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残暴无道,故二世而亡,天下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让秦朝统治者应付的手足无措,最终走向了灭亡。汉高祖入关中,秦王子婴举城而降,至此秦朝正式宣布灭亡。
而这里说的农民起义,其实具有很大的笼统成分。其实在反抗秦朝的起义活动中,主力从来都不是农民军队,可能只是因为起义的开始是由农民军队的代表陈胜吴广拉开的序幕,最终也是由农民部队刘邦集团而彻底结束,所以世人都说秦末起义都是农民起义。
其实推翻秦朝统治的主力并非是那些看上去稚弱的农民部队,而是六国贵族聚拢起来的隐藏实力。
而在秦朝灭亡后,曾经的盟军,农民起义部队,也终于和六国贵族集团对立了起来,这就是楚汉之争发生的本质。
楚汉之争,并不仅仅是两个简单的割据势力之间所进行的天下之争,更是由农民阶级中出现的新兴封建贵族阶级和七国时代的守旧奴隶贵族阶级之间的正名之战。
楚汉之争初期,项羽集团无疑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几乎可以是说的压着刘邦集团打,刘邦势力长期都处于十分不利的情况。
经过了数次斗争之后,双方的实力都折损严重,不过刘邦所处的新兴封建阶级相较于奴隶贵族更得民心,实力得到更多的扩充。
到了公元前203年8月,双方实力已然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
但正如前面所说,这是两个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因此和平无法真正持久,垓下之战随之到来。
垓下之战,楚军逐步走向弱势,纵然一开始还是能占据些许微弱优势,但是面对刘邦与韩信率领的汉军,最后被逼的只能壁垒坚守,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危难局面。最后项羽自刎乌江,也成了他的最后绝唱,刘邦则成功的君临天下。
项羽和刘邦对立的必然——两大阶级之间的根本矛盾
很多人认为,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源于夺天下之争,而导致的必然对立,也有说法认为项羽和刘邦的对立是起源于关中之约以及鸿门之宴。但是这两者的矛盾其实并非如此肤浅,甚至都不是个人亦或者两大集团的矛盾,而是两人身处不同的阶级而导致的必然对立。
刘邦与项羽,两者身份的根本差异
刘邦:下层的平民阶级
刘邦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虽然做过一段短时间的亭长,但本质上依旧是农民阶级。而刘邦的起义不仅是源于陈胜吴广的起义,连原因也是几乎一样,被秦朝的法制给逼得无路可走,所以才只能破罐子破摔的选择起义。
总的来说,刘邦的原本身份是农民,而他的起义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起义,他任用的萧何、韩信、樊哙、周勃、夏侯婴等人,也都是农民或者是秦朝的低级官员,所以刘邦的整个集团都是由下层的农民阶级构成,是当之无愧的农民集团。
项羽:没落的六国贵族
反观项羽,虽然同样是在陈胜吴广之后紧跟着高举反旗,可他们虽然打着农民起义的名号,背后却是由贵族率领的复国之君。项羽本身就是楚国没落的贵族子弟,他的父亲就是楚国的贵族项燕,其祖先被楚王分封于项城,所以以项为姓。
所以项羽集团的起义根本就不能称之为农民起义,而是一场没落贵族发起的暴乱,是带有于明确的目的性和利益追求的。
所以刘邦和项羽两人的身份就不同,也导致了他们根本就不可能和平共处。农民和贵族的矛盾,是无法消除的。
刘邦与项羽,两者起义的性质差异性
推翻秦朝苛政的斗争活动
刘邦的起义,和大部分农民起义一样,一开始并没有带来什么有着强烈利益性质的目的,只是单单为了求生存,亦或者说推翻爆秦的统治,这一点从刘邦入关之后的处理方式来看就能明白。
所谓汉王入关,秋毫无犯。刘邦入关中之后,对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废除,不取百姓一分一毫。就单单只是灭了秦朝。
有复仇性质的复国运动
反观项羽的起义,都一开始就带有强烈利益性质的目的,甚至可以说为了这次起义他们是处心积虑就很多年,不像刘邦是被逼的不得不反。项羽起兵,无非就是为了两个词:其一是复国,其二是复仇。身为楚国贵族,项羽一心都只想恢复楚国,以及向灭楚的秦国复仇,因为他对秦国的灭国之仇抱有无法消除的恨意。
从项羽入关后,和刘邦截然相反的处理方法就能看出区别。项羽入关之后,可以说是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这其中包括火烧阿房宫,连同建造阿房宫的工人。对人来说,秦人,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平民,都罪大恶极。所以他一定要对秦人进行疯狂的无差别报复。
其实在和秦军的长期战斗中,刘邦也从来没有采取过大规模的杀伤政策,能不杀就不杀。而项羽则是截然相反,能杀就杀,宁杀错无放过。
刘邦与项羽,,两者建国后施行的制度
刘邦:延续秦王朝的封建制度
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并没有着急去推翻秦朝的种种制度,而是分析当下时事,分辨什么样政策更适合当时的社会发展和安定。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延续秦朝的封建制度,以及恢复一部分周王朝的分封制,但是这个分封制和西周有着本质的区别。
西汉的分封制度分封的诸侯只有宗氏子弟,纵然是有哪些功高之臣必须分封,也是本来尽量减弱其独立性的方式去做的,而且在天下赴于安定之时,便开始尽一切可能剪除异性诸侯王。
当然,西汉也不可能完全继承秦朝的残暴法制,毕竟那实在不适合一个刚刚经历战乱的天下去恢复生机,否则西汉必然会成为第二个暴秦,所以西汉施行了黄老之法来制国。但是总的来说,刘邦所施行的种种法制,最终都是为了在保证社会安定的情况下加强西汉的中央集权,这就是大统一的封建王朝的标志。
项羽:恢复旧社会的分封制度
而项羽,在称霸之时其实特可以选择加强中央集权制,以他为尊,毕竟这时候的楚怀王已经完全沦为了一个傀儡,甚至被他给迁移到了莽荒之地,项羽就是真正的楚王。但是项羽却并没有选择沿用他心中的死敌“秦国”的大一统封建制度,而是一心想要恢复周王朝时期的割据,而选择了恢复使用分封制。
不得不说,属于奴隶社会性质的分封王朝,对已经走到了封建王朝时期的社会来说,是极其不合时宜的。但是项羽依旧是分封了故王个功臣到各地去做了王,将中国又带回了奴隶主时代。
而他之所以这样做,除了对秦王朝的恨意,还行对自身贵族身份的一直执着,说白了就是看不起平民。这种眼光和行为来的局限性,也为他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结语:
楚汉之争,新兴封建贵族阶给予守旧奴隶贵族阶级最后一刀
楚汉之争的最终结果,项羽的失败代表着守旧奴隶贵族阶级彻底没落,新兴封建贵族阶级统治地位的稳固。
以刘邦为首的军事集团建立了新的封建贵族阶级,战胜了以项羽为首的守旧奴隶贵族阶级,就是楚汉之争的本质。
其实随着秦灭六国,守旧奴隶贵族阶级就已经走向了没落,可惜他们不思进取,还是沉醉在过去的荣耀中而不愿意改变,就主动了他们的灭亡,刘邦集团只是补上了最后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