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老人说,他的养父是紫禁城里最后一批失业的太监。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了紫禁城。所谓树倒猢狲散,溥仪逃到天津,最后的一百来个太监也都各自散去。而在此之前,紫禁城里曾有一千多个太监。溥仪大婚之后,在宫内搞改革,裁撤了太监队伍,只留下一百多个。这留下的便是太监中的翘楚,深受皇恩。离开紫禁城后,老人的养父不辞辛苦回到了长春老家。不久后收养了一个男孩,算是后继有人。这个男孩便是曾老人。老人回忆说小时候他家的日子比一般人家都过得好,甚至可以说是富贵人家。他的养父从宫里带出来好些个宝贝,每一件都能换好些大洋。但好景不长,时局动乱,他家遭到兵匪的洗劫,只剩下了溥仪的御笔和少数几件宝物。
这个宝贝就是溥仪的东西,这是一支玉管毛笔,曾经是溥仪批阅奏折的御笔,特别珍贵,后来溥仪就把这支笔,赐给了这个老汉的养父,他说要不是家里经济实在不行,他是不会卖掉的。据说,他的养父在皇宫陪溥仪玩耍的时候,溥仪很高兴,于是一高兴,就把这支御笔赐给了他的养父,玉就跟羊脂一样,显得尤其温润。后来老汉的养父去世,这支笔就到了他的手里。他说,他的养父从宫里带了不少好东西,每个都能换不少钱,所以在他小的时候,生活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当时社会动荡,家里被抢劫过,所以养父的宝贝也就没剩几件,后来为了维持生活,又卖了几件,只剩下了这支笔不舍得卖。
在后来的日子里,老人的养父又变卖了几件宝物,去世时就只剩下了溥仪的御笔。老人也不会什么营生,有个儿子也不争气,家道逐步衰落下去。老人这才有了变卖溥仪御笔解决经济问题的想法。这个消息一出,立马引起文物部门和古玩商人的注意。经文物专家鉴定,玉笔确实是溥仪的御笔,上有“浩然朱笔”字样。朱笔就是朱批,在清朝只有皇帝能用。而浩然是溥仪的号,他名溥仪、字耀之、号浩然。在老人的要求下,文物专家按当时的市场行情给溥仪的这支御笔估价90万元。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90万元,放在如今至少相当于900万元。文物专家很是兴奋,有打算动员老人捐献宝物,但老人指着这支溥仪御笔解决经济问题,后来这支御笔流入了古玩圈。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末代皇帝溥仪,死后多年竟然还能为他曾经的子民的子孙解决经济问题,他在九泉之下或许也能含笑了吧!
1967年,溥仪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来总理闻讯,亲自打电话指示政协工作人员,一定要把溥仪的病治好。后指示将他安排到首都医院进行中西医会诊。在病情最危急时,周总理又指派著名老中医蒲辅周去给他看病,并转达周总理对他的问候,后因医治无效,于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时30分去世。溥仪的遗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规火化,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1995年,他的遗孀李淑贤将他的骨灰葬于北京西南120千米的河北省易县华龙皇家陵园,溥仪墓在清西陵附近。因为老汉没什么手艺,生了儿子又没什么出席,家里实在艰难,所以只能忍痛变卖这支御笔,当时这个消息被那些商人和考古学家知道了后,就有专家上门鉴定,最后确定,这确实是溥仪的御笔放在如今至少相当于900万元。末代皇帝溥仪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人类历史上拥有非凡经历和传奇命运的特殊人物,然而,他身为皇帝却没有掌握过一天国家政权;长期处于政治漩涡中却未发挥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