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朝灭亡的三大预言,分别是什么?

秦朝灭亡的三大预言,分别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864 更新时间:2023/12/15 3:26:26

秦朝灭亡的三大预言,分别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前221年,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然而秦朝虽在历史上拥有巨大影响,但仅存在十五年。

关于秦朝灭亡,曾有三大预言,不幸的是三大预言件件都被言中了。

秦朝灭亡的预言第一:亡秦者,胡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释义】使秦朝灭亡的人,是“胡”人。

根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非常迷信,曾派齐国的徐巿(即徐福)带童男童女入海寻找仙山,求长生不老药。也曾派燕地的一位名叫卢生的方士去海中求访仙人。这个卢生回来后,告诉秦始皇从海中得到一本宝书《录图书》。秦始皇接过手抄本《录图书》一看,但见上面赫然写着五个扎眼的大字——“亡秦者,胡也!”于是秦始皇当即就派出了大将蒙恬派出三十万大军向北横扫匈奴,先是夺取了被匈奴人攻占已久的河套地区,接着又下令修筑万里长城,以防备匈奴人的不断骚扰。可是,令秦始皇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这个卢生弄拙却成巧,他这大路边上捡来的模棱两可的一句话,却真的就成了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谶语:那就是,亡秦的虽然不是什么“胡”人,却是一个名字叫“胡”的人!

那么,这个人到底又是谁呢?这个人就是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也就是秦二世。

秦朝灭亡的预言第二:阿房阿房,亡始皇。——《述异记》

【释义】阿房宫啊,阿房宫啊,你要导致始皇帝的灭亡。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1 年)的一天,秦始皇突然感到当时的秦都咸阳城中人多而地狭,生活好不局促,就想效仿周文王、周武王在丰、镐地区之间营建一座新宫室,后来地址就选定在渭南上林苑之中。当时秦始皇的设想是这样的:“先作前殿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于是秦始皇,在修建自己巨大皇陵的同时,又征发了几十万人去修建阿房宫,结果搞得是天下汹汹、人怨沸腾。

就在秦始皇三十六年的时候,天上掉下一块陨石落到了当时的东郡,结果就有不满的人在上面刻了几个大字,诅咒这秦始皇不得好死——“始皇帝死而地分”。后来秦始皇让御史严查此事,可是也没个结果。于是他就下令把这块陨石销毁,并把它落到的地方周边的老百姓全都给杀死。

秦朝灭亡的预言第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哪怕楚国公族人家只剩下仅仅三户,可是最后灭亡秦国的也一定是他们。

公元前311年,秦国攻取楚召陵,楚三战仍皆败,从此竟使得楚国一蹶不振。到了公元前299年,秦国又再次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这时秦昭襄王就约楚怀王到武关会面,甜言蜜语说要和谈。楚怀王不听好心的昭睢、屈原等人劝告,欣然前往,结果被不讲信义的秦国作为人质扣留。秦王胁迫怀王割地,但是这怀王还算有些气节,坚决不肯。怀王被扣留期间,楚人就立了太子为王,是为楚顷襄王。公元前297年楚怀王逃走,秦人封锁住了通往楚地的道路,这怀王只好先逃到了赵境,可是这赵国不敢收留他,怀王又企图逃往魏国,但被秦国追兵捉回。终于,公元前296年,窝窝囊囊的怀王在秦国病逝。当秦国把遗体送还楚国时,楚国人无不顿生怜悯之心,为怀王举哀,并视为奇耻大辱。

因此才有了后来《史记·项羽本纪》中谋士范增对项羽的叔父项梁所讲的那番话: “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也。”

后来,项梁果真就按照范增的指点拥立了楚王的后代——当时正在做放牛娃的熊心,而且为了昭示楚国曾经遭受过的耻辱,就把熊心的封号定为“楚怀王”。

我们不能否认“三户亡秦”乃是那楚南公一时的愤激之言,可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就是一个有些特别的预言,而且最为关键的是——最后,它可以说真的应验了。

楚怀王后来先是命宋义、项羽率军援救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军队(项羽后因为不满就把宋义杀了,自己做了主帅),又派出刘邦西入关中伐秦。最后,经过巨鹿九个月的一番大战,秦军王离部被彻底歼灭,章邯部20多万人向楚军投降,至此秦军主力部队被消灭殆尽;而另一方面,刘邦也于章邯向项羽投降的同时,率军先行杀入了关中,于公元前207年9月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周朝建立后,姜子牙在功成业就后又做了哪些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古时很多人连名字都没有流传下来,但姜子牙却又一大堆称呼:吕牙、吕尚、吕望、姜子牙、姜太公、太公望、太公、师傅尚等,足以说明其在周朝与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此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大家自然喜欢把各种传奇附会到他身上,《太平御览》和《封神记》等书逐步

