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传位给谁,不是后人的主观臆断,更不是武则天自己的心血来潮,是主导者武则天与辅助大臣和各方势力斗争的结果。武则天后期,朝中主要有三派势力:1)诸武势力,以武承嗣、武三思为代表2)外朝拥唐势力,以宰相狄仁杰为代表3)男宠内朝势力,以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首对于是立李家还是立武家的人为太子她的确纠结过。他们武家侄子能力也实在不怎么样。还有就是狄仁杰等大臣对于她讲的人性的话起了作用:“后世会祭祀父母,没有祭祀姑姑的。即使祭祀了姑姑,也不会祭祀姑父。唐高宗就会成为孤魂野鬼。”夫妻、母子亲情最后战胜了一切,最后选择了李显。武则天四个儿子,前2个早就被处死了,就剩下老三李显和老四李旦。在这两个儿子中,究竟选择谁,从表面上看,武则天选择李显是狄仁杰等朝臣力荐,以及宠臣张易之意在争夺立储之功而吹风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还是武则天的意愿,她不同意谁说也白搭。
她自己就希望选择一个不仅可以继承大统,对父母孝顺,对武家宽厚的人,否则,由于武则天过世后,继任者也许会血洗武家,引起天下大乱。在武、李两家矛盾渐趋白热化时,她曾召集两家核心人物一起在明堂盟誓,相约为一家之亲,并极其庄重地“铭之铁券,藏于史馆”。维系这一理想化愿景的手段则是联姻,其中李显与武氏的交集最多:他的女儿新都和永泰二公主,分别嫁给了武承嗣的两个儿子武延晖和武延基,最喜欢的小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是武则天死后保证武氏宗亲安全的最佳人选。再有李显在旁人眼中懦弱昏庸,但从武则天的角度看则是仁孝守成,利于稳定的过渡。
另外一位皇子李旦则狡猾而有城府,他被后人盛赞的三次“安恬好让”,实则信奉安全第一,并非超然物外。这种明哲保身的乖巧,在旁人看来就是缺乏足够的担当,狄仁杰等人支持李显而不是他这个现成的皇嗣,已然很能说明问题。这种小伎俩当然也逃不过武则天的眼睛,将帝国大旗交给一个见风使舵的人,身后也会存在诸多不确定因子,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心的。武则天退位的第二天,李显便率百官浩浩荡荡去上阳宫请安,此后每十天半月问候一次,一直到母亲去世。武则天死后,李显不但做了一个孝子该做的事,比如居丧守制、不受朝会,拒绝严善思不让武则天与高宗合葬的建议,坚决完成母亲遗愿。还很好地维系了武则天的身后地位,如下令对武氏宗庙进行保持和维护,为母亲追福而修建圣善寺,规定大臣奏事不得触犯武氏三代名讳等等。执政理念上则一脉相承,“令百官复修则天之法”,进入后武则天时代。点点滴滴,全都验证了武则天当初选择的正确性。武则天建立武周王朝后,并没有和李家完全脱离关系。武则天自己也承认自己的江山来自于李唐,李唐的神主,唐高祖的、唐太宗的、唐高宗的,被她尊于崇尊庙中。对李唐并没把事情做绝,留了和解的机会。忠于李家的大臣对于她的接受除了对于她能力的认同,她上述做法也是重要因素。所以,种种来看,武则天确实是个聪明而又有人格魅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