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秦:鬼谷子门下的高徒,佩六国相印,演绎最著名的屌丝逆袭传奇

苏秦:鬼谷子门下的高徒,佩六国相印,演绎最著名的屌丝逆袭传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090 更新时间:2024/1/25 20:04:24

苏秦:初无二顷田,魂魄千秋后

文革时上体育课,学得一套叫做“红卫兵拳”的花式,至今还记得开始的几个动作,这也是我此生武术的全部功底了。

在老师的介绍中,提到一个词叫“苏秦背剑”,应该是武术中的一个动作名词吧,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苏秦这个人,后来学历史,也下了些功夫来了解苏秦这个人,但始终形象模糊,一直如谜般的存于脑海中,似是而非的存留至今。

战国时期,在外交辞令中有个最为重要的词叫“合纵连横”,简单说就是山东六国联合起来抵御秦国为“合纵”,反之便为“连横”,即秦国联络和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的国家,其具体实施的策略便是“远交近攻”。

[var1]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被称为“纵横家”的苏秦和张仪,据说这二位都是鬼谷子的学生,苏秦搞“合纵”打秦国,张仪用“连横”打六国,二人将战国七雄当作玩偶,以中华大地为舞台,合演了一出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双簧”。

鬼谷子是一个神一样的人物,也是谜一样的人物,战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出其门下者多多,如孙膑庞涓的一堆,张仪和苏秦也是他的优秀学生,当然,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

司马迁记述的来源是《战国策》,将二人列为同时期之人,这其实是有问题的,据考证,二人虽在同一时期,却并不是一辈人,张仪在前而苏秦在后,同张仪对阵死磕的是公孙衍,这点在《大秦帝国》电视剧中得到正确的演绎。

而《史记》则把苏秦的经历大约提早了近30年,这不是说司马公不严谨,作为一位生在西汉时期的人,经秦大规模焚书之后,参考资料奇缺,能够在史书中记下一笔已很是不易,我们实在不能对他老人家太苛求了。

[var1]

《史记》中“苏秦列传”的风格几乎同短篇小说相近,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要说真假参半那是客气的,在主要史实中,大部分是不可信的。

因为,在近代出土的文物资料中,同司马迁的记述大相径庭,而这些资料形成的时间在司马迁之前,也是他当时没能看到的。

张仪是苏秦的前辈,他的主要活动是在秦惠文王时期;而英国达人的主要活动时间是在秦昭襄王时期,所以,二人合力演“双簧”实为子虚。

“合纵连横”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也是纵横家出彩的大舞台,在《孟子》中有一段话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反映的就是他们在那个时代的威力,选择“合纵”还是“连横”,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走向。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据说家境也很是不好,但他是个绝顶聪明之人,成语中有个词叫“走马观碑”说的就是他,骑着马将路旁石碑看一眼,就能一字不差的背出来,这不是神人是什么?

[var1]

他人不仅聪明,而且又还努力,我们现在知道描写刻苦学习的成语中,最为极致的场景叫“悬梁刺股”,这“刺股”说的就是他,读书读得发晕了,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马上疼清醒后,继续读,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和自觉,完全的不可想象。

这一切都缘自于苏秦想出人头地,也不知道他的几代祖上曾经是贵族,他自然不会安于当个普通的农民,也想重温一把贵族梦吧。

特别是同他家境差不多的前辈张仪的成功,如何能不刺激着他发奋的欲望,他也想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这个时代的舞台上成为主角,光宗耀祖,青史留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苏秦自以为书读得够多后,便开始他的圆梦之旅,面对天下礼崩乐坏的一片乱象,他游走列国,兜售他的主张,但现实是他走得很不顺利,屡遭冷眼,也无人买他的账,几年后,灰头土脸地回到了家中。

[var1]

成天读书不做事,光吃饭耍嘴皮,费了多少食粮和钱财却一事无成,家人对这铩羽而归的苏秦自是没有好脸,妻子嫌弃,嫂子鄙视,所谓“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羞愧的他于是再次折节苦读,那“刺股”一事便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后来,他再次出山游说各国,最后终于得到了燕王的赏识,在其支持下,他联络山东六国,形成“合纵”之势,《史记》记载他是佩六国相印,为“纵约长”抵御秦国,便得秦国15年不敢东向。

这个司马迁当有夸大之嫌,当时并没有六国而只有燕、赵、齐三国授其相印,并同时封他为武安君,这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荣耀了。

武功治世、威信安邦,武安君作为一国之柱石,乃最高的荣誉称号了,历史上只有四位获得,苏秦、白起、李牧和项燕,苏秦是第一位获此殊荣之人,一时风光无比。

[var1]

穷则思变,苏秦是屌丝逆袭的典范,成功后的他荣归故里,原来对他的冷眼之人,又纷纷巴结他,从中他也看透了世态炎凉,也在中华成语词库中多了 “前倨后恭”及“蛇行匍匐”的典故。

