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改稻为桑乃是国策,上利国家,下利你们,我就不明白了,这天大的好事,为什么就是推行不下去?”
《大明王朝1566》中,浙江淳安的稻田边,杭州知府马宁远带着骑马踏苗的明军,对着跪倒在地的老百姓发出这样的灵魂咆哮……
第三,那时大明朝廷的公信力已经严重不足。农民作为大明朝生态圈里食物链的最底层,吃官府的亏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即使官府好好宣传,好好做思想工作,农民就能信了衙门里的各级老爷么?
这时下面就有人扯大旗了,反正是朝廷的国策,不改也得改。
正如马宁远说的那样:“死一千个人,死一万个人,全浙江的人死绝了也得改!”
当真让人脊背发寒。人命在马宁远那里就这么不值钱吗?踏青苗,毁堤淹田……这是迫害,这是屠杀。古往今来,有哪个政策是以这种面孔给人看的?没有。
可见,大明朝廷的信誉就是一坨便便,信它的老百姓早就被坑得死绝了。
马宁远审问齐大柱时,还有一个细节:马宁远问齐大柱,你一个桑农为什么要带头反对?齐大柱回答:“心中不平!”而马宁远是怎么做的?问他认不认识倭寇头子王直,然后就把他定成了通倭的奸细。
只不过为乡亲抱不平,直接一个通倭的罪名就扣下来了。马宁远自己也是乡下人出身,老百姓不愿意改稻为桑他怎么会不懂呢,只是对他而言,老百姓的想法一点都不重要罢了。后面的剧情里郑泌昌何茂才也想用“通倭”的罪名来诬陷海瑞,可见借 “剿倭”为名栽赃陷害早已是浙江的常态了。
第四,朝堂斗争令局势扑朔迷离。一些官员态度暧昧,甚至明确表示不合作,要搅局,给了农民一些幻想空间和行动空间。农民伯伯肯定不知道朝堂上的那些烂屁股事,但是朝堂斗争必然令各级官府的执行力下降,甚至给外界一些特别的信息。
在剧中,戚继光不是就用行动告诉农民:胡部堂大人完全知道乡亲们的苦,践踏秧苗他老人家是不同意的,他是支持你们的!老百姓也不是傻子,他们不就去找胡部堂大人寻求支援去了?老胡不也是为他们出头了?各级政府,各个衙门,本身就不能拧成一股绳子,怎么可能指望广大农民伯伯们高度觉悟,坚决执行?这不是搞笑嘛!
03
最后,不要觉得大明朝的那些农民鼠目寸光,看不长远,看不透事情的真相。在大明朝那个社会环境中,还有人比这些底层的穷苦人更了解真相吗?他们才是真正的穷苦专家,单纯比穷,你觉得还有谁比他们更了解丛林社会的残酷性。
你们都是纸上谈兵,他们却每天都在为生存坚持着,比穷你比得过吗?
所以,笔者想说的是:不要看不起这些农民,是他们撑起了大明帝国的铁桶江山。得罪了他们,一次可以,一百次可能也行,但可能你就是死在第一百零一次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