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唐东北吃瘪记:惨烈的第一次唐朝-高句丽战争

大唐东北吃瘪记:惨烈的第一次唐朝-高句丽战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3659 更新时间:2024/1/24 2:32:26

从秦汉时代开始,在中原帝国的视野中,朝鲜半岛被视为天然的王土,阻断游牧民政权做大的左臂。到了隋唐时代,这一政治主张被再次提上了议程,收复汉朝四郡故地成了隋唐帝王们的念想。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原帝国和高句丽进行了数次血腥的战争。本文讲述的,是唐朝对高句丽的第一次征伐活动。

在从隋朝残酷的压榨中缓过神来之后,唐人暂时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唐高祖曾经遣使给高句丽送去老子像和道德经,并接回一些滞留高句丽境内的隋朝遗民,同时,唐高祖拒绝了接受高句丽为外臣的请求,目的是平衡半岛三国的政治地位,避免暴露出过于明显的好恶。而半岛上,高句丽势力较强,谨慎把握着和中原帝国和剩下两国的关系;而百济新罗也试图拉拢唐朝,希望唐朝协助自己统一半岛。

但随着唐太宗的即位,和他对东突厥的军事胜利,对吐蕃的成功和亲,还有对高昌的征服,太宗对半岛的注意力大为提升,高句丽的态度变得强硬了许多:公元631年,太宗派遣广州都督府司马长孙师出使高丽,收埋“隋时战亡骸骨,毁高丽所立京观”;而高句丽也修建了长城向唐朝示威,这一系列的举动,已经暗示了唐朝对朝鲜半岛北部的野心。

隋军铠甲

高句丽长城

趁着高句丽王子进京来朝贡,唐太宗旋即派职方郎中陈大德回访高丽,实地了解高丽的情况,以便研究可否对高丽用兵。公元641年,陈大德名义上进入高丽地区,表面上是打着探查山水的名义,让高句丽人带着他参观国中形盛之地,而守城部队也没有过分提防,带着唐使四处参观,在探查的过程中,陈一行人遇到了大量滞留韩境的前朝军人,高句丽人给他们安排了妻女,对他们采取本地同化政策,对其封妻荫子,这些人的命运,是之前卫满朝鲜和汉代遗民遭遇的再现,是后世很多入朝军人结局的预演。这些人还通过陈大德询问故乡宗族亲戚的情况,陈也沿路安插眼线,收买情报。到了平壤之后,高句丽一边听说唐军灭亡高昌,于是表面上加以庆祝,同时又列出规模庞大的步骑兵部队,向唐人表示自己不怕战争,不要对自己进行战争恫吓。

战争规划

在初步收集了高句丽的情报之后,太宗初步有了以陆军大举入侵辽东,然后以海路登陆半岛,侵略平壤的战略规划,只是太宗觉得山东地区还没有从隋末的大兴土木和战乱中恢复,所以将这一计划暂时搁置了下来。

而在外交侦查一年之后,公元642年,高句丽的东部大人盖苏文发动政变,带兵除掉了建武王,自立为莫离支”(相当于兵部尚书兼中书令),随后在国内开始了威权统治:“盖苏文状貌雄伟,意气豪逸,身配五刀,左右莫敢仰视”;“常令其属官俯伏于地,践之上下马”, “出行必整队伍,前导者长呼,则人皆奔迸,不避阬谷,路绝行人,国人甚苦之”。

当然这是唐人中收集到的“有利情报”,这样的情报大概率是经过了层层过滤上报的结果,这让太宗做出了高句丽内部不和、人心思变,等待大唐天军拯救的误差判断。不过此时尚且清醒明智的唐太宗也知道,前朝对于高丽的入侵,让山东地区元气大伤,比如山东地区的很多壮丁通过自断手脚的方式逃避军役,他们将断掉的手脚称为福手、福足,这种将灾难、恶政美名化的行为,却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中的常态。于是太宗准备调动契丹或者靺鞨骚扰高句丽边境,对其施压。但是长孙无忌认为,盖苏文杀其王,不派使者来唐告难,说明他“畏大国之讨,必严设守备”,此时使契丹、靺鞨侵扰,毫无用处,不如暂时隐忍一下,“赐书安慰之”,使盖苏文以为平安无事,从而麻痹松懈,然后再发兵。唐太宗接受了。于是派遣使者册封高丽王藏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这让高句丽方面略微放心,但是唐-丽两方都在心照不宣的防备彼此。

一年之后,在高句丽与新罗的冲突中,唐朝为了遏制高句丽在半岛上的大肆扩张,于是明确宣布新罗受到唐朝的庇护,但是盖苏文明确拒绝了唐使停战的要求,这给了唐朝对高句丽动武的直接理由。按照太宗的估计,这一战唐朝的优势在于以众击寡、以逸待劳,以正义讨伐不义,所以唐军会进军的比较顺利,只是日后的战争,并没有按照唐太宗的乐观估计开展。

