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仁宗朱高炽之死:是后妃误杀,或朱瞻基暗害,还是被大臣气死?

明仁宗朱高炽之死:是后妃误杀,或朱瞻基暗害,还是被大臣气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645 更新时间:2024/1/2 18:59:41

朱高炽自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起被册为皇太子,在此后二十年的时间里长期出任监国重任。朱棣虽然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但他征漠北,收安南,下西洋,迁都北京,修《永乐大典》,每一件都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而这些,都是太子朱高炽在背后默默耕耘的功劳。此外他的两个弟弟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为了夺嫡,无时无刻不在明里暗里对太子上下其手。甚至于朱高炽本人也因为身材原因,屡屡遭到老爹朱棣的歧视,太子之位多次岌岌可危。

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熬到朱棣驾崩的朱高炽,却在仅仅做了9个月皇帝后,就以48岁的壮年突然驾崩。由于事出突然,对这位仁宗皇帝之死,朝野和民间充满了各种流言蜚语。今天笔者就结合史料,来梳理一下朱高炽之死的隐情。

其一:郭贵妃误杀说

仁宗的后宫妃嫔人数不算很多,而其中地位最重要的是两个人。

一个是诚孝昭皇后张氏,朱高炽原配。一路从燕王世子妃、皇太子妃升到皇后。诞育宣宗朱瞻基、越靖王朱瞻墉、襄宪王朱瞻墡和嘉兴公主。《明史》甚至认为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之所以没有被朱棣废黜,温良贤德的太子妃张氏也有一份功劳。

后始为太子妃,操妇道至谨,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欢。太子数为汉、赵二王所间,体肥硕不能骑射。成祖恚,至减太子宫膳,濒易者屡矣,卒以后故得不废。—《明史卷一百三十·列传第一》

另一个是恭肃贵妃郭氏,开国元勋武定侯武定孙女。诞育滕怀王朱瞻垲、梁庄王朱瞻垍,卫恭王朱瞻埏。明代贵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郭氏又是勋贵之后,本身家族地位还要高于皇后。加上仁宗死后,作为生育了三位皇子的郭贵妃居然殉葬,让吃瓜群众很难不将仁宗之死和所谓的后宫争宠联系起来。

陆釴,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进士榜眼,其所著《病逸漫记》中记录了明孝宗弘治朝以前的许多逸事。关于仁宗皇帝的死因,书中是这样说的:

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病逸漫记》

由于仁宗是突然驾崩,当时舆论汹汹,有很多猜测,包括“雷击致死”、“中毒而死”等等说法不胫而走。陆釴其实在自己的书中做了一次辟谣,他亲口询问宫中太监,得到的结论是“阴症”。至于什么是“阴症”,笔者不了解中医,应该也不是什么好事。

但是到了著名的大才子兼胡扯专家祝枝山手上,仁宗之死被坐实为宫斗误伤,而陆釴书中的宫人,也变成了郭贵妃。而且细节描写活灵活现,仿佛祝大才子本人当时就在现场一般。

仁宗郭妃以中宫诞辰,邀过其宫上寿,上亦往。妃进卮于后,后不即饮,上曰:“尔又为疑乎?”遽取饮之,妃失色,无及矣。俄而,上崩,妃自经死,时适雷。—《野记·卷三》

这里可以做个简单的辟谣。祝枝山虽然是个才子,但是治学非常不严谨。他在文中说这件意外的起因是为了“中宫诞辰”,也就是皇后生日。张皇后的生日是哪天呢?《明实录》中有明确记载:四月初七日。那么仁宗驾崩又是在哪一天呢?五月十二日。是什么样的毒药那么厉害,可以让人吃完以后拖上一个多月才去世?不过联想到祝枝山这厮还造谣说什么朱棣诛了方孝孺十族啦,《永乐大典》根本没有修完啦,难怪他写的这本《野记》被评价为“可信者百中无一”。因此“郭贵妃误杀说”,基本可以判定为胡扯。

其二:明宣宗暗害说

宣宗朱瞻基是张皇后所生的嫡长子,13岁的时候就被爷爷朱棣册封为皇太孙,事实上确立了其第三代领导人的地位。仁宗登基后,朱瞻基又被册封为皇太子。这样一位名正言顺的接班人,难道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对自己的父皇下手吗?

