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当年,咸丰帝刚刚驾崩,弟弟恭亲王感概万千,请奏去承德奔丧,可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说什么也不答应。
这几个人,好不容易把持了朝政,生怕2个太后和大臣勾结,阴谋夺权。恭亲王官虽大,可这种事,他也不敢反抗。
慈禧得知后气坏了,女人临朝怎么了?她立即让心腹安德海,传话给御史董元醇,请奏让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怡亲王一看奏折,拍案大骂,“混账主意,我朝自开国以来,哪有什么垂帘听政?”
这么一闹,几个人看得更紧了,别说大臣,连只鸟也飞不进承德。
慈禧被驳了面子,气得浑身发抖,发誓要将这帮混蛋撕碎!于是,她磨破了嘴皮子,求慈安太后写懿旨,找臣子共谋大事。
慈安是个本分人,对什么垂帘听政,压根不感兴趣,可再安分,也架不住慈禧一个劲儿吓唬。犹豫了半天,她才点头说,“好妹妹,一切都听你的。”
搞定了慈安,接下来就是物色大臣,选谁呢?不用问,当然是恭亲王!
说到底,血浓于水,一个妈养大的兄弟,就算意见再大,遭难时,还是会同仇敌忾!
可慈安仍然担忧,恭亲王是个老古董,怎么会支持女人当政?
慈禧急了,“姐姐,不是有先皇玉玺吗?我们拟一道懿旨,加盖印章谁敢怀疑?”
慈安瞪大了眼睛,“不可,这事儿太大了!”
慈禧催道,“快别犹豫了,再迟些,我们死在谁手里都不知道!”
慈安听到后,忙惊慌取出大印,只见一道朱红,“同道堂印”四个字,刻在了懿旨上。
慈禧长舒一口气,可立马又皱起眉头,印章是盖上了,派谁去送呢?
这时,小太监安德海突然跪倒在地,“二位太后,奴才愿舍死传递诏书!”
慈禧先是感激,可转过头又叹了口气,“难得你一片孝心,但你这张脸,宫中谁人不识,只怕还没跑出去,就被抓去打死。”
安德海却嘿嘿一笑,“只要把那奴才发配内务府,定不辱使命。”
慈禧诧异,可生死攸关,眼下确实没别的法子了,她立刻叫来宫女庆儿,将诏书逢入他的贴身衣物。
慈禧这一招大有深意,庆儿是宫女里拔尖的美人儿,是个太监都垂涎三尺,如今给他缝内衣,言外之意,这庆儿将来就是你的人了。
安德海心领神会,叩头谢恩,关上门与庆儿说了一夜悄悄话。
第2天,慈禧故意让人布置寝宫,安德海当众说:先帝刚驾崩,太后如此,恐有不妥!“
慈禧当即骂道,“狗奴才,竟敢管本宫的事,来人呀,给我掌嘴!“
几个人一拥而上,直打得安德海鼻青脸肿,口吐鲜血。可慈禧的气仍没消,命人将安德海押入京城,交内务府承办。
安德海也很配合,痛哭流涕高呼:“太后饶命!“
很快,安德海被贬的事传遍了离宫,八位大臣也收到了消息。
几个人七嘴八舌,哈哈大笑:“这混账该打,平日说了咱们不少坏话!“
“那拉氏被咱们控制起来,怨气无处发泄,连心腹太监都倒霉了!“
只有怡亲王皱起眉头,“一个小小的太监,打一顿就罢了,还送什么内务府?“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只怀疑了片刻,便和大家一起扯闲话了。
再说安德海,他被押入内务府,当日提审的人,正是同乡赵主事。
这位老兄是个爽快人,开门见山地说,“你我同乡,有何难处,我必定相帮。“
安德海来回看了看,没有吭声,赵主事一看,忙摒退左右。
安德海这才开口,“快请恭亲王,速速来见!”
赵主事果然给力,问都不问,只花了1个时辰,就带着恭亲王,火急火燎奔来相见。
安德海一看,扑通跪倒,扯开衣襟,捧着诏书说,“肃顺等人独霸离宫,挟持幼主,蓄意谋反。求王爷速来承德,以商对策!“
恭亲王是个老实人,想到几日前不让他哭灵,气得破口大骂,“这群混账,想谋我大清社稷,罪该万死!“
于是,恭亲王按照安德海教的,换上女人的衣服,趁夜色混进承德,在慈禧宫里待了一晚。
没多久,8大臣被抄家杀头,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和安德海,立下汗马功劳!
只可惜,恭亲王做梦也想不到,慈禧一步登天后,却过河拆桥,讥讽他为“鬼子六“,可对安德海,却恨不得捧在手心里。
一次,安德海跪在床上,给慈禧捏脚,12岁的同治帝看见了,哭着要将他斩首。可慈禧却厉声呵斥,“出去,谁叫你进来?“
二人对比,恭亲王实在是个冤大头。
回忆过往,他与咸丰相亲相扶,却屡屡被怀疑谋反,临死也不愿相见;到如今,助他的老婆走向皇权,却被卸磨杀驴。
我想,恭亲王心中一定有怨,只是,他心肠软,看见亲人被欺负,拿刀顶着也会挺身而出。
在诺大的皇宫,如此真心,实在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