毛乌素的历史成因,一言以蔽之
匈奴草黄马正肥,李广为上郡(治所在毛乌素南部边缘,榆林鱼河)太守时,匈奴可飞马追草至城下,那时汉也在这边养战马,可见当时毛乌素一带草原肥美之盛。大约到了唐初,由于游牧民族的赶着羊群而来,一拔又一拔,穷而无尽(那里也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致使这一片汉军与匈奴争夺草场的地方,草原不再复生,草下的砾岩日晒风吹成了沙地,漫漫岁月里,像不好治的银屑病一样,逐渐扩大到现在的地方,由沙地而成沙漫,就成了毛乌素沙漠,一直到明,榆林北长城一带一直是防护的重要地方,当时的戍边的边军一个重要的任务便是清沙,因为每至风起,漫天黄沙卷过来,待风停时,城墙下便漫起了沙丘,从北部蒙古草原的骑兵便提马在风后追过来,踩着沙丘便上了城墙,这片4万平方公里面积的毛乌素沙漠便一直从唐末到上世纪。
从里面的地名便能看出,毛乌素气候与地质的恶劣,叫碱和盐的地方相当多,毛乌素就有坏水的意思,亦指盐碱地,所以,后来毛乌素的治理多为耐碱牧草。
毛乌素内蒙南面乌审题旗
宁夏东面毛乌素
陕西毛乌素
毛乌素的治理,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三北防护林工程
上世纪70年代,由于榆林气候恶劣,经常黄沙漫天,刮得柏油路上全是沙子,学校的课桌,饭堂里全是沙子,榆林这座古城都曾想南迁到米脂一带,那个时候,正是中国三北防护林总体工程建设的初期,从这时开始,无数的防治治沙科研工作者,前仆后继,有的甚至终其一生也默默无闻,在长达近50年的时间跨度里,采用带状种植,锁边切割,复合草地等方式,复原和种植了生长快,适合碱地生长的紫花苜蓿,饲料桑,羊草,沙打旺等等牧草,间种胡杨,红柳,沙地玉米,花生,柠条,沙枣,蓝莓,马铃薯等等,一步步从内蒙往南推,从陕西往北推,从宁夏东推,靠着科学研究,靠着人定胜天的毅力,靠着战略定力与耐性,终于完成了毛乌素90%以上的去沙漠化,从纵向上看,是人类史上仅有的的创举,从横向上看对比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也只有中国能够做到。
毛乌素湿地
毛乌素草场
毛乌素变成草原,对我们有何影响?
毛乌素变成草原与森林,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毛乌素恢复了汉代时,草黄马正肥的千年前的景象,也为我国治理古尔班通古特,塔克拉玛干,腾格里等沙漠提供了长达50年的科学方法,经验积累,治沙科技人才,这种治沙的科学模型无法在实验室完成,也无法靠计算推导,它必须在一个很长的历史实践中,不断失败不断总结不断前进,才能完成,从任何一个意义上说,毛乌素沙漠的治理都算做一件伟岸的工程。
镇北台秋色染林
我长年旅游,对我最直接的震撼,就是我第一次从定边往鄂尔多斯这一路上,没有看到黄沙漫天,尘土飞扬,我在榆林城,抬头望天一片湛蓝,空气比西安好得太多了,那是我第一次去,我以为这里空气会不好,在古城的骆驼雕像旁爬上去,看那个城墙,下面很多人就坐在户外唱歌弹琴玩耍,在镇北台,统万城,望长城一线以北,不再是明初蒙古草原骑兵踩着沙丘便登上城墙的茫茫沙丘,红碱绰不仅是个景点,也是湿地还是鱼场,这里不再是那个被沙漠逼着要搬迁的城市,而重新成为一个美丽的,边塞明珠。
统万城的绿色
对于生活来讲,这里已经改变了一些原始的经济生活方式,在这一片相当于甘肃张掖那么大的地方,种植经济作物(杏,梨,沙枣,玉米,马铃薯,西瓜等等),划片发展畜牧业,本地人不再外迁,周围的人逐渐聚集,在这里生产和生活。穿越毛乌素的公路两侧都是森林与草场,远处可见风车,近处可见兔子。
毛乌素秋收时节
往长远了说,黄河逐渐减黄为蓝,毛乌素功不可没(每年为黄河减少4亿吨),而且由于防风固沙,气候逐渐湿润,更有利于周边耕地的增加和多产。
黄河边毛乌素现在的模样
总体来说,毛乌素沙漠变成草原与森林,是一项人类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壮丽史诗,这是一片当年匈奴的牧场,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线,现在逐渐成为一片绿洲,陕西,内蒙,宁夏中间这块也不再是人们概念意义上的边塞,分隔了内蒙,宁夏与陕西的举目黄沙的飞地,而是成为了将三省连结成一体的生机盎然的绿肺,成为结合古城,草场,林场,牧场,湿地的旅游区和宜居的生活地域。
毁我塑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