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8世纪末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乾隆:我不需要,你们回去吧

18世纪末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乾隆:我不需要,你们回去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638 更新时间:2024/2/23 7:37:42

马戛尔尼和乾隆

英国派马戛尔尼勋爵率领一支庞大的舰队来华,他不是来打仗的,而是来跟中国人谈判通商的。

他们的舰队来华之后停泊在了广州,当时广州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在清朝官员的眼里,那些外国人,商人就是来经商的,官员就是来上供的。

当时东南亚的各个国家都是由广州进入内地来上供的。但是现在来的这个英国却不是一个传统的进贡国。

在此之前,中国人对于英国的确是不太清楚,当时我们只见过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还从来没有见过英国人,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

康乾盛世末尾,英国人来了,英国人当时来华有两个目的。

第一是炫耀一下他们的工业明,他们工业革命的成果,所以他们带来了大量的礼物。

中国人特别喜欢的光学仪器,还有玻璃制品,各种钟表以及最先进的枪炮,他们这些啊都是送给中国人的,让中国人看看英国人有多厉害。

第二呢就是商量通海事宜。英国人是希望中国可以按照西方的规矩来进行交易和贸易,希望能够跟中国平等经商,通过行商来开展贸易。

希望中国人能够给英国商人提供一些据点,不要总是限制在广州这么一个地方。但是,很显然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关于第一个目的,除了天文望远镜之外,乾隆连礼物的包装都没有打开,看都没有看,就直接放到圆明园的仓库里去了。

后来英法联军还抢回去了一部分,英法联军从中国抢走的不仅仅是中国货,还有他们自己送过来的礼物。

速射炮

据说当时马戛尔尼曾经送给过中国几门速射炮,而且当场打开包装演示给乾隆看,而乾隆非的不屑,看都不看。

至于看都没看的缘故,那其实就在于后面的原因。英国人要建立平等通商的关系,这个议题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障碍重重。

英国人到了广州的时候,正好是赶上了乾隆的73岁大寿,这个时候一大帮西洋鬼子还带来了一堆礼物。

当时的两广总督当然认为洋人是来拜寿和进贡的,这是好事。于是就上报说是来为乾隆上贡和祝寿的。

乾隆听说这么远的人都来给他祝寿,很是高兴,就同意了他们的进宫。于是马戛尔尼一行就北上白河口进了内地,上岸之后他们携带的礼物都被插上了贡品的旗帜。

马戛尔尼通过翻译也知道了插这旗帜的意思,其实他哪是来祝什么寿的,但他呢装作不知道,因为如果一开始就把来华的真实目的给说破了,那么他们可能就见不到皇帝了,啥事也办不成了。

后来,一大部分礼物走大运河北上,另一部分还走海路,从大沽上岸,再走陆路一直到了承德,因为乾隆寿辰庆典是在承德的避暑山庄举行的。

快要见到皇帝之前,有一个关键问题解决不了,就是跪拜的问题。

中国人坚持外国人等见皇帝那必须下跪,英国人不愿意下跪,他认为自己见本国的君主也就是跪一条腿,如果要跪两条腿还得磕头,那这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双方之间就起了摩擦,中国官员拼命交涉,和珅亲自出面都不行。后来马戛尔尼想了个办法让一步。

就是英国使节到朝中觐见皇帝时可以行三跪九叩礼,但是和珅也得按照英国的礼节行礼。

因为马戛尔尼随行带了英国国王的画像,就要求和珅代表中方大臣向英王的画像行礼,这样两国就扯平了。

但是,在当时的中国,怎么会有官员给一个外国人的国王下跪呢?谁也不敢呢?最后就不了了之了。

中国人当时的世界观是天下观,而天下的中心是中国,中国那是天下共主,所有国家都应该向中国朝拜,你不来就算了,来了那你必须朝拜。

当时没有外交部,这些事呢都归礼部管,这些朝贡的礼仪那都是国家礼仪,是不可动摇的。

所有的外番在名义上都是中国的臣子,怎么可能会有一个朝中大臣,特别是像和珅这样的人物,给一个外国国王的画像去下跪,所以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最后,马戛尔尼一行人还是见到了乾隆,乾隆也没有要求他们必须是双腿下跪。这样的礼仪之争基本就告一段落。

但有些人按照现在的网络语言来讲,特别喜欢意想,而且超级会意想,硬说英国人跪了,还说他们本来不想跪,但是看到了乾隆的天威,马上就扑通一声双膝跪倒。

话说回来了,乾隆没有迫使英国使者按照中国的礼仪下跪,而是接见了他们,并且和他们说了话,这是很大度了。

但是当马戛尔尼真的提出他们的要求的时候,他就不高兴了,我国怎么会跟你们平等交易,不合我大清朝的规格。所以后来英国使者的要求全遭到了拒绝。

乾隆给了他们一些赏赐,其中最珍贵的就是乾隆御笔书写的福字。然后傲慢地告诉他们,我们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现在有一个港口来通商,那都是出于对你们的恩典,不需要和你们建立通商关系,你们回去吧。

上面说明了我国历史上经济社会长期停滞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

更多文章

  • 海兰珠:26岁大龄入宫被独宠,成为大清一代宠妃,她凭借的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海兰珠的一生,海兰珠为何受宠,为什么海兰珠那么受宠

