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身边的金子一定会很快发光。刘备随时把自己的部曲放到军队去锻炼。魏延“数有战功”,于是被刘备正式安排进军队成了牙门将军,虽然是低级武将,也说明魏延乃是可造之才,在刘备部曲中脱颖而出。
将部曲放到军队中,再根据其表现安排职位的管理方式,说明刘备确实具有雄才大略。因为这样的结果,领兵大将有能力,更有忠心。
刘备取了汉中后称汉中王,这时汉中需要一位太守镇守,大家都以为非张飞莫属。张飞也认为自己当仁不让。结果刘备派了魏延,这个结果让大家都出乎意料,“一军尽惊”。
以部曲出身的魏延被刘备提拔为重镇汉中太守,可见刘备对魏延的期望,而且刘备更为魏延站台。当着群臣的面,刘备有意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意思是我给了你如此重任,你怎么做?
太守相当于今天的市长,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哪里可以一两句话说清楚的。刘备也并不是要魏延谈计划,而是让魏延表态。魏延的表态信心十足:“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魏延的意思,如果曹操亲自来,我可以挡住他,如果曹操的手下来,我就灭了他。
魏延以这样大的口气对刘备说话,刘备非常高兴。
刘备很清楚魏延的能力,他需要看到的是魏延的信心。魏延的表态,让群臣感受到了他的信心,都“壮其言”。
汉中乃是魏蜀争夺的重镇,而魏延在汉中则像钉子一样,牢牢定住。
数年以后,诸葛亮开始北伐,让魏延往西入陇右,魏延大破雍州刺史郭淮,被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征(南、北、东、西)大将军自古都是非常高的头衔,这个职位手握野战精锐部队的军权,而且有调动人财物的全权。魏延是前军师和征西大将军,集文武为一身,地位仅次于诸葛亮。
诸葛亮对魏延如此的安排,应该说是给予了十分的信任。因此诸葛亮不可能如传说中那般给魏延穿小鞋。
诸葛亮临死前秘密召集了两拨人开会,第一波是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诸葛亮做出了退军计划:
以魏延部为全军断后,而姜维部走在魏延部之前,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姜维即带兵先走。
魏延是仅次于诸葛亮的大将,如果魏延不听其他人的命令,姜维带兵先走也无可厚非。
第二波是魏延,诸葛亮对魏延是勉励。
诸葛亮对魏延说:“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诸葛亮对魏延的能力不怀疑,只是让他“谨”守卫,而不要逞强,要“慎勿”进攻。
诸葛亮和刘备相反,刘备要听魏延的豪言壮语,而诸葛亮要魏延谨慎。
诸葛亮死后,杨仪在全军封锁消息,然后让费祎传达诸葛亮生前的命令。这时候魏延表示了反对:“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魏延表示了两点意见:
1、 诸葛亮死了,我可以率领大军讨伐魏国,不要因为诸葛亮的死而退军;
2、 我不会受杨仪这样的人节制,更不会为他断后。
费祎甩下一句:“我就去回复杨仪了,杨仪是文官,不懂军事,但是他一定不会违背诸葛亮的命令。”之后走了。
费祎走后,魏延细细琢磨后有些后悔,想去追费炜,可是哪里还追得着。魏延又派人去看杨仪军中的情况,回报说大军已经按照诸葛亮的安排依次回撤。
魏延大怒,因为他要带军继续北伐,没想到杨仪真的撤退。于是,魏延立刻率军先走,并烧毁走过的栈道,报成都说杨仪叛变。
而杨仪也向成都报告说魏延叛变。
魏延军走得很快,他挡住杨仪军去路,并向杨仪军攻击。杨仪的先锋何平出阵对魏延大军大喊:“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意思是诸葛亮刚死,你们怎么就这样做?一番宣传战后,魏延的部下都知道魏延是在违抗诸葛亮的命令,于是都跑了。只剩下魏延和他的几个儿子。
魏延和他的几个儿子又不得不往北向汉中跑,结果被马岱追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