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韩信先是投奔了项梁,可无奈只能当一个小兵,一直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项梁战死后,韩信又跟随了项羽,却依旧没有受到重用。韩信对此非常愤懑,于是又改随到了刘邦麾下,随后在夏侯婴的推荐下做了一个治粟都尉,依然没有得到重用,因为治粟都尉只是一个管仓库的小官。直到在萧何的力荐下,韩信才被刘邦拜为大将军,韩信这才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所以说萧何就是韩信的伯乐。
[var1]
韩信成了刘邦麾下的大将之后,充分的展现出了自己在军事上的才能。楚汉战争中,破魏平赵屡战屡胜,最终在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河畔。可以说,韩信为西汉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功高震主,韩信立下的军功越多越是容易受到刘邦的猜忌。
项羽被灭之后,刘邦便对韩信十分忌惮,并想方设法削弱韩信的影响。于是刘邦先是将韩信调离齐地,改封他为楚王,后来又假借巡游云梦泽的机会,夺走了韩信的兵权,并且降了韩信的职,最后还直接将韩信带回长安,软禁了起来。
[var1]
韩信也是一个非常能忍耐之人,这从著名的“胯下之辱”一事就可以看出。当时的韩信深知刘邦此举的用意,为了自保,他谎称自己生病,不去上朝议政,展现出对权力的豁达态度,以为这样刘邦就能放过自己,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他依旧没能躲过灾祸。
因为刘邦知道韩信此人能屈能伸,且对人宽容,这从他宽恕曾经侮辱自己之人就可以看出。所以刘邦认为韩信此举是在以退为进,况且韩信的军事才能太高,即使没有了兵权,也是一大威胁,必须除掉。
[var1]
公元前197年,阳夏侯陈豨反叛,刘邦率军亲征,却没有带上韩信。这时,便传出了韩信与陈豨里应外合企图谋反传言。吕后对此心照不宣,因为她知道只要韩信存在一天,就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于是他让萧何招韩信进宫议事。由于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他的话韩信自然不会怀疑,但韩信没有想到,这一次自己栽在了萧何的手里。韩信一进宫,吕后便命令武士将韩信捆住,最后韩信死于长乐宫钟室。
[var1]
韩信死后,萧何对着他的遗体冷冷的说了四个字:“为国除奸!”韩信为了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到了最后反而成了奸臣,即便早就知道帝王无情,也不禁让人感叹世事无常,韩信如此豪杰也逃不过被杀的命运。
其实,萧何如此做也是无奈之举,天下初定,百姓再也遭不住战乱的侵袭了。虽然韩信有可能不会反叛,但韩信的威胁太大了,萧何赌不起,因此只能选择杀了他,否则天下苍生又要受苦受难。君臣之间可以有难同当,却不能有福同享,这也是一种悲哀吧。
[var1]
总的来说,韩信当年或许真的有过反叛的念头,也或许他真的只是想功成身退却奈何身不由己,但这些都不重要了。面对自己伯乐对自己的欺骗,韩信当时或许就已经明白,容不下他的不止刘邦一人,更是天下苍生。韩信能够得到重用,离不开萧何的力荐,最终死于长乐宫,也离不开萧何的谋划,不得不让人感慨世事无常。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是也!
史海心语,话古今,了人物,学精髓,晓世事,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