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国为何不能重建魏武卒?这四点已难实现,更重要的是军魂不在

魏国为何不能重建魏武卒?这四点已难实现,更重要的是军魂不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479 更新时间:2024/1/25 16:16:59

但实际上,所谓齐技击不过是对齐军训练度高,单兵素质高的形容;而秦锐士是在军功爵位制奖励下,秦军展现出的可怕战斗力的形容。

[var1]

从本质上说,所谓秦锐士指代的是秦军野战部队,而齐技击更是直接指代齐军,但魏武卒却不是,它单指吴起选拔训练的一支魏国步兵部队,而不是吴起或魏文侯时期的魏国部队。

所以,魏武卒和秦锐士、齐技击不同,它并不是指魏国的军队战斗力有多强,而是渗透着一种古代的特种兵思维。

一、特种兵魏武卒

且看吴起是如何打造出这支战国特种部队的:

第一,严格选拔,单兵素质高。

战国时期因为战事频繁,各国大多采用征兵制,全国18-60岁的男子皆在征兵之列。这种兵制的优势在于兵员充足,可以应付全民战争的需要,但劣势是兵员素质参差不齐。

吴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募兵制,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参加魏武卒。吴起的条件是“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主要是体力方面的考核,负重甲胄和武器,一天内急行军100里。

宁缺毋滥,通过这样的考核,首先可以保证,魏武卒的士兵单兵兵员素质是比较高的,体力超于常人。

[var1]

第二,训练严苛,组织严密规范。

吴起不仅选拔素质优异的兵员,并且单独请教员训练部队的战斗力。在这个过程中,吴起注重发挥骨干兵员的作用,“一人学成,教成十人;十人学成,教成百人……万人学成,教成三军”。训练什么呢?这个没有记载,大约应该是如何听懂号令,统一行动,而不是单兵素质。因为除了训练,吴起还对这支军队的基层组织进行了严格的编伍。

要形成军队战斗力,基层组织很关键,吴起几乎是第一个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吴起将5人、10人、50人、100人、500人、1000人分别设置为伍、什、屯、佰、伍佰、二伍佰,并设置将官统领,这样既便于将领传达和理解,又便于严密的基层组织。如臂使指,这样军队的凝聚力就起来了。

第三,装备精良,攻防齐备。

春秋时期,战争是贵族的专利,因为战场的主力是战车,而战车的组建和维护费用都十分巨大,不适合于长期作战。于是,吴起在魏武卒率先改革军制,以重甲步兵为魏武卒的主要兵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步兵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吴起很是下了一番功夫,他为魏武卒装备的甲胄、武器之全面,几乎是冷兵器时代之最:

防御方面,有三属之甲;武器方面,带剑一把、戈一支、弩一只、箭矢50支;还随身携带三天的口粮。而且,魏国将青铜武器全部改良为铁器,武器的精良性大大提高。

第四,重赏厚罚,严明军纪。

硬件条件一般考察的都是国家的财力和物力,但一支军队最难的是,将士用命。为了让士卒听命,吴起也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日常与士兵同甘共苦,体恤士卒什么的就不用多说了,吴起开出最优厚的条件是土地、房宅和免税。他以河西之地作为士卒的田亩和房屋,有军功的还赏及家人,一方面士卒会拼命保卫自己的家园-河西,另一方面优厚的赏赐和待遇,让士兵们甘于听命。

[var1]

但同时,为了保证士兵们服从命令,惩罚也是十分严重的。在一次战斗中,有士卒不听命令,不待上级下令就出战,还斩杀了敌军,但战后吴起认为此人不听军令,还是将此人斩首。

可见,魏武卒的军纪不仅有重赏,还有厚罚,极高的待遇保证士兵愿意听命,极重的惩罚防止士兵铤而走险,两方面保证魏武卒的战斗力。

在这四个条件的保证下,魏武卒所向披靡,阴晋之战中以5万战胜秦军50万,使得魏武卒闻名于天下,一直是战国军队中的神话。

二、为何无法复制?

有人说,看起来这四点似乎也并没有什么不可复制,为什么子彧要说魏武卒是不可复制的呢?

