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沿用千年的特色制度,被诸葛亮批没用,冯梦龙道出其中本质

古代沿用千年的特色制度,被诸葛亮批没用,冯梦龙道出其中本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332 更新时间:2024/1/6 3:16:43

明代学者冯梦龙,著有一本处世奇书《智囊》,用一个个真实小故事,来发读者的心智,历来被作为谋士的必备读物。在《智囊》“上智篇”中记载有一段话,说在三国时期有一些蜀国人,批评诸葛亮在赦令上非常吝啬,法令又很严厉。诸葛亮对此回应说,治理天下应该本着至德至公的原则,而不该随意施舍小恩小惠,汉朝的匡衡吴汉,就认为无故开赦罪犯不是好事,例如刘表父子年年都有大赦,而结果却败坏了自己的国家,所以赦免罪犯对国家并没有好处。事实真如诸葛亮所说,赦免罪犯没有一点好处吗?我们来研究三国前身汉代的特赦的制度,就能发现问题的答案了。

汉代大赦的频率与宽宥范围

大赦是君王通过颁布法令,对罪犯免予或者减轻刑罚的制度,赦宥制度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了雏形,经过夏商周与春秋战国的不断完善,正式被确立就是在汉代,作为一项特色制度,受到后世王朝数千年的沿用。代秦而兴的汉朝,汲取秦朝急法不赦的教训,根据自身需要,对大赦制度不断改革施行,据统计汉代一共举行过140次大赦,这也引起了世人对于大赦的争议。汉代的宽宥与秦朝的苛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使得汉朝因此享国四百年之久,而秦朝二世而亡,所以大赦制度受到了后世的广泛继承。汉代举行大赦的事由,大多与宗教灾异、政治、军事活动有关,在发生一些大事的时候,大赦就是其中一个必备的元素过程。不过汉代举行大赦,也不是什么罪行都能被赦免,其中大不敬、作反、谋杀、擅自称诏等十种罪恶,是不能够被赦免的,其它诸多罪行都可以被宽宥赦免。

汉代大赦的因由与用词变化

汉代的大赦起先一般是皇帝本人主动实行,或者经过大臣的建议实施。在举办一些重大政治活动,如改元、定都、立后、立储、祭祀、灾异等等大事上,皆要举行大赦,一旦出现这些缘由,皇帝本人或者大臣,都会主动提出举行大赦。赦令的执行需要大赦诏书这种法律文书,在内容上比较明确,说明赦免的原因与内容,是一种纯粹的罪与罚赦令。例如汉高祖五年,赦令曰:“兵不得休八年,万民与苦甚,今天下事毕,其赦天下殊死以下......”,语言非常简明易懂。不过到了文帝时期与武帝时期,分别受到道家与儒家的影响,在大赦诏书中,用了很多华丽的辞藻,并引用了很多经典古籍。

汉代大赦的执行过程

大赦诏书由上而下逐渐传递,经过皇帝的恩准之后,交给宰相与御史审阅,兹后下达到全国各郡与王国,属县负责人最终释放囚徒。一般的诏书无论远近,都要加盖皇帝印玺与制符,但大赦诏书是个例外,仅仅需要加盖司徒的公章即可。在赦令到达基层后,为了方便百姓理解,朝廷十分重视诏书的颁布,不仅诏书中有皇帝布告天下的字样,各地衙门还配有专门解释诏书内容的官员,将百姓召集在一起宣读。事实上汉代有许多古籍,都记载过罪犯逢令赦免或者减刑的事,这证明了大赦诏书在基层,得到了广泛的贯彻执行。例如敦煌汉简中就记载了一件事,被判为司寇的冯奉世,恰逢遇上了赦令被免为庶人,迁回自己的原籍。要知道秦汉时期的迁徙刑,是一生不能回到原籍的,从中可以看出,冯奉世被免刑回到了原籍地,是一项极大的恩典。

