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计谋具体是指“胜燕齐,稳魏楚,灭韩赵;结交相攻,一一击破”。秦王政府采取这一战略,在十年内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楚、赵。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之后,嬴政建立了秦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君主制国家。他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越了“三皇五皇”,自封“始皇”。这段历史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那么秦灭六国之后,六国君主怎么样了呢?很多人不是很清楚,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比一个差,还是按死的顺序说吧。
[var1]
韩国:韩王安
韩国是七个诸侯国中最小的一个,但地位却是最重要的。它挡住了秦国从函谷关往东的去路,也就是说秦国要想灭六国,就得先灭韩国,这也成为它最先被灭的主要原因。
韩国当然不是秦国的对手,所以几经大战,韩国表示愿意成为秦国的附庸。但是秦国的目的是要完全吞并韩国,所以派内史腾对汉用兵。韩国无力反抗,秦军迅速攻占韩都,俘虏了韩王安。
韩王安被俘后,被软禁在陈县。后来朝鲜旧贵族造反,秦国出兵镇压后,处死韩王安,以除后患。
[var1]
赵国:赵王迁
赵国和韩国不同的是,它还有和秦国抗衡的能力,因为赵国有个李牧将军。公元前232年,秦国南北夹击赵国。李牧先是在北方遭遇秦军,然后在南方进攻秦军,给秦军造成了沉重打击。
公元前230年,赵国发生天灾,秦国乘机出兵讨伐。秦国的主帅是王健,赵的主帅是李牧。秦国这才意识到,要想灭掉赵国,就必须先除掉李牧。于是毕费收买了赵望迁的宠臣郭凯,指责李牧图谋造反。赵王迁听信谗言,处死了李牧。
李牧一死,王翦就率军大败赵军。这时,郭开劝赵王迁投降,赵王迁失去了斗志,于是听从了郭开的建议,开城投降,赵国宣告灭亡。《资治通鉴》记载:“王翦伐赵军,大败之,杀赵从,颜雎死,遂攻陷邯郸,擒赵王迁。”赵王迁被俘后,被流放到房陵深山。捕捉到终点,却身处深山,饥寒交迫,下场可想而知。
[var1]
魏国:魏王
秦国灭掉赵国后,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楚国,魏国夹在中间,所以秦国决定先把这个“拦路虎”扫掉。在秦国的强势进攻下,魏国不断割地求和,该地区逐渐被吞没。
公元前225年,秦国派大将王贲攻打魏国都城大梁。王贲认为大梁城墙坚固,短时间内难以推倒,便引黄河、红沟之水灌溉。不可能,魏王家最后只能选择自首。
至于魏王家的结局,《烈女传》中记载:“秦杀假。”据说魏王家投降后,被王贲所杀。而《史记》并没有提到结局,但是作为一个臣服之王,魏王的命运注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var1]
楚国:长平君
除去魏国的障碍后,秦国就可以大举进攻楚国了。秦王政府想给小将李信一个机会,问他灭楚需要多少兵力,李信回答20万。但老将王健认为需要60万人,秦王甚至还嘲笑王健老了。
于是秦王任命李信为统帅,蒙恬率领20万大军攻打楚国。结果,李信落败,秦军遭受重大挫折。没办法,秦王连忙向王健道歉,让他率领60万大军出战。最终,王建不负众望,斩首楚将项燕,直奔楚国都城寿春,楚国灭亡。
楚国名义上的最后一位君主是楚哀王,但在公元前228年。楚楚的臣子杀了楚哀王,拥立楚楚为楚王。秦军攻入寿春后,俘虏了离楚。项燕也拥立哥哥为楚王,但哥哥被楚军所杀。
楚国灭亡后,负楚之弟长平君在淮南称楚王。这是楚国最后一位君主。但很快秦军再次出击,常平先生被打败被杀。
[var1]
燕国:燕王喜
其实,秦国攻赵时,已经到了燕国境界。燕忘锡知道秦国迟早会来电,就和儿子丹亲王商量对策。最后,燕太子丹设计了一次暗杀行动,即著名的“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杀失败后,秦王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对燕出兵。秦军攻破燕国都城时,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县。后来,为了与秦国讲和,燕忘锡杀死了太子丹,将自己的脑袋献给了秦国。
晏望喜虽然牺牲了自己的儿子,但还是没能阻止秦国。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奉命处置燕国残余,前往辽东擒拿燕王熙。燕忘锡的下场虽然没有记载,但倒霉多于幸运。
[var1]
齐国:齐王建
齐王建是一个愚蠢无能的君主。当秦国一一出兵六国时,齐国还有70多个城市。但齐王不明白唇齿冷的真相,始终置身事外。当其他几个国家联合起来反秦时,齐国避免参与,试图秦国。
齐国丞相侯胜是个贪得无厌的人。他被秦国收买,继续游说齐望建加盟秦国。久而久之,整个齐国都没有了斗志。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率军开赴齐国都城临淄时,齐国根本没有战意。在侯胜的劝说下,齐王不战而降。之后,齐望建被安置在公地,秦国没有给他提供食物,就这样饿死了。
(参考《史记》《资治通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