的确,以上四点,对于一个专门应对战争的国家来说,似乎并不难,但要长期保证这样一支军队,同时保证以上四点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以秦军为例就可以说明。后来的商鞅变法中,关于军队改革的军功授爵制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魏武卒的办法,但却有很大程度上的改变。

比如,魏武卒以田亩家宅实利为赏,但秦军的军功制度一开始实行的是以计首为功、以爵领田的做法,后来却慢慢变成了财物乃至荣幸性质的赏赐,还有就是抵消惩罚,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即使以秦国的扩张速度,土地也是有限的,更别说要为了笼络被征服地区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征服的土地又怎么可能全部给予士兵?而原来授予的土地是士兵及他的家人,士兵老了死了以后,又不能从他的家人手里收回土地,但他家却未必一定能有新的士兵产生。

因此,魏武卒奖励土地家宅的这种做法最多维持一代人,第二代人便不可用。

[var1]

图:老兵不死,只会逐渐凋零

再比如,魏武卒的全套装备,在战国时期是对国家财力的严峻考验,装备一直数量相对较少的军队很现实,但如果全员装备,那么即使如秦国也做不到的。而且战斗长期而惨烈,如此全套的装备,战后的损耗也是十分严重的,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耗得起。

而且,并不是每一个当兵的人都能够完成魏武卒的筛查条件,这决定了魏武卒士兵的数量不会太多。虽然这支军队十分精锐,但在举国成兵尚不足以应对战事的战国时代,如果把希望只放在这样一支职业化军队之上,那么是不是相当于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了呢?如果这支军队因为什么变故解散了、被埋伏了、或者出现了其他的意外呢?那是不是就要亡国了。所以,这也决定了这只能是一支不可复制的部队。

事实也是如此,吴起的魏武卒虽然精锐,但只有5万人左右的规模,而且之维持了一代人的时间,后来便不复存在。而即使如秦国,也没有再重建一支这样的军队。

这让子彧想起前端是流传的一个女孩的相亲条件,身高170、有一套房子、985硕士毕业、没有不良嗜好、不和父母同住等等17项,虽然每一项看起来都能筛出很多人,但同时满足的,已经是凤毛菱角。

魏武卒也是一样,单独把以上四点的某一点拿出来,似乎可以满足,但要同时满足以上四点,不管是后来国力没落的魏国、还是国富民强的齐国、抑或是耕战立国的秦国,都难以满足。

然而,这些都还不是魏武卒难以复制的最大原因。

三、军魂

对一支军队来说,装备、训练、单兵素质等等,都不是最重要的,军队战斗力最大的来源,是他的军魂。

[var1]

而魏武卒的军魂,是吴起造就的。与其说是为国立功,魏武卒的士兵们的战斗力更多的来自保卫家园,这才是魏武卒的军魂。

吴起将河西的土地分给士兵和他们的家人,让魏国占据河西的国家利益和士兵们保卫河西的家庭利益合而为一。在魏武卒的身后,是每一个将士自己的家园,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是他们妻儿老小的生命。

所以,在面对秦军的进攻时,魏武卒知道他们在为什么而战斗,知道他们在保卫什么。对那时候的普通士兵而言,他们可能不懂得国家荣誉等等大道理,但他们懂得自己的家园正面临秦军的侵扰。

这才是魏武卒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能够以一当十的根本原因,这才是吴起能够凭借这支军队在河西打了70多场胜仗的原因。

子彧以为,时势和英雄并不是单纯的相生,而是相互依存的。英雄要创造时势,必须要有一定的时势为基础。吴起的时势基础是河西的无主之地,赏给魏武卒的士兵和家人;而吴起之所以能成为英雄,是因为他善用这个基础,加之于以上四点,创造了一支难以复制的特种兵部队-魏武卒。

将每一个士兵的利益和国家利益捆绑在一起,士兵保家、军队卫国,但他们需要做的却是同一件事。这就是魏武卒的军魂。

这简单的道理,来到楚国之后的吴起再也做不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商鞅做不到,以建功立业为标榜的国家做不到,后世那些将士兵家人留为人质强迫士兵效命的军队更做不到。

现代科技表明,人对欲望的需求是短暂的,满足的快感就如同性高潮一样转瞬即逝。功业也是如此,而惩罚更是不得不做。

[var1]

发自内心的愿意做,和满足短暂的功业虚荣心、被逼迫不得不做,这就是魏武卒和其他军队的不同,所以注定了这只能是一支消失的、不能复制的特种兵部队。

文/子彧

更多文章

  • 为何有人于秦灭六国痛心疾首,而于刘邦灭秦拍手称快?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项羽刘邦灭秦之战,汉高祖刘邦灭秦,刘邦项羽之争秦朝灭亡的过程

    [var1]我们常感于荆轲刺秦的壮烈,六国抗秦的不屈,却忽略了秦始皇统一中华的伟大,毛主席对秦始皇的评价是很高的: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各种制度。[var1]人皆说暴秦,暴于何处,大多来于焚书坑儒,或白起坑杀赵国降卒。一些方士儒生诽谤朝政影响稳定,放到乾隆朝那要诛九族的。国刚一

  • 上党郡给赵国带来灭顶之灾,应该怎样应对才是上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坑杀赵国40万大军的人是谁,泗水柘沟赵国图片,赵国长安君

    [var1]上党地区简介战国时上党郡大致位置涵盖晋东南大部,即今晋城、晋中、长治一带。上党名来源:“地极高,与天为党。”上党是群山环绕的一块高地,战国时韩魏赵各占据部分,都建上党郡,一地建三郡,可见各国对此地的重视,上党地区也是各国对峙的前线。由于上党对周围地区形成居高临下的压制,而且是群山环绕的高