迁都北京,是朱棣的主意。但是朱高炽的皇太子生涯,大部分时间是在南京度过的。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三月,仁宗决意复都南京。四月五日,朱高炽让镇守南京太监王景弘提前修葺宫殿,准备在明年春天迎接圣驾。

甲辰,敕南京太监王景弘曰:朕以来春还京,今遣官匠人等前来。尔即提督将九五殿各宫院凡有渗漏之处,随宜修葺。但可居足,不必过为整齐以重劳人力。—《明仁宗实录卷十三》

四月十三日,朱瞻基奉旨前往南京,为仁宗回都打前站。因此当五月十一日仁宗“不豫”之时,中官海寿就携带敕书紧急赶往南京,召皇太子朱瞻基回北京。顺便说一句,当初朱棣在榆木川驾崩,拼了老命赶回北京报信的,也是这位海公公。六月初三日,皇太子自南京赶回北京,并于六月十二日即位。由于《明史》中的一段记载,让朱瞻基这一次千里奔丧充满了阴谋论的味道。

未几,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丧。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汉王朱高煦,朱棣次子,仁宗皇帝亲弟弟。由于其在靖难战争时期的赫赫战功,一度是朱棣属意,靖难勋贵支持的皇太子第一人选。虽然最终汉王夺嫡失败,但却从没有断了觊觎皇位的念头。

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朱高煦就藩山东乐安州。当时朱棣的本意是认为乐安州位于“近畿之地”,一旦汉王有所异动,可以“朝发而夕擒”。但是反过来乐安州离北京和南京都很近,按理说汉王应该提前收到北京仁宗的驾崩,然后组织力量狙击北上的皇太子朱瞻基,热销书《两京十五日》演绎的就是这样一段故事。但饶是如此,汉王的动作居然还是没有宣宗快。

而从五月十一日北京发出敕书,到六月初三日朱瞻基赶到北京,期间总共20天时间。结合汉王阻击失败的经历,有人提出朱瞻基其实早已算准他的父皇会在哪一天驾崩,所以提前做了准备。这才是他二叔“仓猝不果”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是太子杀了皇帝。

汉王狙击失败到底是因为朱瞻基太精,还是他自己太笨,不好说。但是从北京到南京,20天一个来回,这个时间很短吗?其实并不短。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十日,大明开国太祖朱元璋的原配马皇后去世。八月二十六日,当时封国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就赶到了南京,期间相隔的时间只有十六天。从这个角度看,朱瞻基之所以花了20天才回到北京,说不定正是为了中途躲避汉王的狙击。

仁宗放弃北京,必然会引起大量既得利益集团的不满。从朱瞻基继位后放弃复都南京来看,他和仁宗之间似乎是有矛盾的。但是就此认为朱瞻基会铤而走险弑君篡位,似乎风险也太大了一点。山东乐安州有二叔汉王,河南彰德府有三叔赵王,他们距离北京都比朱瞻基要近,如何保证局势尽在掌握呢?因此“明宣宗暗害说”,有可能,但可能性不高。

其三:李时勉气死说

出于为尊者讳的原则,无论是《明史·仁宗本纪》还是《明仁宗实录》,都没有提到皇帝陛下本人的身材问题。《实录》中说仁宗“自幼端重沉静”,其实换句话说就是个不太爱动的小胖子。一般“端众沉静”的都是胖子,“飞扬跳脱”的都是瘦子,为什么?让一个胖子“飞扬跳脱”,臣妾做不到呀。

朱高炽的老爹朱棣勇武过人,打仗的时候喜欢身先士卒冲锋,对于胖胖得又喜欢读书的大儿子,一向是不太感冒。当年夺嫡的时候,汉王和赵王也曾经抓住大哥这个弱点穷追猛打。比如有一次朱棣带着兄弟俩去拜谒朱元璋的孝陵,结果两个太监扶着走,朱高炽还走得七高八低,也难怪朱棣看到他就来气。

