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唐两朝为何三番五次攻打高丽

隋唐两朝为何三番五次攻打高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917 更新时间:2024/3/24 17:24:17

高丽在我们的印象中,不过是盘踞在朝鲜半岛地区的偏僻小国,高丽到底做了什么,引来隋唐两朝四帝的持续征服,在隋唐两朝强大的攻势下,高丽又为什么可以坚持58年,甚至连才兼文武的唐太宗都折戟沉沙?

高丽其国

首先要说明的是,隋唐时期的高丽和后来的高丽王朝并不是一个国家,这个时期的高丽准确的说应该叫高句丽。

汉武帝征服卫满朝鲜后,在朝鲜半岛北部地区设立了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统称汉四郡,朝鲜半岛北部第一次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而生活在朝鲜半岛的高句丽民族成了玄菟郡高句丽县的大汉子民。

公元前82年,真番郡、临屯郡并入乐浪郡、玄菟郡

西汉末年,高句丽趁西汉衰微脱离汉朝统治,建立政权。东汉建立后,新生的高句丽自知无法与汉朝抗衡,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一直都是一个人畜无害的小王国,对外向东汉称臣,获得东汉朝廷的保护,对内安心发育,逐渐从一个边陲小国成长为域外强权。

东汉时期半岛局势

三国魏晋时期,曾经那个无比强大的汉朝灭亡,经过一百多年的发育的高句丽也想逐鹿中原,没想到惨遭两次毁灭性打击。

第一次是三国时期,高句丽趁魏国辽东郡叛乱,发兵攻打辽东,却被魏军轻松击败,高句丽国都丸都城(丸都,这不就是“要完”嘛)陷落,国王也死在逃亡途中。

第二次则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这时的中原地区陷入了五胡混战,关中为氐族的前秦,河北为鲜卑慕容氏的前燕。高句丽刚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刚刚恢复了几分实力,又发兵攻打了乐浪郡,结果被前燕暴打一顿,就连高丽王宫也被前燕军队一把火烧了,丸都城这回彻底玩完了。

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丸都城遗址

连续被曹魏和前燕教育,高句丽终于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在后来的南北朝时期,南方强则向南方称臣,北方强则向北方称臣,度过了较为安稳的一段时间。高句丽的收敛,除了与中原王朝的实力差距悬殊外,朝鲜半岛在这一时期也进入了自己的三国时代,即北边的高句丽,和南方新罗、百济。新罗和百济起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部落,现代韩国的“韩”便源自这三韩部落。

北魏时期半岛局势

从上述历史可以看出,高句丽自建国以来,一直没有放下扩张领土的尝试,即便被曹魏打击到几乎亡国,依然在找机会夺取朝鲜半岛和辽东地区,足见其野心。同时,从曹魏到前燕,不过几十年的时间,高句丽却从濒临亡国到再次复兴,也可以看出高句丽民族的韧性和能力。

隋朝与高句丽的从和到战

南北朝后期,中原王朝开始称高句丽为高丽。此时的高丽已经成长为东北地区强大的地方政权,不仅完全占领了心思梦莹的汉四郡,还不时侵扰辽东地区,成为中原王朝仅次于突厥的的边患。

隋文帝建立隋朝统一南北后,由于突厥的严重威胁,被迫对高丽采取安抚政策。开皇元年,“高丽王高阳遣使朝贡,授阳大将军,辽东郡公”,然而高句丽并不甘心做一个“郡公”。高汤即位后,“汤复遣使诣阙,进授大将军,改封高丽王”。高汤死后,其子高元即位,高元比其父更加得寸进尺,于开皇十八年(598年)发兵进攻辽西,隋文帝大怒,派杨琼率三十万大军讨伐高丽,可这次讨伐却因为“乏食,复遇疾疫”而无功而返,最终以高元请罪而不了了之。