  • 为何泓水之战宋襄公一败涂地?将仁义带上战场,他在和诡道开玩笑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襄公仁义小故事,仁义和诡道,仁义与诡道的关系

    春秋末年的军事家孙武认为: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对于保障一个国家长治久安是大有裨益的。孙武的《孙子兵法》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认可,他本人被誉为“兵家至圣”,他的许多军事观念是科学的、富有前瞻性的。但春秋时期传统的战争观念,却更讲究“仁义”,宋襄公泓水之战的惨败,使得战争观念由传统的“仁义”向新兴的“诡

  • 以寡敌众,是兵家大忌,为何秦国以一敌六,还能取得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兵家之大忌完整版,谁灭了秦国,百家讲坛秦国崛起

    秦孝公时代,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强盛起来,先进的制度,使国家从经济到军事都超过了山东六国。历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莫不是整军治武,战略执行主动,这个时期,特别是秦取得巴蜀粮仓后,六国与秦国的距离逐渐拉大,形成以六国抗秦一国的态势,秦统一六国,并非偶然,是有物质基础的。[var1]而嬴政之前,

  • 对比《旧约》与《山海经》中的记载,也许大洪水就是文明分界线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山海经第一位洪水治理者,史前大洪水记载,旧约山海经图片

    [var1]人们还很容易发现,在大洪水出现之前的地理面貌、动植物以及人类本身,跟洪水之后都完全不一样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旧约》之中关于洪水的描述,与《山海经》的描述有着相同的地方,读者们能够发现,早在创世纪人类在被赶出伊甸园之后,地球上就并不只有亚当和夏娃这一脉人类传承。书中还记载说:亚当

  • 乱世三国,且看吴国战将风采,4位战将撑起的吴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国乱世最牛猛将,乱世三国吴国阵容,三国乱世必用的武将

    [var1]吴国将领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周瑜了。史书上记载的周瑜,不像三国演义里那样气量狭小,嫉妒诸葛亮,最后还因为嫉妒而活活气死。其实真实的周瑜心胸宽阔,是一个军事全才,才能不比诸葛亮差多少。他最辉煌的一场战役是赤壁之战,他连刘抗曹,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就是通过这场战役而奠定。

  • 他杀妻保官,终成兵家代表人物,临死一语诛杀楚国贵族七十多家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定国将军杀妻儿,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启示,春秋战国十大狠人

    吴起家庭条件很好,出身富贵人家,可是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也没有使吴起得到步入仕途的机会。吴起的性格很不好,暴戾弑杀,临乡的人因此嘲笑吴起,吴起怒杀了几十个同乡。外出逃祸之前,吴起对母亲发誓封侯拜相之前,永不还乡。可惜母子一别,就是天人永隔。性格暴戾的吴起却最先选择成为一位儒家子弟,拜了孔子弟子门下钻研儒

  • 长平之战后赵国主力尽失,为何又过了三十年,赵国方才被灭?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长平战后赵国女人,赵国老将廉颇坚守长平,秦赵长平之战赵国惨败

    当时秦国有两种意见,一是白起,主张一鼓作气,拿下赵国。而另一派是丞相范睢,上书秦军苦战,损失巨大,力主休整,改由赵韩两国割地请和。主要是担心白起功劳太大,压过自己。结果秦昭襄王听从了范睢的意见,后果很严重。[var1]战神白起自此退出历史舞台白起认为秦王此举是贻误战机,意见很大,便告病不出,即便昭襄

  • 诸葛亮吊孝周瑜时,为何江东将士不敢杀他?真的是因为哭的惨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这两个人之间曾经发生过很多有趣的事情,不过总是周瑜吃点亏,似乎他们之间的智商还是有那么一点差距的。当然了,现在喜欢周瑜的人,都觉得他是天底下最聪明的,这也没得说,毕竟当时没办法测一下他们的智商。不过周瑜却英年早逝,这也是事实,这个时候诸葛亮便主动前来江东吊孝了。如果说这两个人之间有深仇大恨的话,那诸

  • 段奕宏喜提“金马奖”影帝却忙拍这戏,《大秦帝国》超强阵容曝光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段奕宏资料,段奕宏得过影帝的电影,段奕宏为什么能当影帝

    首次公开亮相的《大秦帝国之天下》,同时发布了首支先导片花和第一张先导海报。大秦帝国系列的收官之作,秦一统天下的战国征途即将拉开序幕。《天下》作为高潮迭起的收官之战,讲述秦始皇从出生到一统六国约40余年的战国风云,全景呈现战国末期从七雄纷乱到天下一统的恢弘历史画卷。《天下》还云集了不少演技实力派,用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