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玄宗与杨玉环(图片来源网络)
然而,政权稳固,盛世平和之时,唐玄宗就没有那么“勤奋”了,开始享受起安逸。在痛失最爱的 武惠妃 之后,后宫中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以填补心中空位。这时听闻武惠妃的儿子 寿王李瑁 的妃子杨玉环美貌绝伦,艳丽无双,于是不顾伦理,将她招进宫里。杨玉环懂音律,也很聪明,还擅长歌舞,与热爱音乐的唐玄宗很快成为“知音”。
《大唐芙蓉园》剧照(图片来源网络)
自从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的 杨玉环 出现后, 唐玄宗 就想尽办法 讨美人欢心
: 为了迎合她喜欢服装的心理,专门给她做衣服就有 七百多人 ;为了让她吃上喜欢的荔枝,唐玄宗还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长安的 几千里贡道, 以便荔枝能及时地用快马快速运到宫中。唐代诗人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的诗句正是描绘此情景。
在当时,杨玉环算得上是万千女性羡慕的对象,不管是珍奇瑰宝,还是美味珍馐,服装饰品……想要什么有什么。不仅如此,因宠爱杨贵妃,唐玄宗给杨家亲戚们都加官进爵,大肆封赏。真可谓是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照理说,杨贵妃除了享受唐玄宗“爱的供养”外,没啥可烦心的事。然而,唐玄宗毕竟是拥有后宫三千佳丽的皇上,“雨露均沾”之事,是恃宠而骄的杨玉环所不能忍的。
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杨玉环将自己的姐姐介绍给了唐玄宗。杨家基因确实强大,杨玉环姐妹几个都生得一副好模样。唐玄宗见了,甚是欢喜, 分封杨贵妃的三位姐姐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特许她们自由出入皇宫。 其中以 杨玉环的三姐虢国夫人 姿色最为出众,相传这位虢国夫人面容清丽,不喜粉黛,常以“素颜”面圣。与杨玉环娇媚艳丽不同,这种清爽恬淡的长相,很快成了唐玄宗“间歇审美疲劳”的备选。
下面这幅 《虢国夫人游春图》 就是唐代画师 张萱, 描绘杨氏姐妹在众女仆和从监的引导和护卫下,一行八骑九人(包括一小女孩)挥鞭策马,外出踏青游春的情景。通过构图、色彩、笔墨等元素巧妙结合, 表现出贵族夫人的奢华和威雅,以及慵懒的精神状态,这些正是盛唐塑造绮罗人物的特点。
请先将手机顺时针翻转90°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宋代摹本,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绘画主题是“游春” (游春是开放的唐代社会风俗,以每年的三月初三为盛), 但整个画面背景既没有归燕鲜花,也没有春水微波, 只以湿笔点出斑斑草色。 重在刻画人物,通过劲细的线描和色调的敷设,浓艳而不失秀雅,精工而不板滞。
一行九人,脸型圆润,肌理细腻,体态丰盈,动态优雅且舒缓。悠闲欢愉的神情与骏马轻举缓行的英姿,让人感受到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气息。
那么,画中到底哪位才是虢国夫人呢?
说法一:虢国夫人在全画的中心点。 她双手握缰,右手指间挂着的马鞭直线下垂。红裙,青袄,白巾,绿鞍,骑鞍上金缕银丝精细的绣织,都显得十分富丽。
说法二:骑黄花马着男装在队伍最前面的那位是虢国夫人。 因当时流行着男装,且从马鞍下铺设的垫子上繁复华丽的花纹,以及帽子下露出的一缕发丝中推断而出。 她那丰润的脸庞上,淡描娥眉,不施脂粉,保持了本来面目。
画面上还有另外一位,骑黄花马的女性,她在队伍最后怀抱女童。 这位女子表情愉悦,一手抓马绳,一手揽住女童,鬓发浓黑如漆,头戴饰品,体态丰姿绰约,雍容华贵, 具有“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特色。
由于作者张萱并没有标明,后世出土的资料也相当有限。因此, 画面中到底哪位才是虢国夫人?已经成为
千古谜题,至今没有定论。 你在画面中发现了哪些具有说服力的线索呢? 欢迎在文章末尾留言,与我们分享。
下面,让我们回归画作本身,从构图和色彩上赏析一下这幅《虢国夫人游春图》。
构图上,疏密有致,错落自然。 最显著的特色是精练集中,且富有节奏感。从单行的三骑到两骑并行,最后三骑并行,既符合这一类贵族出游行列的规律, 又像一首乐曲一样,充满韵律感。
色彩上,设色典雅富丽,色彩调子偏暖, 大量运用较多的青、绿、粉红等鲜艳的色彩,
以白颜色加以间隔,使画面整体和谐,艳而不俗。
画面上,洋溢着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 画中间白衣男子所骑的黑马是大片的黑颜色,在画面前疏后密的构图中起到了一定的平衡作用,也突出了“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作用。
《虢国夫人游春图》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高超技巧,以及它 对真实历史人物和真实风俗图景的生动描绘, 更在于它从特定角度显示了一个伟大艺术时代的风貌。与 杜甫的《丽人行》 相对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杨氏一族势倾天下的奢侈生活。
奢侈淫靡的唐玄宗终日沉迷美色,千里江山放手交给市井流氓出身的“大舅哥”杨国忠, 成为
“安史之乱”爆发的导火索之一。 在仓皇出逃之中,他的挚爱杨玉环被迫缢死,虢国夫人也在动乱中自刎而终。 唐玄宗余生,只能在对杨玉环之死的哀叹中孤独终老。
美丽并不是罪过,但美丽却是一个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