大军行动

打着为高句丽臣民报君父之仇、为隋朝将士血中国之耻的旗号,太宗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战争准备:在扣押了高句丽使者、以免其泄露情报后,太宗派将作大监阎立德到洪、饶、江三州制造船只四百艘,作为运兵船,又让营州都督带领幽州部队和契丹人袭击高句丽在辽东的领土,做试探性攻击。太宗咨询了前朝旧臣、曾随隋炀帝远征高丽的郑元璹

,得知大军要经过辽水流域的广袤无人区、而且东夷善于守城,所以李世民提前命令运米船将河南、山东等地的粮草向东莱沿海和幽州集结。

644年深秋,唐朝开始部署对高句丽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唐太宗任命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带领一支由500艘战舰和43000人组成的舰队从莱州出发,横渡渤海,在辽东半岛南端登陆;一个月后,唐太宗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带领6万步骑向着唐丽边境进发,后和张亮的队伍在平壤城下会师。

第二年初,唐军开始大举行动,准备以重兵围攻高句丽的坚城辽东城。但是在当年春天,辽河平原的支流泛滥成灾,严寒和水灾极大的影响了唐军的行动步伐,在被称为“辽泽”的泛滥区,唐军战士不断看到前朝远征军残留的甲兵和骨骼,这些残迹无不向新到的参战者展示着战争的可怖。为了安定人心,也为了昭示自己对隋朝军事野心的继承,太宗下令为前朝的战骨收尸,然后踏着便桥继续行军。

高句丽山城的分布和高句丽王陵

经过了漫长的行军之后,大队人马忍受着辽东春季寒凉的气候,于645年4月来到辽东城下。不同于中原的城市,高句丽人为了应对战争威胁,采用了独特的山城模式,平原上的城市作为日常生活集散地和行政中心,战时所有人收入山城之中进行长期抵抗,山地堡垒里只有适合军队驻扎的半地窖式建筑物,以及地窖和适合打井的深坑,然后数个小堡垒围绕着一个主山城,众星拱月,形成了山地军事堡垒群。在山地抵抗的同时,只要将战争拖延到冬天,那么朝鲜地区的军队就会趁机截断中原远征军的退路,配合严寒的气候打击来犯之敌。

依托山地作战的高句丽军队

唐军到达的4月是辽东作战的窗口期:严寒有所减退,但是夏季的暴雨还没有来临。在唐军到达辽东城下之前,高丽发新城、国内城步骑四万救辽东。李道宗带领4000战士迎战。军中皆以为敌众我寡,双方军队数量悬殊过大,不如深沟高垒,待太宗至再战。李道宗以为,高丽自以为兵多,有轻视我军的心理,而且远来疲劳,进行反击,定可打败。而且果毅都尉马文举说:不遇劲敌,何以显出壮士本色。策马向敌阵冲衝,所向皆靡,众心稍安。两军交战,行军总管张君乂退走,唐军不利,道宗收集散卒,登高而望,见高丽阵乱,乃与骁骑数十,直冲敌阵,左右出入;李世勣引兵助之,高丽大败,斩首千余级。

山城争夺战

到达辽东城下,唐太宗亲自拿着土袋填埋壕沟,唐军战士受到激励之后纷纷上前,迅速填埋沟渠;紧接着唐军架设起被称为抛车的巨型人力投石机,对平壤城进行轰击,虽然高句丽军队想到了用巨网拦截,但是于事无补,辽东城的女墙遭到了严重破坏。

随后唐军使用撞车冲击城墙,虽然高强度的围攻持续了11天,但是辽东城的高句丽军依旧有旺盛的斗志。后来李勣趁着风势,对辽东城发起火攻:唐军战士在冲杆顶部一举冲上了城市西南的塔楼,将木制塔楼点燃,攻城时产生的火焰焚毁了大部分城里的民居建筑,上万人葬身火海,辽东城最终在第12天沦陷。虽然唐军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但是季风区的雨季即将到来,气候将给军事行动增加一定的困难。

在继续攻克了两座小城市之后,唐军来到安市城下,在这里,唐军遇到了高延寿和高惠贞带领的15万高句丽,靺鞨联军的威胁,大军正在直奔安市城而来。其实高句丽方面有将领指出,正面与唐军野战未必有优势,但是顿兵不战,骚扰粮道,反倒能让唐军因为缺乏粮食而战力大减,最后让敌人坐以待毙。

