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条辫子拖垮了清王朝?穿越历史,探究“剃发令”对清朝政治影响

一条辫子拖垮了清王朝?穿越历史,探究“剃发令”对清朝政治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25 更新时间:2024/1/19 23:19:58

令人钦佩的是,朱元璋并没有歧视那些曾经在汉族人头上作威作福的蒙古人,允许他们与汉族通婚,从而融入华夏文明之中。

然而到了清朝,多尔衮入关之后,先后多次下达“剃发易服”的严令,造成了激烈的民族对抗!

清朝初期“剃发易服”

一个王朝初建,首要的问题,是稳定人心,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而清朝初期“剃发令”的实施,带来的却是动乱。在顺治皇帝颁布“剃发令”之前,反抗清军的主要是明朝的残余部队。当“剃发令”颁布之后,很多老百姓也站在了清政府的对立面。

应该说,“剃发易服”是清朝入关后的典型暴政。所以在有清一代,剃发和蓄发始终是一个尖锐的政治问题,凡是反清者多以蓄发和复衣冠作为号召和标志。

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时的“蓄发令”,再到辛亥之后的“剪辫易服”,对头发苛求的背后是复杂而隐晦的历史在流动!

一.满清入关,强行推动“剃发令”。

顺治元年,即公元1644年,大清王朝在多尔衮的带领下,成功入关进驻紫禁城。同年,经过王公贵族的一致同意,恭迎幼主顺治皇帝入驻北京,大清王朝正式问鼎中原。

第二年元旦,一个叫孙之獬的官员就给顺治帝上了一道奏章:

“陛下平定中原,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之从陛下也!”

意思是,如果陛下您真的要统一全中国,那就要把辫子,服饰都改成满人的习俗,不然您就不能说拥有天下!

当时的皇帝是顺治帝,但大权捏在摄政王多尔衮手里。

本来早就想彻底显示已经征服了中原的多尔衮,便顺势采纳了孙之獬这一提议,并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间,下达了剃发令。

从此清军所到之处,以10日为限:

“凡是清军所掌握的地区,在十日之内,尽行剃发蓄辫;凡不剃者、迟疑者、上表章请求保存者,一律杀无赦。”

此令一出,天下哔然,满汉民族矛盾激化!

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因此,反抗清朝统治者“剃发令”的大有人在,但是大部分人还是不得不剃发蓄辫,以求保命。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怕死者涕泣而剃,不怕死者宁死不剃”!

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1)“扬州十日”。

剃发与留发的对抗,实质上是两种文化传统的对抗。在这场对抗中,最惨烈的一幕,发生在江阴县(今江苏省南部)。

顺治二年(1645),“剃发令”下达到江阴。清廷委任明朝进士方亨出任江阴知县,方亨到任之后,立即执行剃发令。当地父老乡亲联名给方亨上书,希望方亨不要绝情,能够给父老乡亲留发。哪知道方亨辣手无情,不为所动,如果不剃发,他就强制执行命令。

当地不少的文人在祠堂里发誓:“头可断,发绝对不可以剃。”很快这种思想在民众中传开,事态越来越紧急,民变一触即发。方亨一见这情景,躲在衙门里不敢出来。他一边敷衍民众,一边秘密派人去常州,请太守发兵。江阴百姓在城门口抓住了使者,质问以后,明白了方亨的阴谋。

愤怒的群众击杀了城内的清军,从衙门里揪出方亨。民众推举典史陈明遇为首领,拿起兵器武装反清。民众造反的消息传到清廷,清廷立刻发兵征剿。八月二十一日,江阴城破,之后就是一场大屠杀,剃了头发的不杀,和尚不杀,其他都要杀头。

(2)“嘉定三屠”。

清军进入南京后,原来明朝的嘉定县令弃城逃跑,清廷派周荃单骑到嘉定来招抚嘉定人民,这时候嘉定人民还没有反抗,而是对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一个月后,新任的县令张维熙到嘉定就任。本来嘉定人民对清廷没那么反感的,忽然没过多久,传出了剃发令。一时间,城内人心惶惶,剃发比剃头还恐怖,这说明了习惯在人心中的地位。

