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在隋朝和唐初位于门下省,本来只是 尚书左右仆射 、中书令、门下侍中(隋朝为门下纳言)开碰头会的会议室,不是正式的权力机构。贞观时期,唐太宗下令谏议大夫、御史大夫和特别加衔的官员(如参与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等)也要参加政事堂的宰相会议。
唐太宗扩大政事堂宰相会议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监督,从而减少决策的失误。正因如此,朝廷大事基本都在政事堂的宰相会议上讨论。贞观末年,唐太宗命令长孙无忌“全知三省”。这样一来,宰相们每天都要与长孙无忌在政事堂里议事,三省的大部分政务也都在政事堂处理。
因为三省的政务基本都在政事堂处理,朝廷大事也都在政事堂讨论决定,所以政事堂就从普通的会议室演变为朝政决策机构。到了唐高宗中后期,政事堂正式演变为由宰相组成的委员会,“三省”的实际影响越来越不如政事堂。不过政事堂此时还没有确定由哪个宰相为首席。
唐中宗继位后,武则天为了拉拢托孤大臣、中书令裴炎,将政事堂从门下省迁到了中书省。中书省本来就是 掌管机要、起草发布诏令的机构,如今 宰相委员会(政事堂)也设在中书省。于是中书省的中书令就成了政事堂首席宰相(执政事堂笔),也就是权力最大的宰相。
开元十一年(723),唐玄宗改政事堂为“ 中书门下(简称为“都堂”) ” ,在制度上正式承认 政事堂为凌驾于“三省”之上的权力机构 。从此之后, 政事堂都是朝廷的核心权力机构,直到元朝灭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