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一上任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皇帝事业中来,先是收拾了宦官魏忠贤把权力收了回来,然后准备大张旗鼓地施展自己的抱负,于是起早贪黑地处理国家大事,想要用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把自己家的江山恢复成自己祖先朱棣那样的时代。
想象是美好的,但现实依然非常残酷,即便是他起早贪黑的处理工作,但也没能挽回自己家族的命运,为什么呢,虽然此时李自成还没有起义,努尔哈赤的大军还在山海关外和其他族的人争土地呢,要是这会儿发展的话,明王朝还是有机会的,可这样的机会就在他手里白白地浪费了。
我们来看看究竟是什么让崇祯皇帝错过了振兴大明王朝的机会,其实很简单,崇祯皇帝在干皇帝之前是一个地方的王爷,因为他的哥哥因病快要不行了,他才临危受命来到京城里面当皇帝。
而他接手皇帝的时候正是魏忠贤搞的最乱的时候,朝堂之上几乎全部都是魏忠贤的党羽,而自己来的时候都没有带自己的心腹爱将,本来也没有什么心腹爱将,所以保留了一部分之前的老人又重新启用了一些新人,但是错就错在他对这些人根本都不了解,就把国家的各种位置让这些人来担任,像这些官场上的老油子们,在崇祯面前个个都表现得非常好,实则都是装出来的,而崇祯天真的认为在这些人的帮助下,自己的大明王朝复兴指日可待。
更为致命的是到后来他提出了一个方针,就是这个方针把已经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彻底推向了深渊,因为崇祯年间民间经历了几场大旱、本来日子都过得非常艰难的百姓们遇上了大旱,可谓是雪上加霜,老百姓活在世上就为了一口吃的现在吃得都吃不上,还得给朝廷纳粮。所以这让当时的民众叫苦不迭。
于是百姓没粮食吃,驻守边关的将士们也饿着肚子,而一些家里面有粮食的富商们不但死死的守着自己的粮食还不断地提高粮食价格,所以就有人提出以后纳粮的时候不再按照人头来纳而是根据家里的土地收成来纳粮,刚开始崇祯也同意了,百姓们也不再为缴纳那么多的粮食而头疼,也纷纷开始说崇祯皇帝的各种好。
后来崇祯皇帝与努尔哈赤交战,经常一交战就是好长时间,后来更是战斗频繁,于是又开始强行纳粮,这一纳百姓们纷纷不愿意了于是就开始造反,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就是这时候起来的,于是崇祯皇帝在有外敌的同时又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几十万部队的敌人。
我们都知道李自成是陕西人,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明朝最大的兵源就是陕西,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陕西兵源加入到明军的阵营里面,现在这么一起义,陕西百姓都跟着李自成来对抗自己了,还哪里再有人去和清军打仗。
崇祯皇帝开始慌了,于是有人建议他实行新政,把当地的土地分给我们的军队,因为他们的兵员都是当地人,肯定能守好,但这影响了许多人的利益,所以崇祯皇帝又在此刻动摇了,最终不得不杀了那个提意见的人。
结语:崇祯皇帝最终还是没能把握改变自己国家命运的机会,在起义军攻破北京城的时候,他选择与自己的国家一同而亡,最终一缕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