在进士黄淳耀和前明官员侯峒曾的主持下,嘉定百姓据城而守,人人拿起武器。嘉定百姓没有杀掉县令张维熙,只是把他赶出城。七月一日,嘉定已经聚集了十万的乡兵。可惜这些乡兵没有作战经验,和李成栋交战之时被打败。

李成栋率领清军攻进城后,接连屠杀了三天。这三天对嘉定的屠杀,被称为“嘉定三屠”。

然而,江阴和嘉定的叛乱虽然平息,但江南地区的许多城市,如常州、无锡宜兴、嘉兴、绍兴等地的民众,也先后起义,进行反剃发斗争。这些斗争都遭到了清军的血腥镇压。

清朝1644年11月形势图

二.清廷颁布“三从三不从”,缓解民族矛盾。

用今天的话说,“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大屠杀,是由发型引发的血案。

(1)那么,人们会提出一个问题,清朝的满人为什么要剃发留辫子?

这要从满人的祖先说起,满人发源于我国东北地区长白山、黑龙江一带,以打猎捕鱼为生。剃去前额和四周的头发,将留存的头发编成辫子垂在脑后,行动会更方便。能够避免穿山越岭的时侯枝藤挂住头发,也能够避免射箭的时候乱发遮挡视线。

其实,剃发留辫不仅仅是满人的习俗,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大多都会把前面的头发剃掉,使骑马打猎时更方便。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时代也是剃一部分,留部分。日本(和族)在明治维新以前,男子的发型与成吉思汗时期的发型相类似,从“浮世绘”上可以看出,这种习俗可能与南洋群岛凿门齿的习俗是同一起源,是有意造成身体某一部分残缺的成人礼。

一个地域有一个地域的文化,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习俗,这原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清军人关以后,要求汉人遵循他们的文化习俗,下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引起了汉民族百姓强烈的反抗。这种反抗持续不断,是清朝统治者始料未及的。他们实在不明白,头发难道比脑袋更重要吗?

当时,清军虽然人关,但全国尚未真正统一,一些地方的反清情绪还很高涨。而为了一个发式问题,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是得不偿失的。

(2)此时,一个叫洪承畴的人,为了缓和这种矛盾,向顺治皇帝提出了“三从三不从”的主张。

这一主张的主要内容是:

“男从女不从;官从吏不从:生从死不从。”

顺治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也正是洪承畴的这道奏书,让此后大清朝的汉民族女人可以穿明代衣裙,梳汉式发;衙署的吏役可以穿汉式差服;死人入殓也可以打开发辮,穿上汉式的衣衫。

这样一来,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平民百姓对异族习俗的抵触情绪。实际上,清王朝推行“剃发令”,绝不仅仅是维护本民族风俗习惯,而是想通过“剃发易服"来打击、摧毁汉人,特别是上层人土的民族精神,使满人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

从之后的历史可以看出,这一措施所起到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汉人不再执着于本民族服饰,他们断渐习惯了满洲的发式和服装。

而满洲人也受到汉人孝悌观念的影响,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不可以毁坏的。满洲战士如果战死沙场,他们的尸骨被埋在外地,但辫子都会剪下来,附上姓名籍贯送回老家,招魂安葬。

明朝衣冠

三.辫子存留问题,贯穿清朝始末。

尽管两个民族的文化习俗不断融合,但清王朝“剃发易服”政策的影响,非常深远。纵观大清近300年的历史,每一次发生的农民武装暴动,所提出的口号,大都是“复我大汉衣冠”。

(1)康熙皇帝削三藩时,吴三桂反清,提出的口号是“反清复明,恢复衣冠,散辫留发”。

清廷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闻讯后叛清,自称周王、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挥军入桂、川、湘、闽、粤诸省,战乱波及赣、陕、甘等省,史称三藩之乱。

