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曹操一生都在主张省俭,他对自己的家人和下属的官员要求都很严格。严格到就因为儿媳妇因为穿了绫罗他就按照规矩下令,让儿媳妇自杀。曹操称帝以后,王宫里各种布料都是用坏了再补,补了继续用,不能换新的。有一阵子,民间灾荒严重,物资匮乏,曹操不穿皮制品,哪怕到了严冬,官员们冻得发抖都不敢用皮制品御寒。
又传说,曹操从前盗过墓,见了许多被盗墓贼毁的尸骨散落,物什狼藉的场景,为了避免自己的墓穴也变成这样凄惨的模样,他才特别的要求要"薄葬"。
为了防止自己的墓穴被盗墓贼光顾,在提倡"薄葬"的同时,他还选择了布置疑冢的方法,这应该也和他天性里的多疑有一些关系。他活着的时候,因为多疑而冤死了很多的人,死后也改不了这个毛病。在传说里,为他下葬的那一天,有72具棺材从四面八方出发,从各个城门出城。
这72座墓穴,到底哪一个才是这位枭雄的安葬之地呢?曹操死后的千余年间,盗墓者不乏其人,但是并未有人挖掘到他真正的陵墓。
传说,在军阀混战的时期,有国外的资本家为了找到曹操的葬身地,雇人挖了十几个疑冢,但是只发现了一些土陶和瓦罐之类的东西,并没有曹操的遗骨。
而一九八八年《人民日报》上刊登的一片文章,为这72个疑冢做出了解释说,这些疑冢已经被查明是北朝的一个大型的古墓群,而且真实的数量也不是72,而是134处。那么关于这疑冢的传说也就不是真实的了。
但是,曹操的埋骨之地到底在哪里,到现在也没个准确的答案。有一种说法是"魏值园陵漳水滨",也就是说曹操的尸骨晨在了漳河的河底。但这并没有得到证实。
又有《彰德府志》说,这位枭雄的陵墓在离铜雀台不远处的灵芝村。可根据考察这也只是作者的一个假设。那什么地方还有可能成为这位枭雄的埋骨之地呢?
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操的葬身之地在他的故乡谯县,因为他的长辈们和子女都是在这里安葬的。然而这种推断缺乏有力的证据,被大家所质疑。
面对这个千古之谜,人们对曹操的多疑和他的智慧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他这样故布疑潭不仅保护了自己,也使得盗墓贼毫无头绪,是他的一次明智之举。关于曹操的葬骨之地,至今还是个谜,希望有一天考古学家能找到这个地方,为我们对曹操的认识增添新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