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问他这是怎么了,召平说他是来为萧何奔丧的。萧何知道召平不会无地放矢的,急忙躬身说到:“请先生赐教。”
召平告诉萧何:“别看陛下又是让你做相国,又是给你加食邑、派护卫,好像很器重你一样,其实你已经大祸临头了。在这样下去将难以善终。”
萧何问这是何故,召平就问了他一个问题:“你又不是武将,陛下给你那么多侍卫干嘛?”
萧何是个聪明人,召平一点拨,他就回过味来了。按理说,他这种文臣,一般赏赐侍卫,也就几个到几十个就行了,即使他是相国,100个侍卫也够了。刘邦一次赏赐他500侍卫,这哪里是为了保护他,分明是为了24小时盯着他们家的一举一动。
很显然,刘邦对萧何不放心。如果萧何再不注意,可能就是下一个韩信了。
于是萧何按照召平说的,将刘邦的封赏都推辞掉了。护卫不要了,增加食邑也不要了,还把大半家财都捐给了朝廷。至于这相国之位,算了,这个还是留着吧,不当相国他这么些年图个啥呀。此外,萧何还让自己的儿子、侄子都从军,为国效力。
说实话,召平这主意并不怎么样,也就属于中策水平,只能暂时化解萧何眼前的危机。
而此事也暴露出了萧何的一个致命弱点:他不善于揣摩领导的想法。
刘邦在前方打仗,总是萧何在后面搞后勤。刘邦与项羽对峙几年,萧何就能一直保证将粮草、士卒不断送到刘邦手里。而且后方还不会闹出事情。足以说明他的能力之强。
也正是因为他的能力太强,所以他不需要也不屑于揣摩领导的想法。他的升迁纯凭本事。
他以为按照召平说的去做,刘邦就会改变对他的看法了。事情没这么简单。刘邦之所以对萧何不放心,是因为萧何的让刘邦感到了威胁。
威胁没有消失,刘邦自然不会真正对他放心。
后来,英布起兵反叛,刘邦亲率大军前去征讨,萧何照旧负责后勤。每次运送粮草的官吏到达后,刘邦都要询问萧何在忙什么。
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萧何以前负责后勤,刘邦从来不会过问他在做什么。很显然,刘邦对萧何不放心。
官吏们则回答:“萧相国除了筹措粮草,就是安抚、体恤百姓。”
猜猜刘邦会怎么想?体恤、安抚百姓那是皇帝的事情,至少应该是以皇帝的名义去做,正所谓“一切恩德皆出自于上”,这样百姓才会对皇帝忠心耿耿。现在萧何把该皇帝做的事情给做了,明显是在收买人心。他下一步是不是想要篡位?
不是刘邦多疑,任何一个正常的皇帝都会这么想的。毕竟萧何已经位极人臣,封无可封,他想要更进一步的话,就只有坐上皇帝的宝座了。
由于刘邦这事是明着做的,所以萧何很快就得到了消息。还是经过门客提醒,萧何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大难临头了。
他果断采纳门客的建议,开始自污。装作一副贪财的样子。
但是吧,萧何一辈子就没演过戏,那演技太蹩脚了,刘邦一眼就识破了。这下反而弄巧成拙,刘邦觉得萧何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肯定有什么阴谋。
一天,刘邦将萧何叫入宫,将一对弹劾的奏章丢给他看。刘邦笑着说:“老萧呀,这些都是百姓状告你的奏章,你自己看看吧。一会去一家家登门谢罪吧,这是我就不追究了。”
萧何以为自己的举动奏效了,立刻顺着刘邦的话说:“臣确实做得不对,百姓太苦了。要不,陛下将上林苑的空地拿出来,让百姓耕种吧。”
这下子萧何可就犯了忌讳,这上林苑可是皇家园林,是刘邦的私人花园。这些地不是不能分出去,关键是这话只能刘邦自己说,轮不到萧何来说。萧何此举相当于拿刘邦的地去换自己的名声。
果然,刘邦闻言大怒,直接将萧何给关了起来,还上了刑具。刘邦明显对萧何动了杀心。
好在刘邦身边的一群人轮流替萧何说情,刘邦最终被他们说动了,才将萧何给放了出来。据说萧何见到刘邦的时候,浑身张兮兮的,像个乞丐一样。
刘邦觉得自己做过头了,反倒有些不好意思,宽慰了几句,就让萧何回家了。
萧何之所以能够躲过此劫,关键还是他人品过硬,平时广积善缘。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愿意冒着被刘邦责罚的风险去替他说话。
就连刘邦自己都欠下萧何太多太多了。尤其当年他做亭长的时候,萧何没少照顾他。
欠下的人情是要还的。毕竟刘邦自始至终对萧何都只是怀疑,没任何实证。而萧何又不是韩信,他不会用兵,手里也没兵。这么一权衡,刘邦放了萧何就不奇怪了。
刘邦这人做起事情来虽然不讲武德,但是他还是很重感情的。只要不触碰他的根本利益,他还是不会把事做绝的。
比如异姓诸侯王之一的赵王张敖,他爹张耳和刘邦的交情很深。所以刘邦后来只是将张敖的封国除国,将其贬为列侯,依然能享尽富贵。
对待萧何也是如此,若不是顾念旧情,刘邦早就将萧何给赐死了。
不过经过此事,萧何也成了惊弓之鸟,再也不敢多管闲事了。两年之后便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