汉代施行大赦的原因

关于汉代为什么要频繁举行大赦,其中的原因也非常值得探讨。虽然汉代大多沿袭秦代的制度,但秦因为暴政而亡,这也让汉代的统治者保持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那就是严酷的刑罚,必定会引起百姓的怨愤,不定期的大赦是缓和矛盾的重要措施。从整体上来看,汉代在政治上保持着非常久的安定局面,但因为各级矛盾所引发的军事斗争不胜枚举,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大赦制度能在应对各方危机,缓和内部矛盾方面,有着比军事手段更好的效果。例如在战争初期颁布大赦,往往能瓦解敌人的斗志,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汉景帝在七国之乱之时,宣布大赦天下以求获得民众的支持。光武帝建武六年,天水与陇西等地逆反之时,由于造反不得人心,往往都是裹挟老百姓起事,所以朝廷宣布赦免被逼的百姓,非常有安定人心的作用,这比粗暴的军事打击要高明的多。

汉代用大赦避免重蹈秦代覆辙

秦因为尚刑而亡,汉代统治者时刻谨记着前车之鉴,如何缓解地主与农民的矛盾,避免百姓揭竿而起,是汉代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汉初的无为之治,就是对秦代严苛刑罚的深刻反省。随后汉朝一代接一代地努力使刑罚,向宽宥缓和的方向发展,但严苛的刑罚,也一直是汉代最突出的问题。即使在恤民宽政的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也未能达到宽刑的效果,班固曾说过:“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可见汉代刑律依然很苛酷。到了武帝时期更是走向了极端,不仅用重刑,还发明了“腹诽”这个罪名,甚至比秦代时更加苛刻。在这种情况下,施行大赦能对那些被酷刑所造成的民怨,起到一定的补救作用。大赦的确能使得很多罪人侥幸逃脱制裁,但至少能保证没罪的人能免去牢狱之灾,这在一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交通落后的大国中,全面的赦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司法疏导方式了,为避免汉朝重蹈秦代覆辙,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汉代大赦的弊端

值得一提的是历代关于大赦,反对的言论一直不绝于耳,主要来说有三个观点。第一法家思想立场的人,对大赦持有坚决的反对态度,儒家也是其支持者,第三是持有折中观点的人。汉朝无节制地举行大赦,导致了司法上的不公,也助长了不法分子的侥幸心理,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法律的威严也受到了损失,例如《智囊》中诸葛亮表示反对,就是其中代表。匡衡认为举行大赦的初衷,是与民更始给那些罪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但事实上大赦之后奸邪之人更加肆无忌惮,礼仪纲常与道德风俗因此失序,大赦只会助长不正之风。东汉的大将军在弥留之际,也对光武帝进言说:“惟愿陛下慎无赦而已矣”,可见他对大赦也是持有反对态度。另外安帝时期的思想家王符,也在其《潜夫论》中,陈述了大赦带来的种种弊端,严厉批评了这种制度与民无益。

现代人看待大赦应有的态度

支持大赦的言论却鲜有记载,不过许多君王与政治家,也认可大赦在应对社会危机,缓和内部矛盾方面,发挥了许多积极的作用。赦免制度实质上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反映,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通过道德教化比用刑罚,更能让罪犯回归人性,施行大赦是仁政之举。通过严苛的刑罚治理国家,固然有很强的的效果,但是却无法让百姓诚服,赦免这种宽松、缓和的刑罚制度,更能得到民心的归顺,所以它与法家的重刑主义相互配合,才是治国的长久之计。因为制度不能用简单的好坏来区分,重要的是看它能否顺应时势,我们应该对历史上制度,用唯物主义思想进行辩证看待,而不能用一个现代人的角度去苛责。