他对自己的成功也颇为自得,“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我不知司马迁这话从何处得知,大概有小说中的想象成分吧,但也很符合此时苏秦的心境,就如同陈胜坐在田埂上的一句感叹被他听见了一般。

这话听着怎么也有点小人得志的意味,但他对于燕国的功绩却也是有目共睹的,他弱了齐国,灭了宋国,联络山东数国抵御秦国,在战略上赢得了局势的平衡,遏制了当时秦国不断蚕食各国的颓势,实乃不世之功。

在纵横家中,他的著述是最多的,是张仪数倍不止,共计有30余篇,在当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合纵”的解散,苏秦迅疾从巅峰中滑落了下来,混到最后,连燕王也有些不信任他了。

[var1]

接下来的他便更加地模糊了起来,竟至成为一个间谍,或者叫特务,他前往齐国,获得齐王的信任后行“弱齐”之事,最后是被齐王杀死。

这其中的说法多多,疑点多多,同张仪始终效秦不同,苏秦很是不好界定,他作为韩国人,虽说被燕王所赏识,但是,成亦燕王,败亦燕王,他应该不会为燕王肝脑涂地的死忠到如此地步。

去齐国当间谍是缘自《史记》,其记载曰:“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齐则燕必重。”这被后世普遍采信,但我想这是不太可能的,至少是同当时的观念不符。

在战国时代,忠君报国的概念还是相当模糊的,可以说没几人拿君主和国家当回事,除了楚国行贵族政治,相对本国人要多些,而那些有才之士,无一不是朝秦暮楚,谁待我好就为谁卖命,绝对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这是一个通则。

[var1]

基于此,我觉得苏秦事齐并不是去当一个间谍,是为效忠燕王而去“死间”,这同当时的理念不符,只是他江郎才尽,在齐国玩得太嗨,玩得太过了,最后是把自己的小命给弄没了。

苏秦死得很是惨烈,他是被车裂的,就是俗称的“五马分尸”,但这却两个版本,一个是齐王发现了他间谍的身份,怒不可遏,遂将其车裂,这也是《大秦帝国》所采信并展现的桥段。

再一是太史公叙述的故事,因为齐王重用苏秦,引起贵族们的忌妒,遂派杀手将其刺杀,苏秦临死前要求齐王以“为燕作乱于齐”的罪名,主动申请将自己车裂,然后借此引诱刺杀之人现身,为自己报仇。

这苏秦对自己够狠,为了抓住刺客,死无全尸也在所不惜,最后果然杀手自投罗网。故事虽惨烈,但却也很精彩,符合司马迁一贯的叙事风格;但是,精彩虽然精彩,但真相为何,谁也没办法确认。

[var1]

作为一名“舌辩之士”,后世对苏秦的评价总体还是比较正面,誉其为玩天下于股掌之间的神一样的人物;但是,也有人对他很是不耻,说他是为一已私利而投机钻营的“大忽悠”。

其实,在那人人都在为自己的战国时代,用现代的观念怎么评价都有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苏秦令人钦佩的才智,以及令人叹服的意志,他在那个时代,能够纵横捭阖,凭着一“合纵”之策而睥睨天下,他不是英雄何人能是?

纵横天下,任运西东,古往今来,多少人努力而未得成功,多少人成功而并非努力,如苏秦这样最底层的寒族士子,不靠家族背景,没有裙带关系,全凭自己的学识,把握时代的机遇而获得成功者,百无一人,就这个结果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评价能青史留名的苏秦,他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一个人。

不管他是唯利是图的小人也好,还是忽悠列国的骗子也罢,在那风起云涌又波谲云诡的时代,正是这苏秦这样的智者们,抓住了时代赋予的历史机遇,以他们卓越的才华,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史诗。

[var1]

更多文章

  • 于正怼韩国人后,韩画家盗用《兰亭集序》,文化浅薄导致文化掠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正赵丽颖胡歌,于正最火十部电视剧,于正夸杨紫

    [var1][var1]就在中韩网友僵持不下之时,一直深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服饰的于正坐不住了,亲自下场为汉服正名。表示韩国人所谓的“韩服”其实是我国明朝时期的汉服,只不过被当时的附属国高丽沿用了,却被一些没有文化的韩国人说成了“韩服”。[var1][var1]于正还晒出了一张历史服饰图来证明自己所述,

  • 如果把春秋战国比作江湖, 诸侯们都是哪些门派?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江湖九大门派,江湖悠悠最强门派,战国时期著名的门派

    郑国的崛起诸侯国:郑卫对应门派:丐帮武林地位:★☆☆☆☆传承度:★☆☆☆☆代表武功:克段于鄢、乘轩使谷杰出人物:郑庄公、卫懿公郑卫之地,渊源极深,当年扶立平王东迁,于此国家将兴。方当齐国未崛起,晋国未霸主,郑国庄公已可与周天子王者之师对抗,几可分庭抗礼,天下诸侯,莫非郑党。奈何用力过猛,后继乏力。待

