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和乾隆
英国派马戛尔尼勋爵率领一支庞大的舰队来华,他不是来打仗的,而是来跟中国人谈判通商的。
他们的舰队来华之后停泊在了广州,当时广州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在清朝官员的眼里,那些外国人,商人就是来经商的,官员就是来上供的。
当时东南亚的各个国家都是由广州进入内地来上供的。但是现在来的这个英国却不是一个传统的进贡国。
在此之前,中国人对于英国的确是不太清楚,当时我们只见过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还从来没有见过英国人,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
康乾盛世末尾,英国人来了,英国人当时来华有两个目的。
第一是炫耀一下他们的工业文明,他们工业革命的成果,所以他们带来了大量的礼物。
中国人特别喜欢的光学仪器,还有玻璃制品,各种钟表以及最先进的枪炮,他们这些啊都是送给中国人的,让中国人看看英国人有多厉害。
第二呢就是商量通海事宜。英国人是希望中国可以按照西方的规矩来进行交易和贸易,希望能够跟中国平等经商,通过行商来开展贸易。
希望中国人能够给英国商人提供一些据点,不要总是限制在广州这么一个地方。但是,很显然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关于第一个目的,除了天文望远镜之外,乾隆连礼物的包装都没有打开,看都没有看,就直接放到圆明园的仓库里去了。
后来英法联军还抢回去了一部分,英法联军从中国抢走的不仅仅是中国货,还有他们自己送过来的礼物。
速射炮
据说当时马戛尔尼曾经送给过中国几门速射炮,而且当场打开包装演示给乾隆看,而乾隆非常的不屑,看都不看。
至于看都没看的缘故,那其实就在于后面的原因。英国人要建立平等通商的关系,这个议题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障碍重重。
英国人到了广州的时候,正好是赶上了乾隆的73岁大寿,这个时候一大帮西洋鬼子还带来了一堆礼物。
当时的两广总督当然认为洋人是来拜寿和进贡的,这是好事。于是就上报说是来为乾隆上贡和祝寿的。
乾隆听说这么远的人都来给他祝寿,很是高兴,就同意了他们的进宫。于是马戛尔尼一行就北上白河口进了内地,上岸之后他们携带的礼物都被插上了贡品的旗帜。
马戛尔尼通过翻译也知道了插这旗帜的意思,其实他哪是来祝什么寿的,但他呢装作不知道,因为如果一开始就把来华的真实目的给说破了,那么他们可能就见不到皇帝了,啥事也办不成了。
后来,一大部分礼物走大运河北上,另一部分还走海路,从大沽上岸,再走陆路一直到了承德,因为乾隆寿辰庆典是在承德的避暑山庄举行的。
快要见到皇帝之前,有一个关键问题解决不了,就是跪拜的问题。
中国人坚持外国人等见皇帝那必须下跪,英国人不愿意下跪,他认为自己见本国的君主也就是跪一条腿,如果要跪两条腿还得磕头,那这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双方之间就起了摩擦,中国官员拼命交涉,和珅亲自出面都不行。后来马戛尔尼想了个办法让一步。
就是英国使节到朝中觐见皇帝时可以行三跪九叩礼,但是和珅也得按照英国的礼节向英王行礼。
因为马戛尔尼随行带了英国国王的画像,就要求和珅代表中方大臣向英王的画像行礼,这样两国就扯平了。
但是,在当时的中国,怎么会有官员给一个外国人的国王下跪呢?谁也不敢呢?最后就不了了之了。
中国人当时的世界观是天下观,而天下的中心是中国,中国那是天下共主,所有国家都应该向中国朝拜,你不来就算了,来了那你必须朝拜。
当时没有外交部,这些事呢都归礼部管,这些朝贡的礼仪那都是国家礼仪,是不可动摇的。
所有的外番在名义上都是中国的臣子,怎么可能会有一个朝中大臣,特别是像和珅这样的人物,给一个外国国王的画像去下跪,所以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最后,马戛尔尼一行人还是见到了乾隆,乾隆也没有要求他们必须是双腿下跪。这样的礼仪之争基本就告一段落。
但有些人按照现在的网络语言来讲,特别喜欢意想,而且超级会意想,硬说英国人跪了,还说他们本来不想跪,但是看到了乾隆的天威,马上就扑通一声双膝跪倒。
话说回来了,乾隆没有迫使英国使者按照中国的礼仪下跪,而是接见了他们,并且和他们说了话,这是很大度了。
但是当马戛尔尼真的提出他们的要求的时候,他就不高兴了,我国怎么会跟你们平等交易,不合我大清朝的规格。所以后来英国使者的要求全遭到了拒绝。
乾隆给了他们一些赏赐,其中最珍贵的就是乾隆御笔书写的福字。然后傲慢地告诉他们,我们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现在有一个港口来通商,那都是出于对你们的恩典,不需要和你们建立通商关系,你们回去吧。
上面说明了我国历史上经济社会长期停滞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