成祖尝命同仁宗谒孝陵。仁宗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高煦从后言曰:“前人蹉跌,后人知警。”时宣宗为皇太孙,在后应声曰:“更有后人知警也。”高煦回顾失色。—《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朱高炽做不好身材管理,必然伴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很有可能因为突然受到强烈刺激,导致在短时间内去世。事实上在朱高炽去世前三天,就遇上一个让他气得半死的二杆子大臣。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5月9日,翰林侍读李时勉上疏批评皇帝。由于题本中内容劲爆,皇帝不想和李时勉当庭争论,于是便将他召到便殿,打算君臣之间好好沟通一下。李时勉是永乐二年进士,曾参与修纂《太祖实录》,被《明史》评价为:“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当年因为反对迁都北京,曾经当面顶撞朱棣。你想想以他这样的二杆子性格,私下和皇帝辩论一定是更加“口吐莲花”。果然好脾气的仁宗被气得勃然大怒,让人当场把李时勉狠狠打了一顿。当时这老小子足足被打断了三根肋骨,差点一命呜呼。

洪熙初,上疏言事,命武士以金瓜摇之,伤觔几死。—《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一》

本来朱高炽为了维护自己明君的形象,还准备放李时勉一马,只是在第二天下旨将他外放为监察御史。但是到了晚上朱胖胖越想越气,五月十一日白天又重新下旨将李时勉打入锦衣卫大牢。晚上召见户部尚书夏原吉之时,仁宗余怒未消,依然还在大骂李时勉。估计此时朱高炽血压突然升高,随即“不豫”,第二天便崩于皇宫钦安殿(位于故宫御花园正中)之中。

仁宗大渐,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明史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

那么李时勉究竟写了什么导致仁宗如此生气呢?据说是对仁宗做了大规模的嘲讽,有“所谓节民力者此也、所谓谨嗜欲者此也、所谓勤政事者此也、所谓务正学者此也”这样的说话。但是笔者无能,没有查到这一段的原文出自哪里。从《明史》来看,原文应该被李时勉本人给焚毁了,以至于连朱瞻基做了皇帝之后都不知道他究竟写了什么。

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曰:“臣言谅暗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徐数至六事止。帝令尽陈之。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明史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

《明史》只为我们记录了两条,即“谅暗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所谓的“谅暗”,指的是居丧时所住的房子。朱棣死于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仁宗驾崩之前,他老爹都还没有“小祥”,小祥是指父母丧后周年的祭名。换句话说就是指仁宗在居丧期间还不忘美色。下面那句话就更厉害了,当时朱棣驾崩的时候,皇太子朱高炽在北京。现在皇太子朱瞻基去了南京,李时勉抛出这句话,难道不算当面诅咒仁宗么?因此“李时勉气死说”,笔者以为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

结语:宣宗到最后也没有杀掉李时勉,反而让他官复原职,这就很值得回味了。仁宗和宣宗之间当然绝不像表面上那样“父慈子孝”。朱瞻基做皇太孙的时候,朱棣为他设立了一支规模庞大的皇太孙亲军。朱高炽即位之后,立刻着手对其进行了裁撤。父子之间的提防之心,谁也不比谁少。

倒是因祸得福的李时勉此后顺风顺水,一直活到了明代宗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四月,才以74岁的高龄去世。死后先是赐谥“文毅”,后来又改谥“忠文”。这家伙要是放在“我大清”,只怕坟头早就长草了。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南宋一直不愿意北伐?南宋到底有什么苦衷?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南宋北伐的血泪史,南宋北伐差点成功,隆兴北伐南宋军队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蛋疼的朝代,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但军事孱弱,屡次遭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北宋被金国灭亡后,赵构在南方建立了南宋,偏安东南一隅,苟延残喘,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丝毫没有北伐的意思。那么为何南宋不愿北伐?南宋有什么苦衷?第一,宋朝君王多是享乐和守成之辈,每天风花雪月、日夜笙歌,

  • 支持建文帝的徐家为何没遭到清算,还混成了一门两国公?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朱家和徐家,建文母亲最后下场,建文臣子

    明朝有一个非常显赫的家族,假如说朱家排第一,那么这个家族肯定排第二。它就是大明第一世家、一门两国公的徐家。说起徐家,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了,大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徐达战功赫赫,是大明开国武将功臣之首,被朱元璋封为魏国公,死后又被追封为中山王,配享太庙,圣眷之隆无人可比。徐家自然就是徐达的后人。朱元璋过世后

  • 明英宗女婿驸马都尉蔡震:怒斥大太监刘瑾,与淳安公主白头偕老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刘瑾个人简介,刘瑾抗癌路,太监刘瑾电影

