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var1]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var1]
这番对话最是经典,屈原思想基本是儒家的思想,忠君爱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舍我其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传统儒学的精髓。而渔夫呢?代表道家思想,“天地不仁,道法自然”在面对秦的大一统的历史大势面前,应该是遵循规律顺应自然顺势而为,而不是螳臂当车的大无畏。到底谁对谁错呢?我看。这个问题在每个人的人生阶段都有不同的答案,也许有的人一生也不会想这个问题。现在的我对屈原有不同的认识,不再认为是他的迂腐和不知变通了,那是一个人最伟大的人格,没有这些先人的榜样作用,哪有后来的“粉身碎骨具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屈原的意义其实是塑造的一种人生价值,人生意义。正是这种价值观才是我们这个民族一直能延续五千年文明不断地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