公元605年隋朝和朝鲜三国

隋炀帝即位后,经过文帝的励精图治,隋朝进入鼎盛时期,而强敌突厥在隋朝的打击下,已经臣服,来自北方的威胁不复存在,高丽就成了隋朝首要打击对象。

隋炀帝登基时,作为藩属国国君的高元本应亲自来长安朝贺,却只是派使者敷衍了事,这在隋炀帝看来,是对自己和隋朝的不尊重,结合文帝时期的冲突来看,是时候教训一下高丽了。

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巡视突厥,却在突厥民可汗的营帐内看到了高丽的使者,这不免让人怀疑高丽与突厥秘密勾结,引起了隋炀帝的不满和警惕。隋炀帝对高丽使者说道:“朕明年当往涿郡,尔还日语告高丽王,益早来朝,勿自疑惧......苟或不朝,将率军民往巡彼土。”

《隋炀帝东幸图》好大喜功的隋炀帝酷爱巡游,河西走廊、漠北高原、水乡扬州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大臣裴炬对隋炀帝说道:“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箕子,汉世分三郡,晋室亦统辽东。今乃不臣,别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但以杨琼不肖,师出无功。当陛下之时,安得不事,使此冠带之境,仍为蛮貊之乡乎?”从裴炬的话中可以看出,高丽自古以来都是中原王朝的疆土,高丽的如此这般,对隋朝来说,无异于叛国。

果不其然,即便“将率军民往巡彼土”,高丽王依旧没有如期朝见,于是在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下诏亲征高丽。然而,击败了突厥、灭亡了吐谷浑的隋朝却在高丽失了足,前两次大败而归,第三次虽取得了胜利,却没能彻底征服高丽,甚至因为隋炀帝三征高丽,在国内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导致如日中天的隋朝二世而亡。

唐朝平定高丽

李唐代隋后,喘过气的高丽立即与唐朝修好,拿起了“阳奉阴违”的老一套。唐高祖李渊鉴于战争方定以及隋伐高丽的教训,采取隐忍的策略,册封高丽王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确定了唐朝和高丽的臣属关系,专心恢复国内民生经济、处理突厥边患。

公元640年唐朝和朝鲜三国

然而,高丽依然痴心于东北霸权,将隋朝出征将士的遗体堆积成山,谓之京观,耀武扬威。唐朝得知后,遣使捣毁,收敛隋朝将士遗体。高丽以为唐朝动怒要攻打自己,“乃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有余里”,摆出了与唐朝开战的态势。但唐朝此时刚刚结束对突厥的战争,并不想与高丽再生战事。

贞观十六年(642年),高丽发生了政变,泉盖苏文弑杀高丽王高建武,立高藏为高丽王,独揽朝政。于此同时,泉盖苏文又与百济联盟,入侵新罗,“谋欲取新罗党项城,以塞入朝(唐)之路。”

高丽、百济、新罗同为唐朝的藩属国,泉盖苏文先是弑杀唐朝册立的高丽王,又联合百济攻打新罗,不仅影响了唐朝在朝鲜半岛的宗主国地位,更极大地威胁了唐朝东北边疆的安全和稳定。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下诏讨伐高丽,一为高丽讨伐弑君逆臣,二为新罗抵抗侵略,三为隋朝死难将士报仇,四为收复辽东中国故土。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率四十万大军亲征高丽。唐太宗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皇帝之一,却在高丽重蹈了隋炀帝的覆辙,铩羽而归。不甘心的唐太宗又于贞观二十一年、二十二年接连两次征讨高丽,依旧无功而发。唐太宗去世后,征服高丽的历史任务便交给了唐高宗。

唐高宗即位后,吸取了唐太宗和隋炀帝的教训,联合新罗,首先攻打实力较弱的百济,在朝鲜半岛先夺得一处落脚地,然后在新罗的配合下南北夹击高丽,避免了在陌生环境下的单独作战。