(2)白莲教起义,上百万教众打开发蜂,横行江南数省,让当时已经是太上皇的乾隆皇帝死难瞑目。

清朝嘉庆年间爆发于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抗清政府的事件。从嘉庆元年(1796年)到嘉庆九年(1804年),历时九载,是清代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乾隆皇帝临终的那一年,在山庄林下戏题碑上还留下了一句“二竖获日指,一章捷望天”的哀鸣。

(3)到了晚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5),天王洪秀全带领太平军造反的时侯,辫子又成了重点打击对象。

太平天国颁布了一道相当严厉的“蓄发令”,不过这次成了“剃发不留头,留头不剃发”,意思是想保住颈上的脑袋,就得留起长发,太平军的“长毛”绰号就由此而来。

英国人吴士礼在《太平天国天京观察记》中记载太平军发式:

“仍有辫子,不过并非只打后发,即前发也留长打成辫样而兼参以很多的红丝线,因此辫子甚大,盘绕于头上时,形式甚为可观。另有一方法为他们所常用者即以黄绸或蓝布巾裹头——连辫子及前头一并包之,而以或真或假的珠子装饰前额。”

但是,太平军的地盘并不稳固,每次都是打了跑,跑了打。结果后面的湘军赶来,看谁背叛朝廷留了发,抓住也要杀头,这下弄得老百姓苦不堪言。聪明的人,就搞两面派,让额头上的头发长出一点点,弄得不伦不类,两边应付。

(4)1911年,旧历辛亥年,武昌起义爆发,在这场翻天覆地的革命之初,国父孙中山提出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剪发。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铁血口号,変成了“留辫不留头,留头不留辫”的宜言。

不愿剪的人也有,不仅是满族贵族,也不只是那些醉心帝制的人,小民百姓出于一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一时也看不惯。于是,剪与不剪又成了革命与否的标志。

辛亥革命后,本来辫子的历史也该寿终正寝了,但还有个回光返照。

(5)1917年的时候,“辫帅”张勋趁北京政局不稳,便率领自己的“辫子军”杀到北京,拥戴溥仪推行复辟。

有歌谣云:“不剪辫子没法混,剪了辫子怕张勋。”这下“辫子”又神奇活现起来了,那些剪了辫子的,又慌忙到处装假辫子,一时间假货横行,满街的辫子使用的都是物理嫁接术,辫子竟然成了北京城的抢手货。

不过,假辫子也就流行了12天。张勋的倒施逆行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讨逆军在北京上空扔了几颗炸弹,把没见过世面的“辫子军”吓得半死。讨逆军攻人入北京,张勋和他的“辫子军”抱头鼠窜,溥仪也只得再次退位。

至此,辫子也就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这些不断的起义和革命撼动着清朝这棵腐朽的大树,由此说来,辫子的问题,是清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因素早在顺治入关时就已经注定了。

张勋”辫子军“

四.“剃发令”对清朝政治的影响。

(1)纵观近300年的大清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认一点,清朝统治者能以20余万人口统治中国近300年,在很多大政策上是高于明王朝的。

从清朝初期的撤辽饷、练饷、剿饷的政策,到康乾盛世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从不修长城到平定准噶尔、收复合湾,清朝统治者都是站在大中华的立场为君为国的。他们牺牲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代价,而融人到中华大家庭中。

可是,偏偏在比语言、文字次要的剃发和衣冠问题上,固执己见。清王朝在打下南京以后复下剃发令,是一种不顾他民族文化习俗的粗暴的民族压迫政策。

因为剃发与不剃发完全是一个风俗习惯问题,汉人希望保留自己原有的衣冠制度,只要处理得当,并不妨碍清王朝统治权力的建立。

但是在那个封建专制时代,谁是胜利者谁就误认为自己是主宰一切的至尊,所有一切人都应该无条件服从他的任何统治,他可以君临天下任意妄为。

满洲贵族凭借自己军事上的胜利,便强迫汉人在几天之内改变自己几千年来形成的生活服饰习惯,这是一种最野蛮的民族统治方法,在我国历史上是很少有的,辽、金、元都没有这样做。