而唐太宗也作出了类似的评估,认为敌人人多手杂,如果敌军不直接与唐人交锋,而是派靺鞨的轻装部队劫掠粮道,然后带领高句丽大军依托山地抵抗,消耗唐军粮草才是上策;敌人接应城里的被困之兽是中策,而直接与唐军对抗是下下之策。而不出唐太宗所料,高军选择下策开战。

高句丽重骑兵

高句丽军队开进到了距离安市城20公里的时候就列开阵势,然后唐军派出1000骑兵引诱敌军,并以诈败让对手放松警惕,这让高延寿大为得意,并作出了唐军容易对付的判断,后将军队开进到距离安市城4公里的位置;与此同时,太宗开始调兵遣将,它让李勣带领15000人在西面的山岭布阵,长孙无忌带领11000人进入北面的山地准备偷袭对手;而太宗自己指挥4000人在高延寿营地北面的山顶以鼓角指挥战斗。

次日,李勣带兵先行出动,他将敌人吸引到西面山地,高延寿看到唐军为数不多,所以率先发动攻击,这让高军将北面的侧翼暴露出来,而唐太宗在接收到长孙无忌伏兵就位的消息后,在山顶发出信号,让北路伏兵出击。而高句丽军在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之后,高延寿下令仓促变阵,将侧翼人马对北转向,反而在军中直接引发大乱,这让高句丽军在没有受到冲杀的情况下不战自乱,在经历了自相践踏之后,唐军发起总攻:李世勣以10000长枪兵奋击于前,高丽军队后退,长孙无忌军猛攻其后,唐太宗亲自指挥骑兵,从山上直冲下来;龙门人薛仁贵一马当先,着奇服,大呼陷阵,所向无敌。唐军趁着敌人的混乱大肆践踏,战场上最终留下了2万句高句丽人的尸体。随后唐军包围了高军营地,并切断了营地四周的桥梁道路,这迫使高延寿在第二天带着降兵主动请降。但是对面的安市城依旧固若金汤。

高句丽山城遗址

虽然唐军中已经有绕开难啃的边陲堡垒,直接以精兵猛攻平壤,将敌国一举瘫痪的建议,但是为了防止前锋军的粮道被截断,唐军依旧选择死啃安市城。随着战役的进行,时间来到了6月份,东亚季风区进入了雨季,唐军在整个夏季和初秋都在围攻安市城,但是唐军依旧缺乏进展。高句丽人看到了太宗的冕旒和华盖就奋力谩骂,唐军虽然放出了一旦破城,就将所有男丁活埋的威胁,可是这反而坚定了高句丽人守卫城市的意志。

唐军在城市西南建造土台观看城中敌人的动态,高句丽人针锋相对的加高城墙;而李勣则在城市东南角用冲车和抛车攻城,一旦女墙被毁,则高句丽人迅速用木栅栏填补空缺点。但是在唐军即将完成土丘的时刻,土丘因为上面活动的士兵过多突然倒塌,士兵乱作一团,数百高句丽人纷纷出城打劫,他们不仅占据了制高点,而且还在土丘周围修建壕沟,在土丘上架满盾牌,将这里变成居高临下的小堡垒。

战争期间,高延寿和高慧贞两个接受了唐廷封号的高句丽降将建议:由于安市城守军拖家带口,所以会奋力抵抗到底,不如直接攻陷平壤,省时省力,虽然唐太宗也有此意,但是由于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此计没有被采纳。最终随着战争时间转入了冬季,大军缺粮而且怕冷的问题再度凸显;此外,唐军的舰队在辽南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大作为,大军在建安城下顿兵不前,比较消极的执行攻城指令。在安市城外施暴一番之后,唐军将被俘虏的7万高句丽平民捉回国内卖为奴隶,唐太宗只能在城外进行盛大阅兵,展示军威。

作为血腥杀戮之余仅存的礼尚往来,安市城守将亲自向太宗鞠躬致敬,而太宗也褒奖此人骁勇善战,而且忠心耿耿,并留下了100匹丝绢奖励他的忠勇。不出意外,唐军在回国穿越辽泽的时候,损失了数千战士和八成战马,与进军时的意气风发形成了鲜明反差。

高句丽同样具有彪悍的军事力量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和尚清心寡欲,有生理需求了怎么办?看看开放的唐朝就能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相比之下,这位和尚通奸只是被流放,好歹保住了命。唐朝的辩机和尚是何等牛人,玄奘大师的高徒,还帮助玄奘翻译经文,佛法造诣可以说很高了,可是终究没有过得了情关,他与高阳公主产生了感情。高阳公主赠给他的金宝神枕失窃,在审失窃案时牵出了他们的私情,然后上报给了唐太宗。唐太宗觉得这是天大的侮辱,一个和尚跟公主