白袍将军薛仁贵便是在唐征高丽的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名将

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克平壤城,高丽灭亡,“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以统之。”这场持续了两朝58年的高丽征服战争彻底结束,而此时的唐朝东灭百济、高丽,西亡突厥,疆域空前辽阔,四夷宾服,确定了以唐朝的中心的华夷秩序。

隋唐征高丽的原因

隋唐两朝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也要征服高丽,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为了收复辽东及汉四郡这一历朝故土,二是为了维护以宗主国为中心的天下秩序。

在文章开头就已说明,朝鲜半岛北部地区自汉武帝时期就已设立郡县,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虽然高句丽在后来建立国家,但也作为属国在中原王朝统治下持续了400多年。南北朝时期,高丽脱离了中原王朝的控制,但也一直向中原南北王朝称臣。

在这数百年的时间里,高丽在文化、礼仪等方面基本上与中原王朝趋同,因此在隋唐人民看来,高丽是有别于五胡突厥的特殊存在,是华而非夷。如唐高祖时期,温彦博上书说:“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玄菟郡耳。魏晋已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不臣.....”,唐太宗也曾说道:“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

在看隋唐两朝发动战争的直接原因,炀帝三征高丽,是因为高丽王“朝觐之礼,莫肯躬亲”,“兼并东胡,屡兴边衅”;唐太宗三征高丽,是因为高丽臣子弑君、辱杀中国良善、侵暴邻国,隋唐两朝征高丽无不是于高丽对宗主国地位的蔑视以及对周边国家的侵掠。

启民可汗献马图》

隋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与契丹、突厥、靺鞨、高丽、新罗、百济等周边国家都建立了以朝贡、册封为主的宗藩关系,确立了以隋唐为中心的天下秩序。隋唐两朝作为宗主国,有责任保护藩属国的安全,有权力维持各藩属国之间的正常秩序。而高丽三番五次的侵略邻国,无异于对隋唐两朝宗主国地位的挑衅,唐高宗出征高丽前曾说道:“昔齐桓列土诸侯,尚存亡国,况朕万国之土,岂可不恤危藩。”因此,隋唐征高丽,也是维护自己宗主国地位的需要。

参考资料:

论隋唐王朝经营高丽的策略.杨向春

地缘政治视野下的隋唐征高句丽之战.刘军

朝贡关系下隋唐对高句丽战争的原因分析.张艳

隋炀帝、唐太宗征高丽论略.刘心铭

隋唐征伐高句丽刍议.厉声;李方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黄庭坚22字真迹,加4.6亿年中华震旦角石,谁这么粗心弄丢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黄庭坚藏字,黄庭坚的砥柱铭的拓本值钱吗,黄庭坚砥柱铭高清题跋

    在展出中,一块刻有“宋四家”——黄庭坚22字真迹的石头,成了“镇展之宝”。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上面除了刻有黄庭坚的真迹外,还含有一块4.6亿年前遗留下来的古生物化石——震旦角石。我们先来一睹为快:主要看两个地方:一个是石头正面的那个像竹笋一样的东西,另一个是侧面那两列字。像竹笋的那个东西就是震旦

  • 蹊跷!唐朝常打败仗,领土却越多,宋朝常打胜仗,领土却越少?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你得明白一点,唐朝虽然一直被人称赞,但是从来没有过隋朝富裕。 宋朝虽然一直被人诟病,但是却是国弱民富。 不是说宋朝好,而且宋朝所面对的局面历朝历代都没有经历过。 而且宋朝通过货币战争一步一步玩死了辽和金。 最后是国家越来越富,辽金越来越穷。兵制从征兵制向募兵制转变,政府的钱用来养官和养兵,并且由