所以江南人民奋起反抗是很自然的,江南地区由于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由此而激发起来的民族意识也比较强烈。所以江南地区的反剃发的抗清斗争也包含着保护自己的民族尊严和文化传统的意义。

山海关

(2)满族是一个吃苦耐劳而善于学习的民族,在入关以前就学习了很多汉族的东西,但比起历史悠久、高度发展的汉文化来说,还相差较远。

而在他依靠武力进入中原地区以后,却提出了以“剃头为一统”的错误口号,要人口多于满族数十倍的汉人,一律剃去自己的头发,脑后垂一条辫子,改穿满洲的衣服,企图以此作为使广大汉人服从清王朝统治的一种标志,从而达到巩固自己统治的目的。

实际上这是一种文化愚昧和政治野蛮的表现,所得到的效果适得其反:

其一,延缓了清王朝统一全中国的时间。

清兵从入关到进入北京才二十余日,从进入北京后西征打败李自成转而南下取南京,前后时仅一年。但在下南京以后到征服东南、西南统一全国,却历时二十年,而且战争进行得极端残酷,对江南地区的经济破坏也很大。

其二,把满族置于与汉族对立的地位,加深了民族隔阅和民族仇恨的情绪,使有清一代的革命多打着反清复明或反满的旗号。

清王朝虽然吸收了一部分汉人士大夫参与自己的统治,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领域及文化习俗方面,抵制和反对清朝的统治,直到清亡为止。

紫禁城

结语

所以从清王朝来讲,“剃发令”的实施,是清初决策者的一个重大错误,在这个决策中,极少数倡导剃发的降清汉官如孙之獬、李若琳、冯铨等人起了特别恶劣的作用。

但其根源则是入关初期满洲贵族抱有狭隘的民族私利和落后的文化观念。这说明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经济与文化的融合以及民族关系的加强经过了若干艰苦的斗争,但其发展还是非常曲折的!

参考资料:

1.《清朝全史》,郑永安 著。

2.《清朝开国史》,阎崇年 著。

3.《清朝三百年史》,张杰 著。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狐说历史】被称之为父母官知府,在清朝时期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知县的权力,父母官指的是什么官,清朝爵位讲解

    在清朝时其实知县品级是比较低层级,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兼县长。主要负责的事务繁琐复杂,权力在地方上也很大。当在其他地方地作用就微乎其微,在清朝在全国共设有大约一千多个县,而我们所以知县都是七品芝麻官,属于最基层的领导,再往下就只能靠地方,乡绅和宗族的势力来自制维持。正所谓是皇权不下。县知县以下设有两

  • 慈禧的老公,难度系数最高的皇帝(六)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慈禧是哪个皇帝老婆,被慈禧囚禁的皇帝,慈禧与咸丰皇帝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第三件事用人才是最重要的,而咸丰做的也是最差的。如果我们今天认真地去揣摩咸丰这个人,你会发现他的很多政策都是有问题的,不能落地。不知道是他对国家官僚体系真实情况不了解,还是自己能力不足。比如说有一次咸丰让沿海官员筹防,因为洋人搞事情嘛,我们也得有所准备加固海防。下面就官员也很听话,

  • 慈禧当过青楼女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慈禧是云南曲靖人吗,慈禧生活作风,慈禧秘史36

    1-剧中的慈禧剧中,慈禧的爸爸是一个烟鬼,妈妈很早就去世了,继母在家里没有话语权。慈禧为了攒钱当秀女,就开始在青楼里打工。她每天搔首弄姿,为的就是吸引富家子弟的注意,为此她不惜霸王硬上弓,久而久之所有的男子都对她唯恐避之不及。而四阿哥就是一个大聪明,竟然爱上了她,还想娶了她。2-历史上的慈禧历史上的