    康僖:(武臣)驸马都尉、赠太保蔡震、崇信伯费栻(俱嘉靖)。右俱温良好乐,小心恭慎。—《弇山堂别集卷七十二·谥法三》自太祖、太宗之后,明朝的驸马就走向了平民化,总体来说,他们对于朝政的贡献度和存在感是很低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蔡震死后会给他如此之高的礼遇呢?因为他年纪大?显然不是。这位蔡驸马二十五年前

  • 历史冷知识: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儿和女婿们,分别都是什么样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最喜欢哪三个孙子,朱元璋的女婿欧阳伦,朱元璋斩女婿戏曲

    当然在明初的时候由于王朝初创,很多典礼制度尚未完善。同时出于笼络功臣的意图,朱元璋的女婿们除了极少数,基本上都是勋贵之家出身。而在蓝玉案之后,原本清闲的驸马也被老朱调出来管军管政。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了削藩与四叔燕王朱棣之间发生了明代第一次皇室内战。在这场所谓的靖难战争中,驸马们不但不

  • 明代宗汪皇后:她坚决反对换太子,却没想到差点被明英宗逼得殉葬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英宗废除妃子殉葬,明英宗废除殉葬制度是因为爱情,杭皇后和汪皇后

    汪皇后的一生,称得上是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册封为王妃过门之时,发现府中早已有一个王子存在。自己夫君由亲王登基称帝后,为了立这个儿子做太子,不惜把自己废黜。大伯从南宫发动政变重新登基,自己夫君却死得不明不白。好不容易逃脱殉葬之灾,却不时被大伯追讨宫中的财物。而女儿的终身大事,也生生被自己的古怪脾气给耽

  • “积贫积弱”的北宋:经济总量世界第一,差点干掉西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北宋和西夏的经济战,中国通史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视频,北宋经济有多强

    提起北宋,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积贫积弱,是一个非常无能的朝代。实际上真是如此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北宋既不贫穷也不孱弱,而是一个非常强盛的王朝。北宋被冠以“积贫积弱”的名号实在是委屈。首先,北宋并不贫。北宋是我国历史上最富庶的朝代,宋朝的经济、科技、文化等众多领域都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巅峰,四大发明有三

  • 宋朝给辽国岁币可以理解,为何还要给小小的西夏送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朝给辽国的岁币,西夏和辽国战争,南宋为何向辽国送岁币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富庶的王朝。作为当时亚洲的主要大国、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宋朝的国力是很强的,特别是在经济方面,说是富得流油都不为过。据专家估算,宋朝的经济总量占到了世界的一半以上。不过宋朝国力虽然很强,但军事上比较弱,而且有个毛病,就是特别爱送钱。宋朝不仅每年给辽国

  • 明代宝庆府江川王家族:第一个实现“兄终弟及”的宗室郡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力宾江川事件,江川张延明案,明代四川藩王

    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赵昀被选为当朝皇帝宁宗赵扩的弟弟沂王赵抦的嗣子。从一无所有的平民,到大宋亲王的继承人,赵昀的人生本来已经开了挂。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宁宗驾崩。没想到权臣史弥远假传遗诏,废太子赵竑为济王,而立赵昀为皇帝。赵昀登基后改年号为宝庆,为了宣传天命所归的那一套,下旨升邵

  • 大明三箭之落月箭瞿能:效忠朱允炆,险些阵斩燕王朱棣的一代悍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燕王朱棣38集,吕良伟版燕王朱棣,燕王朱棣电视剧全集免费看

    实际上在三年的靖难战争中,后来的仁宗皇帝朱高炽所坚守的北平城,曾经差点被人攻破,这个人就是瞿能。而永乐皇帝朱棣曾经有一次差点临阵被斩,对手还是瞿能。虽然上天的运气站在朱棣一边,最终瞿能不但功败垂成,而且马革裹尸。但无论如何,为国尽忠而死,也算是一位武将的最高荣誉。威震西南瞿能,合肥人。对于明太祖朱元

  • 钱多人多的张士诚为何打不过钱少人少的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评价张士诚,张士诚老婆是朱元璋老婆,朱元璋怎么打败张士诚

    都说张士诚是私盐贩子,其实不准确,他实际上不属于盐帮,属于船帮,专门给元政府运官盐的,从中搞些投机倒把活动。有一次和当地一土豪要债,土豪不仅欠债不还而且出言不逊,张士诚一气之下杀官造反。他有三个弟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张士义会谈判,张士德会打仗,张士信会吃。可惜张士德和张士义死的早,剩下吃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