  • 姚广孝临死前,为何再三恳求朱棣释放一老头?此人究竟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影响成功的因素很多,比如朱棣的个人能力出众,在众皇子当中,绝对的出类拔萃,十七岁开始磨练,镇守大明王朝的门口,作战经验极为丰富。即便如此,假如没有姚广孝,朱棣必然不可能笑到最后,结局可想而知。明代史学家李贽评价:“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 他是南宋中兴名将,战功赫赫却在岳飞墓前下跪,被人视为奸臣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张俊1086年出生在甘肃,和其他的中兴名将相比,他的身世就显得十分的悲凉,在年少时因家庭贫困只能被迫上山当土匪,因机缘巧合才被官府招安来到军旅中,起初他只是一个弓箭手,但因作战十分的勇猛,因此让上级对此也十分的赏识。他先后参与了多个战役,每个都立下了大功,不管是征讨外贼还是平复内乱都十分的出色,因功

  • 唐朝以胖为美,杨贵妃138斤,以她的身高,她胖到了什么程度?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四大美人杨贵妃有多胖,唐朝的杨贵妃胖不胖,历史上杨贵妃真的胖吗

    大家都知道,杨玉环其实先是寿王妃,但是后来因为唐玄宗的妃子去世了,在最难过的时候见到了杨玉环,便心生爱慕,想尽办法要把杨玉环占为己有,最后唐玄宗成功的将杨玉环接到皇宫中,还封为贵妃,在唐朝人们衣食富足,所以以胖为美还是说得过去的,这样对大家来说,长胖就不是什么难事了,而作为第一美人杨贵妃,要有多胖,

  • 此人提出一个建议,建文帝如果听从,或许就不会失去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卓敬字惟恭,浙江瑞安卓岙人,明初著名才子。他从小就非常聪明,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学什么会什什么,在他七岁时,遇见一个相面的,相面的看了他的面相说:“此奇儿也,可惜血不华色耳。”意思是卓敬是一个奇才,只是可惜不能长寿。卓敬在少年时,在当地就十分出名,当地还流传着他的一个传说,这个传说带有神异色彩,传说

  • 唐朝真的以胖为美?别再被电视剧骗了,看看史上真正的杨贵妃体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真的以胖为美?别再被电视剧骗了,看看史上真正的杨贵妃体重众所周知,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胖为美的朝代。甚至哪怕放到现如今也是极其特别的。因为我国人从古代到现代的审美方式都是以瘦为美。所有的美女都应该有着纤细的身姿,倘若有一副非常胖的躯体的话,那么这样的美女绝对不是楚楚可怜的,就一定不是我国人

  • “靖康之耻”到底有多耻?貌美公主论斤卖,皇后被折磨到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苗福生靖康,简介靖康之耻,靖康之变女人的下场

    ▲宋朝示意图。(图/翻摄自百科词条)靖康之耻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通过兵变成功创立了大宋王朝,起初一切看似美好,但他为了避免其他人像他一样的上位方式,于是他将武将的待遇削减,主张让文人把持朝政,让宋王朝虽然国力鼎盛,百姓富足,但是却是一个十足的空壳子,尤其到北宋末期,周围

  • 唐初政治家、书法家之褚遂良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褚遂良简介,褚遂良书法资料,唐朝大书法家褚遂良墓

    盛唐的书法艺术成就在中国的整个书法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书法大家比如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欧阳询等等。褚遂良就是其中一位,其书法造诣极高,后期书法灵动俊逸,与其率直刚正的人品一起被后人传颂。书法成就只是褚遂良在文艺方面的展现,在仕途方面也是位极人臣,我们就从他出生说起。褚遂良出身隋朝

  • 朱元璋一上联:老子天下第一,大臣完美对出下联,朱听后: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知道从古代开始,就出现了许多的文人墨客,最终很多大才能的人都是入朝做官了。然而皇帝其实也算是文人墨客了,要不怎么能够治理国家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朱元璋的才学八斗。他出了一个上联:老子天下第一,这时候朝廷之上鸦雀无声,但是有着一位刚入朝的大臣完美的对出了下联,可是当朱元璋听了之后,就立马下令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