  • 慈禧一天只吃20个鸡蛋,御厨却做了500个?剩下的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慈禧的一日三餐,慈禧十大奢华食物,慈禧最爱喝的汤和吃的东西

    经历了清朝灭亡到民国建立的历史变迁,掌握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清朝史实。明秀早年出生在一个平民家庭。他也日夜苦读,梦想走科举之路。结果,他多次尝试都失败了。再加上家境没落,他觉得前途渺茫。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干净利落地去了皇宫。明秀良好的文学功底并没有使他功成名就,但在清朝灭亡后,他写了一本《宫廷笔记》,被

  • 和珅一生中有3大对手,只有1人压了他30年,其中2人徒有虚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和珅历史上真正的对手,和珅和谁的关系最好,和珅一生的三个对手

    案例简讲 在小的时候我最喜欢看的电视剧,一共有两部,一部是铁齿铜牙纪晓岚,另外一部是宰相刘罗锅。在这两部电视剧中,我认为纪晓岚是非常优秀非常牛的一个人物,同时还有一个人物非常厉害,那个人就是刘墉。我为什么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来呢?因为这两部电视剧都有一个最大反派,就是和珅。和珅不管多么厉害,翻手为云,

  • 左宗棠与郭嵩焘:兄弟 亲家 冤家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张一湖左公宗棠与郭公嵩焘都是湖南湘阴人。一个出生在湘阴东乡左家塅,一个出生在县城南部,相距约二三十里路程。左宗棠大郭嵩焘6岁,但二人寿岁都是74岁(虚岁)。左郭二公前半生为密友,后半生为冤家。恩怨情仇,是非对错,众说纷纭。论者多谓左公太过意气用事,甚至有说左公由于科名出身不好,所以专捡那些科名出身比

  • 康熙通宝中令人费解且市场价值极高的手类钱“东手河”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一种什么原因呢?观察对比实物后发现!邻近省局出现这种钱币的概率大一些。几乎都是地理位置相近的省份!如山东河南!地理上的便利,面文背文的借用可能较容易发生!从实物比较薄轻重量下降的情况分析是不是钱局作的暗记!!原则上东西要精美份量要达标!可是结果却是张冠李戴名不符实!有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弄虛作假现

  • 康熙晚年为何会出现九子夺嫡,到底做了什么?带你揭秘历史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康熙晚年时期九王夺嫡,老梁康熙八子夺嫡,康熙九龙夺嫡的结局

    大清以前,中国古代大部分王朝都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大部分朝代都在汉族统治下,在汉族统治下,大都到了小房子,继承家业基本上是长子,而满族人没有这样的规定。 康熙退位之际,九位皇帝都有平等的继承皇位的机会。 九子嫡流夺还的本质,其实是满清皇朝与中原文化的冲突。康熙末年,九位皇子千方

  • 广西人文:藤县四王亭-太平天国含金量较高的四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读史知今,广西各地历史解说,少为人知的地方志历史,欢迎关注!太平天国,爆发于1851年的桂平金田村,定都南京,曾经轰轰烈烈十余年,但最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推翻清王朝,成为梦一场。如今过去一百七十年,那些风云际会的太平天国往事也就成为了地方故事,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了。持续十几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各

  • 殷墟遗址为何会有外国人头骨?专家:妇好曾拯救了中华民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妇好击败雅利安人依据,妇好复原像,妇好是纣王什么人

    她就是堪称一代女战神的商朝王后妇好,她曾带兵平定商朝北方的部落鬼方、羌方、土方等,帮武丁挣下了不少家业。妇好死后,被葬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被发现后,考古学家意外地发现遗址里竟然有外国人的头骨?这才恍然大悟:三千多年前,妇好拯救了中华民族啊! 殷墟遗址 殷墟的发现,还要从清朝大臣王懿荣购买龙骨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