汉代特赦利大于弊

人们看到的大多是大赦的缺点,放纵了罪犯,有损法律的威严,不利于社会稳定等等,特别是在王朝末年越赦越乱,更加深了世人对于大赦的成见。但我们要知道任何制度都是不完美的,纵观两汉历史,大赦制度应该是利大于弊的,并不像诸葛亮说的那样一点好处都没有。对于这件事冯梦龙在《智囊》中,给出了精彩评译,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国家郑国,其名相子产对后继者说具有大德的人,才可以用宽容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差一层次的君王只能用严厉的律法来治理了。猛烈的大火人人都怕,但很很少有人被大火烧死,人们喜欢在平静的河水中嬉戏,却往往都因此淹死,所以用宽容的理念治国是很困难的,常人并不能做得到。

尾声

后来太叔治理国家,不忍心用严苛的刑罚,导致了郑国群盗四起,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的破坏,太叔对此十分后悔,但为时已晚郑国也因此被韩国所灭。孔子说政令过于宽松,百姓就会无礼轻慢,这时候就要用严厉的刑罚来约束,而过于严厉了又会让百姓凋零不堪,这时候就需要用政令来缓和他的处境。用宽容来约束弊残,用严厉治理轻慢,这样就能做到人事通达政风和谐。战国时商鞅甚至对于在路旁撒灰的人,都要加以严酷的刑罚,这未免过于严苛了,梁武帝见罪犯被执行死刑,都会流下同情的泪水,最终将死刑犯放掉,这样又过于宽容懦弱了。《论语》中对于小错予以宽容,而《春秋》则讥讽斥责那些放纵有大错的人,只有二者相互调和,才能实现政事的和谐。冯梦龙的观点还是折中态度,他既不认同宽宥懦弱的治国方式,也不认同严苛的刑罚,只有二者互相协调,才是最好的治国理念,可谓是一语道破本质了。

【参考资料:《智囊》,《汉书》,《论汉朝赦免制度》】

冯梦龙对于前人前事,都有着直达本质的理性评译,带领读者走进最理性的思想世界,无形之中使读者避免的极端思想的滋长,所谓读史使人明智,指的就是这种理性的读史态度,与理性的思考态度。正是因为冯梦龙的大局观,使得《智囊》一书,受到了无数能人异士的重视,如今《智囊》已经超出了治国范围,被后世赋予了新的价值意义,无论是职场工作人员,还是管理与创业者,读懂《智囊》都能为你的生活与事业,增添强大的思想助力。

更多文章

  • 枭雄曹操,竟也有愧疚终身的人,她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高希希版《新三国》曹操(陈建斌饰演)可就是这么一位雄主,对自己的结发之妻丁夫人却是束手无策。丁夫人可以说是唯一让曹操低声下气的女人,曹操在临终之前,都觉得自己对不起丁夫人,对丁夫人当年的离开表示惋惜。丁夫人曹操的嫡配丁夫人,出身良家,作风正派。婚后几年一直未育,为了保持曹家的香火,曹操就纳刘夫人为妾

  • 历史上汉朝与唐朝如此强大,为何还要用和亲这种手段来巩固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汉朝和唐朝谁最厉害,唐朝崇拜汉朝,汉朝和唐朝相距多少年

    在汉唐时期,西北的匈奴或者突厥人势力比较庞大,汉人政权并不是永远都能压制得住北边,所以不论是李世民还是汉武帝,都曾经有派公主下嫁给他们,用和亲来换取和平。因此很多人也无法接受,认为这可能是比较屈辱的一件事情,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和亲的另一个说法就是政治联姻。11与20位和亲是一种外交手段,由于关

  • 如何正确评价曹操,他的身上有哪些功劳,和令人不齿的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根据历史书籍的记载,他在20岁的时候就已经进入朝廷当官,一步一步的让手里的权力增大,他也知道想要赢得周围人的认可必须要赏罚分明,甚至他还提出了很多不错的方针,那就是只要有才华,不看对方的出身,在他的这种倡导下,出现了不少的人才。不光如此,他在文学方面也有着自己的成就,还进行了写作风格的改革,自己也是