  • 李渊退位时留下一段话,李世民不以为然,16年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转载读史阅世2023-01-10 23:11浙江历史学副教授,活力创作者已关注大唐贞观九年6月25日,唐帝国的开国皇帝、69岁的太上皇李渊,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一直以来,人们只关心李渊那位天纵英雄的儿子李世民,却很少有人关注过这位大唐的开国皇帝,在玄武门之变被迫让出帝位后,心中的那份孤独和落寞。虽然过

  • 杨贵妃容貌被现代技术还原,天姿国色,怪不得唐玄宗宠爱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杨贵妃,我们都知道她是中国古代四大佳人之一,生在唐代,漂亮丰艳。唐朝诗人白居易在诗句中曾这样描画杨贵妃的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不可思议,杨贵妃的美貌全国罕见。杨玉环,号太真,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杨玉环长大后出落的亭亭玉立,十分美丽动人,而且琴棋书画无不擅长。十五岁时杨玉环参加了唐

  • 秦桧后人成清朝状元,在岳飞坟墓前作了一句诗,被旁人称赞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岳飞秦桧后代近况,秦桧子孙在岳飞墓前写诗,高僧点评岳飞和秦桧

    而谋害岳飞的大奸人秦桧活到66岁,自然病逝,封申王。但宋宁宗登基后,却撤了秦桧的爵位,还将他原来的谥号,改为充满侮辱意义的“谬丑”。在民间,秦桧更不得人心,后人纷纷怒骂其陷害忠良,还专门在岳飞的墓前,塑了秦桧夫妇的跪像,让他永远对岳飞忏悔。 无辜被牵扯的秦桧后人 到了清朝,秦桧有个后人考上了状元,但

  • 隋朝留存的粮食够唐朝吃50年?不要相信,会吃死人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隋朝末年留下的粮食真的能让唐朝吃50年吗?本文依据相关原始史料对此进行详细分析。一、该说法的来源现在网上流传甚广的隋朝的粮食够唐朝吃50年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是凭空捏造,还是确有史料来源呢?应该说,这一说法并非完全凭空捏造,它是有史料来源的,只不过该说法对相关史料进行曲解和误读

  • 辽、金两朝叛将:投靠北宋却被处死,引发宋金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一、叛辽此人名叫张觉,是平州义丰人,他应该不是契丹人,更不是汉人,而是渤海人。张觉这个人很厉害,可以说是文武兼备,他在辽国考中了进士,仕途也还颇为顺利,官至辽兴军节度副使。当时,辽国已经风雨飘摇,各地经常爆发叛乱,辽兴军也乱了,节度使被人杀死,张觉迅速平定了叛乱,“州人推领州事”。在燕王耶律淳死后,

  • 李世民问相术师:唐朝什么时候灭亡?他回答道:猪上树的时候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李世民做皇帝的时候,非常积极的听取群臣们的意见,这是他不同于别的皇帝的地方。他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的采纳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向来注重节约,使得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开创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在唐朝的时期,有个叫袁天罡的相术师,他非常懂得天文地理

  • 17岁唐朝公主难产而死,专家打开她的墓,发现一个男子枯坐其中!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行天下路,观天下事,我是民间小叶,今天为大家分享一则趣闻趣事在我们古代的历史中,每位帝王都有自己特别喜欢的女孩儿,这些女儿们都被封为公主,17岁唐朝公主难产而死!专家打开她的墓葬,看见一个男子枯坐其中!在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北部,考古专家对永泰公主的墓葬进行挖掘,永泰公主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李仙慧,

  • 金朝名将看上自己的亲闺女,为掩饰行为,逼媳妇说女儿不是亲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金朝最强十大名将,金朝皇后惊艳的照片,宋徽宗在金朝的子孙

    金朝有个名将孔彦舟,他有这独当一面的军事才能。孔彦舟,是相州林虑(今河南安阳)人,与岳飞的家乡相隔不远。孔彦舟乃无赖出身,不事生产,后因避罪而投籍在汴州军中。在靖康年间的时候,社会动荡,于是他又当了兵,还成了个小官,后来听见金国的军队到了山东,于是他就带着自己的部下,抢劫了一些老百姓。并於登封攻破了

  • 从《长安十二时辰》中坊里制的体现,来看唐代城市布局规划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这个“108坊”当中的这个“坊”字,绝大部分的人,包括这个剧中的演员、都习惯性把它读作三声,例如现在上海有一个比较有名的旅游景点“田子坊”,大家也都把它读成三声,类似“仿”字的发音这是不对的。新华字典里面“坊”字正确的读法当中是没有读作三声的,“坊”字正确的读音应该读作一声,也就是类似“方”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