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来说,“鲜卑”属于商代“东胡”之一支,后居于“鲜卑山”,游牧于今西刺木伦河流域;后来曾经分为诸部,一些还进入中原建立了政权实体;及至隋唐,这一部分逐渐与中原民族融合,其他部分也融入到另外的族群之中。
至此时,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的“鲜卑”,就不复存在了。
秦汉之际,匈奴开始强大。冒顿单于灭东胡。东胡之一部,迁居于“鲜卑山”,即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西一带,遂由此得名。“鲜卑”和另一部“乌桓”,皆受其役属。根据记载,“鲜卑”语言、习俗同于乌桓。
汉代,“鲜卑”之名始被中原所知。
汉武帝大败匈奴,迁乌桓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亦南迁至乌桓故地“饶乐水”,即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一部分之拓跋部,则迁至“大泽”,即今呼伦贝尔草原。
鲜卑形势图
东汉初年,乌桓再内迁。鲜卑则迁至五郡塞外。北匈奴西迁后,鲜卑进占匈奴故地,并其余部10万余户,日渐强盛。
2世纪中叶,东汉桓帝年间,“鲜卑”首领檀石槐于高柳北弹汗山(今山西阳高西北)“建庭”——这是游牧民族建立政权的说法,自立为“大人”,组成包括宇文、慕容、拓跋、段、乞伏等部的军事联盟,分东、中、西三部,各部均置大人统领。
东汉曾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
檀石槐任用汉人,制定法律,并由汉地输入铁器,促进了自己社会的发展。
《文献通考》称,此时其势力,“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尽有匈奴故地。
檀石槐死后,诸部瓦解。步度根、轲比能等首领各属所部,附属汉魏。
魏晋时期,在北方草原上活动的,主要是鲜卑各部。
晋南北朝时期,内迁之鲜卑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西秦;秃发氏曾建立南凉;拓跋氏先建代国,后改魏,最终统一北部中国,延续140余年,并竭力促使鲜卑人汉化和封建化。
东、西魏对峙示意图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鲜卑化汉人高氏与鲜卑化匈奴人宇文氏分别建立北齐、北周。
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浑,则迁至青海统治羌人,直到唐初才为吐蕃所灭。
所有内迁鲜卑,在建立政权后,部落相继解体,民众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渐与汉族和其他各族融合。再至隋唐,曾作为民族实体或政治实体存在的“鲜卑”,消融了。
王国维《月氏未西迁大夏时故地考》和徐中舒《夏商之际夏民族的迁徙》考证,“东胡”出自“室韦”,即为夏商之际西迁族裔。
根据这个说法,很可能,“鲜卑”祖先曾为夏代子民,约距今3600年前后,才因商夏战争而迁往了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