  • 古人喜欢狩猎,历朝历代形式不同,汉朝时期是这个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古人的狩猎太直接,50个狩猎视频,密林狩猎

    说起古代狩猎活动,现代人最熟悉的莫过于清朝时期一年一度的“木兰秋狝”;它是康熙皇帝在平“三藩之乱”的过程中开创的杰作;主要目的是提醒后世子孙,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练好骑射武功,有资本维护自己的统治;可以看到,十七、十八世纪,国外早已枪炮横行,而清朝的军事演习还是骑马射箭,这些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就已经成为

  • 曹操逃跑经过华容道,诸葛亮也提前知晓,为何派关羽把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曹操走华容道遇到关羽,曹操华容道遇关羽精彩片段,关羽在华容道不放曹操会怎么样

    其实曹操这些逃跑的线路,诸葛亮提前的就已经推测好了,于是他就在路途上派出了很多兵马,不断的对曹军进行追杀。当时到了华容道这个地方,曹营里面的人也就剩二百多个,有一些还是文职的官员,主要的武将也就是两个,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逃跑和不断的追杀,他们已经是非常的疲惫了。再看一下关羽率领的却是500人的精锐之师

  • 为关羽刮骨疗伤,想给曹操动开颅手术,真有这样一位神医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操关羽墓前说话,孙权把关羽的头送给曹操,曹操看见关羽人头视频

    在5000年的中华历史当中,有很多的故事都表明我国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领先于全世界各国。因此我国才被称为天下之中心,谓之为中国,那么具体中国有哪些领域是比较领先的呢?除了四大发明之外,其实医疗领域同样是中国比较拿手的,那会西方还处于蛮荒时代,估计连医生都没有。史上第一神医的故事而中国历史上不仅出

  • 刘备杀了袁绍的兄弟,为何在刘被曹操追杀时,袁还会收留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曹操打败袁绍完整视频,曹操袁绍偷新娘子,袁绍和曹操

    自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各地形成大大小小无数割据势力,曹操经过几年精心耕耘,更是势不可挡。建安五年,董承等人谋杀曹操计划泄露,同党全体被诛三族,只有刘备侥幸逃脱。刘备先后投奔了6个人,只有曹操没死,不过他却遭到了曹操的追杀,只因其叛变不仅挑战了曹操的底线,还侮辱了曹操的智商,于是曹操派遣部将前去

  • 作家梁纪委赴宝鸡市岐山县五丈原诸葛亮庙博物馆采风学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岐山县五丈原诸葛亮庙博物馆馆长,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原文,五丈原诸葛亮庙导游图

    2022年11月8日(下元节),作家梁纪委赴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五丈原诸葛亮庙博物馆采风学习,深切缅怀这位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岐山县五丈原诸葛亮庙博物馆同志予以热情接待,该馆负责宣传同志与梁纪委畅聊至深夜。众所周知,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

  • 三国最坏的四位女人,证明,越漂亮的女人心肠越狠毒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十大狠毒女人,心肠狠毒的女人的特征,三国最坏的人是哪个人

    张春华张春华和司马懿一起走过大半辈子,司马懿觉得张春华年老色衰,于是便宠爱柏夫人,从此张春华很少见到自己的老公。后来司马懿病了,这次是真的病了。张春华前去探望,但是司马懿并不想看到她,于是他奚落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如果换成其他女人可能会很伤心然后就此沉默,或者很刚烈直接寻死。张春华选择了后者寻死,但是

  • 三国最惋惜的名将,一生战功赫赫,在史书上却默默无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三国最令人惋惜的一位将军,三国默默无闻的人,历史上三位被低估的三国名将

    现如今无论是男女老少,对三国都是熟知一二的。人们对三国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的意思,尤其是对三国演义的讨论。即使是现如今,人们在茶余饭后仍然是会讨论三国演义的。三国演义如今已经成为了四大名著之一,更是成为人人必读的经典。三国演义中出现了很多精彩的描写,比如说空城计、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挥泪斩马谡、七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