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屈原“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对于内政外交都曾提出过很有见地的建议。可惜他遭受小人的陷害,落得个“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下场。
[var1]
最终,在秦将白起率军 攻破楚都郢之后,屈原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投汨罗江自尽。相传,当地的人民听说后,争先恐后地划着船去打捞这位令人尊敬的诗人的遗体。他们怕江中的 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这就是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习俗的来历。
[var1]
屈原的一生,是壮烈的一生,也是悲剧的一生。他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抗拒着一个充满昏乱绝望的时代,最终被那个时代所吞噬。他的命运,是历代富有良 知的知识分子的命运的缩影,因而他的悲剧是带有共性的。探求屈原的生平事迹,对理解中华民族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和命运都有所帮助,这也是屈原的魅 力所在。
[var1]
《史记·屈原传》载:“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 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屈原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全面参与楚国的内政外交。楚怀王十分看重屈原的 才干,楚国的大政方针也都要和屈原商定,并委托他起草。
这时的屈原,实际上处于国家的中枢位置,是他一展雄心壮志的最佳时机。屈原也意气风发,为了报答怀 王的信任,为国事殚精竭虑,每一项宪令的出台都要深思熟虑,自感万无一失后才敢落笔。屈原对于这段时光也非常满意,在遭谗被贬之后,还时时怀念不已,他在 《九章·惜往日》中无限深情地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