  • 我,一女子如果劝荆轲不再刺秦,第二天,杀狗架上的人就将是我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如果荆轲不刺秦会怎样,刺秦荆轲完整视频,荆轲刺秦计策高明不

    ————高渐离[var1][var1]我生在燕国,喜欢敲盘子,它们发出的靡靡之音我觉得很动听。高渐离,高者,渐离瑟瑟之音。燕国之内,我了无牵挂,所以在这里敲盘子度过余生,也算是种浪费时间的方式罢了。我有个名叫荆轲的好朋友,他曾经用剑指过一个女人。但因为他的剑道是从来不杀女人,所以这个女人杀了他的国君

  • 留外客还是宗亲?赢係说完!嬴政内心:赶走外客?要秦国大乱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嬴政回秦国,秦国宗室和外客的斗争,嬴政驱逐外客完整版

    [var1][var1]本来就因平定嫪毐之乱而损失众多人员的老秦一族的赢姓宗亲,本以为会在大王封赏的时候着重对宗室的赏赐,可没想到就连宗室之首的赢係也仅仅是封赏了个毫无实权的太傅?而其他立下汗马功劳的赢姓宗人却没几个分到重要实权位置上。[var1]这样看似赏罚不公却有嬴政深意的结果落在了赢姓密宗众人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说的“礼崩乐坏”是指什么?又是如何造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孔子为何说礼坏乐崩,孔子的乐指的是什么,战国后期的孔子

    [var1]礼乐制度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文化制度,精神层面的信仰追求不可缺少的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而然的就体现在点点滴滴的行为,最后形成礼节,这在现今我们认为是日常生活中应有的纲常礼仪,为什么在春秋战国却一度濒临崩溃? 礼乐制度主要有什么用? 《荀子·礼论篇》曰:“君师者,治之本也。” 君师

  • 《秦时丽人明月心》里,为什么嬴政当起了荆轲的“接盘侠”?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时明月丽人心嬴政杀荆轲,嬴政荆轲cp,荆轲和嬴政的关系

    一部讲述江湖侠义,讲述荆轲刺秦的故事,根据很多作者都喜欢三分情爱七分侠义故事的套路,丽姬不过是个配菜。[var1]这剧显然就是丽姬和嬴政的故事,而我们书中原本的男主荆轲沦落为男二,估计还有一场又一场的宫斗大戏,这真的还是那本书么?只不过是拿书做底板的爱情宫斗大戏罢了。在史书中秦始皇可是摔死过异母弟弟

  • 反对商鞅变法的孟西白是什么背景,为什么秦王都要给几分面子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商鞅第三次试探秦王,商鞅是秦王妹夫吗,商鞅变法细节

    [var1]商鞅讲孟西白要从唇亡齿寒的故事开始讲起,晋献公想要攻打虢国,但是必须要经过虞国,于是把良马和玉石送给了虞国国君要借道,这个时候虞国有个大臣叫百里奚站出来反对,可是虞国国君不听,于是晋国借道灭掉虞国之后回来顺道灭了虞国,百里奚成了晋国的奴隶,后来秦晋联姻,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的嫁妆被送到了

  • 韩国的上党被割让给了赵国,为什么又回到了韩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赵上党之战韩国参加了吗,割让的上党相当于韩国多少的土地,韩国赵国魏国

    秦国为了灭掉韩国,想进攻上党,结果韩国将上党给了赵国,要赵国救援韩国,然而几年后,上党又回到了韩国。为什么上党又回到了韩国呢?其原因有两点。[var1]1、赵国战败赵国战败,上党被秦国占领,所以赵国并没有得到上党,那么韩国就有想收回上党的想法。赵国在得到韩国的许诺后,同意出兵援救韩国。因此秦赵两国在

  • 唐玄宗害死自己的孙女,将其嫁到边疆,刚完婚就被丈夫斩杀祭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道宗祭旗,唐玄宗荒唐事件,唐玄宗孙女李垂

    在唐朝时期,有一位和亲的公主就非常倒霉,在成亲之后就被自己的丈夫残忍杀害,她就是宜芳公主,她本是唐玄宗的孙女,在唐玄宗的主张下与奚这个民族和亲,虽然很多人没有听过这个民族,但是在唐朝这个民族还是有着一定的地位,甚至地位比契丹族还要高出一线!在天宝四年之时,为了加强两邦邻国之间的关系,唐玄宗将自己外孙

  • 武则天大哭七天七夜,道士说了这句话,武则天马上停止了哭泣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武则天秘史武则天害死姐姐,武则天秘史武则天与李治吻戏视频,武则天死前说的10个字

    武则天家里是做木材买卖的,所以家庭情况算是富裕。武则天家中跟皇室也有几分关系,传说李渊还去过武则天家。武则天出生的时候,一直啼哭,哭了七天七夜,没有人能让她停止。武则天的父亲觉得非常烦恼,就请了一名道士。这名道上知道这个情况后觉得非常惊讶,然后趴在武则天的耳边说,大臣和将军们都来了,皇上别担心。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