    在电视剧《孝庄秘史》中,有这样的场景:皇太子抱着海兰珠深深地告白着,被孝庄撞了。 兰珠很害羞,正要撞到门框上去,皇太子也急忙解释。果不其然,孝庄微微一笑,对皇太子说:“恭喜皇帝! 奴隶请求皇帝,只给了姐姐名分。在电视剧《孝庄秘史》中,26岁的海兰珠和哥哥吴克善,去大金看望姑姑和妹妹,住在妹妹孝庄的永

  • 八雅轩丨【艺术经典】看看乾隆帝画的水仙美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朝服像乾隆皇帝弘历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二十五岁即位,在位共六十年。乾隆皇帝文韬武略,并且一生酷爱书画文玩,热衷于舞文弄墨,是中国历史上留下诗词和墨迹最多的皇帝。据说,乾隆皇帝一生所作绘画,至少有一千四百幅之多。乾隆御笔《水仙册》之一乾隆御笔《水仙册》之二乾隆御笔《水仙册》之三乾隆

  • 李鸿章献上洋人送的半瓶洋酒,气得慈禧当场摔碎,事后她却后悔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李鸿章,被欧洲人誉为“东方俾斯麦”,源于他的位高权重和铁血手段。他也是清朝末期,接触外国人最多的中国大臣,很多外国人都对他留下了非常不错的印象。一天,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访华,久闻李鸿章大名,因此特意去拜会。席间,柯纳德得知李鸿章对西方的舰艇十分感兴趣,于是故意对他说,自己这次开来的,是德国最先进的舰

  • 雍正即位后,曾和鄂尔泰有过节,那为何还会提拔他这个芝麻小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鄂尔泰晚年多惨,雍正时期的鄂尔泰,鄂尔泰与张廷玉

    提到鄂尔泰的出身的话,算得上是出身名门世家。毕竟在自己很小的时候,鄂尔泰的祖父长辈们就已经在跟着努尔哈赤一起打天下了。要是放到如今的现代社会的话,鄂尔泰也就是出身名门望族之家的。所以说,他有着很好的家庭起点,6岁就已经开始能熟读四书五经之类的书籍了,而当时这同年级的孩子基本都还是处于吃喝玩乐之中。等

  • 雍正上台以后,除了老师以外,为何只有老十三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当年参与“九子夺嫡”事件的兄弟中,除去老大、老二已经被康熙亲自处置,剩下的老三、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只有老十三受到了雍正的青睐,被委以重任,最后得以善终。雍正上台以后,为避讳将所有的兄弟名字中的“胤”改为“允”。大哥、二哥:因为康熙时期就已经被幽禁,为了不违背康熙的政策,

  • 黄帝炎帝起源:周朝族源史改写认知,炎黄二帝是商朝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商朝早还是炎帝早,炎帝二帝巨型塑像,越南的炎帝与中国炎黄

    所谓“历史是胜利者的宣言”,周人灭商之后,必然会抬高始祖的地位,对族源进行一番升级改造,像商朝之祖一度成为天下共祖一样,最终周人也要达到这一目的,让其初祖成为天下共祖,因此炎黄传说理当与这种改造有关,而“黄帝姓姬,炎帝姓姜”、“炎黄兄弟说”就与后稷、台玺传说高度相似。 周朝先公传承:时间上的悖论 距

  • 她是此小国国花 为救族人委身夏桀 结果却被看作史上第一妖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夏桀简介,指着太阳咒骂夏桀,老梁讲夏桀完整版

    当我们谈起古代史,尤其是那些各朝各代的亡国君主或皇帝的时候,经常会有这么一个逻辑,那就是皇帝的亡国不是因为皇帝的原因,而一定多半跟某个姿色极其出众的女子有关,必然是因为此女太美迷乱了皇帝的心性,导致皇帝天天沉溺酒色,荒废了朝政,甚至还引发了生灵涂炭,造成全天下的臣民不满,因此逼迫各地起兵,而皇帝的部

  • 哈佛大学和布朗大学关于讨论奴隶制和追溯正义的论述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近年来,随着美国大学与奴隶制和奴隶贸易的关系和历史上的关注。这篇文章探讨了哈佛和布朗对他们参与奴隶制的自我反思调查,并强调了大学如何运用回顾正义的话语,作为一种努力将奴隶制历史融入其制度遗产的方式。这篇文章发现,通过参与关于记忆、道歉和赔偿的对话,这些大学试图在构建未来的同时面对过去。哈佛大学,布朗

  • 甲骨文破译“一字十万”:这笔钱真的不好拿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破译一个甲骨文奖励10万元——这是中国文字博物馆曾面向社会发出的“悬赏令”2018年,有一人拿到了这10万元他就是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员蒋玉斌获奖论文是《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他也是目前唯一拿到这笔奖金的人蒋玉斌是怎么收获“一字十万”的?甲骨文的破译难在哪儿?听听他怎么

  • 周人克商,成天“选“之子,西周为何会形成“敬德保民”天命观?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到西周时期,中国就诞生了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并成为中华文化流传千年的重要因素。从商朝暴政以致商朝灭亡的教训中,西周统治者认识到天子并非绝对的天命,只有君王具有道德才能治理好天下,由此形成了“敬德保民”的天命观。这一统治思想将中国文化从以“神命”为中心转向了以“道德”为中心的嬗变,对中国后世的政治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