  • 曹操手下13个大将,几个能抵挡住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手下13个大将,几个能抵挡住关羽?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曹魏集团和关羽一个档次的封疆大吏,其实也不乏其人。比如说镇守扬州的夏侯惇、镇守荆州的曹仁、镇守汉中的夏侯渊。这三位是曹操集团,对付南方各大战区的封疆大吏,级别和刘备集团的关羽相当。大家都是军区司令,能力、权力自然也是相当的。所以

  • 历经四朝的公主,最终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历经四朝的公主,最终什么结局?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满洲少女嫁国主话说在穆库什14岁那一年,她奉父亲之命嫁给了海西女真乌拉部国主布占泰,实际上是充当努尔哈赤监视布占泰的一枚棋子,对于这一点,布占泰心知肚明。因此,布占泰没有给穆库什好脸色看,甚至千方百计地来羞辱她,用鸣镝来射她。听闻女儿受

  • 周世宗布局如此用心良苦,为什么后周还是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后周,五代十国,历史解密

    五代十国时期,最让人敬佩当然是周世宗。他在位期间,连连征伐,攻无不克,令人胆寒。但是,周世宗柴荣的运气却不怎么好。他曾在郭威帐下任职的时候,后汉的君主怀疑郭威有二心,便灭了郭威全族,并且牵连到了柴荣身上,柴家被灭族。后来柴荣不断强大自己,且怀有报仇心理,坐上了后周国的皇帝之位,但是因为资历尚浅,没有

  • 西欧封建制度和中国的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共同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西欧封建制度,君主制,历史解密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以土地关系为纽带,通过层层分封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和维护封建主内部的利益,更有效地统治下层人民,其基本特征是封主和与附庸的臣属关系的建立。由于土地是层层分封的,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封主,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则没有臣属关系。所以,在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

  • 赵高怎么把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赵高怎么把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谁都想不到,千古一帝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驾崩后,赵构等人为了掩人耳目,秘不发丧,为了遮掩尸臭,竟然将秦始皇的车上挂满了鲍鱼,以混淆视听。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大业后,内心是有一些膨胀的,因而陷入追求长生不老药的事业中,当时有一些方士说蓬莱地

  • 在古代,和尚真的是想当就可以当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现在社会中,许多家长训斥自己的孩子说,现在不好好学习,难道准备以后出家当和尚么?可是话是这么说,一般不会有人愿意自己家的孩子去当和尚的。不仅如此,在现在想要出家也是要有许多要求的,无论是身心还是个人经历,可以说和尚不是你想当就能当的。不过大家要知道是,在古代,当和尚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啊大家对当和尚

  • 乾隆皇帝为什么替多尔衮平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皇帝为什么替多尔衮平反?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后来因为福临年幼,多尔衮成为了摄政王,总揽朝政。福临长大后,痛恨多尔衮的嚣张跋扈,以及与他母亲孝庄皇太后间的不清不楚。所以等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剥夺了授予多尔衮的一切荣誉,并掘其坟,将他开除出宗族。同样的,与多尔衮一母同胞的多铎和阿济格都

  • 古代奏折作为重要的官书文件之一 大臣在上奏的时候会写些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古代,大臣,奏折,历史解密

    对大臣上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大臣在上奏的时候,大臣会在上面写些什么?说起奏折,看过古装剧的一定不会陌生,他是重要的官书文件之一,说起奏折的来历,他只是清代顺治时期的产物,一直到清代的灭亡,历时两百余年!在清代以前,是没有奏折的!奏折就是折本缮写,故称之为奏(褶)折

  • 杨修被曹操处死,为何司马懿却能安然无事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在三国时期,曹操是非常注重人才的,只不过曹操的性格当中,因为他的多疑,也是给自己带来了不少的困扰。当时,在刘备的身边有着诸葛亮来为自己出谋划策,而曹操的身边,自然也是有着非常优秀的谋士的。曹操是很重视司马懿和杨修的,二人都有着足够的谋略。只不过在性格当中,司马懿和杨修两个人可谓是截然不同。在对待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