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的赏罚规则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主张法家思想,有功终不得封侯

秦国的赏罚规则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主张法家思想,有功终不得封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596 更新时间:2024/1/21 2:39:31

上一讲谈到老将王翦的一句牢骚,说为嬴政做事,“有功终不得封侯”,那么问题来了:嬴政明明着力清洗着吕不韦的余毒,向着商鞅缔造的秦国传统回归,为什么偏偏在斩首授爵的问题上竟然有点延续吕不韦的风格,以至于高级将领很难再通过军功博取最高爵位了?

秦国肯定发生了什么,但《资治通鉴》没讲。

在《史记》的记载里,就在嫪毐被杀、吕不韦倒台、李斯写了《谏逐客书》之后,大梁人尉(yù)缭来到咸阳,受到了嬴政的破格礼遇。但尉缭这个人过于神秘了,“尉”既有可能是他的姓氏,也有可能是他的职位。

[var1]

尉缭游说嬴政,劝他广撒钱财,贿赂山东六国的权臣,使山东六国无法形成合纵局面。

平心而论,这个办法虽然真有奇效,但毫无新意,如果说这就是尉缭受到厚待的理由,显然说不通。在《史记》的记载里,嬴政遵从了尉缭的计策,和尉缭见面的时候从来不讲君臣之礼,而是“亢礼”,平等相接,自己从衣服到饮食都和尉缭统一标准。按说尉缭应当深受感动才对,但并没有,尉缭对旁人是这么说的:“秦王这个人啊,高鼻梁,细长的眼睛,鸡胸,声音像豺狼,对人冷酷无情。

这种人就像虎狼,处境不利的时候很容易降低姿态,而在得志的时候随随便便就能吃人。我只是一名普通百姓,但秦王和我见面的时候,总是捧着我,等他将来得了志,有能力号令天下了,天下人都会变成他的奴隶。我可不能一直陪在他的身边啊。”

就这样,尉缭竟然“不识抬举”地逃走了。

但要逃出秦国谈何容易,嬴政赶紧找他回来,坚决挽留,请他出任秦国的国尉。

[var1]

国尉是秦国的高级武职,当初白起在伊阙打败了韩魏联军,斩首24万级,俘虏公孙喜,攻克5座城邑,以这样的赫赫战功,才被秦昭襄王封为国尉。尉缭寸功未立,竟然担任了国尉,而在同一时期,接替吕不韦主持朝政的竟然是同样寸功未立的李斯。嬴政在非常时期破格用人,大概是受够了早年来自吕不韦和嫪毐的压制吧,亲手把资历浅的外人推上高级管理岗位,免得再被掣肘。

李斯倒是如愿以偿了,尉缭心里却叫苦不迭。不过尉缭也算幸运,以他这样评论嬴政的面相,说嬴政的坏话,如果这些事是在嬴政一统天下之后发生的,那么等待尉缭的就只会是被活埋的命运了。

尉缭受器重,到底因为什么呢?

在先秦诸子的著作里,有一部《尉缭子》。关于战争,《尉缭子》的主张既有秦国军事传统的狠辣风格,也有所谓“挟义而战”的道德色彩,强调打仗必须在道德大旗之下进行,不能像强盗一样明杀明抢。既然要以道义打击不义,那么具体打法就应当是“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这么一来,秦国军队打仗杀人的理由就不能还是计件提成了,而必须像寓言故事里的狼吃小羊那样,先给小羊个安罪名。

我们看秦国完成统一之后,宣布灭国作战的原因,看上去都很讲理,打掉韩国是因为韩国背叛盟约,打掉楚国也是因为楚国背叛盟约…反正都是别人不对。

秦国开始给自己找正义的借口了,伪善与否姑且不论,真实的影响就是秦国在攻灭六国的最后阶段当中,斩首记录明显变少了,看来尉缭的战略方针真的在秦国得到了运用。

[var1]

很可能尉缭的成功有点误打误撞的成分,因为秦国一向凶残野蛮,十兵以杀人为乐,山东六国对秦国既恨又怕,当秦国突然变成“义兵”风格,六国人士反而容易屈服。这就是恩威并施的效果,先恩后威就不行,先威后恩特别奏效,有点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意思。

“义兵”的主张按说也不新奇,《吕氏春秋》已经讲过,但《尉缭子》的风格远没有《吕氏春秋》那么温和,在道德大旗底下依旧是严刑峻法,很有几分商鞅风格,在秦国更有接受土壤。

《资治通鉴》对尉缭只字未提,这也不怪司马光,因为尉缭这个人和《尉缭子》这部书充满谜团,自从汉朝以来,有人怀疑尉缭根本就不存在,还有人说尉缭其实有两个人,时代一前一后,有人说尉缭就是《战国策》讲到的顿弱,有人说尉缭是战国中期的人,不可能活跃到嬴政亲政的时代,还有人说《尉缭子》根本就是伪书,不能当作证据。

直到1972年,山东银雀山西汉初年的墓葬里边出土了《尉缭子》残简6篇,“伪书”这个标签才算摘掉了,对尉缭其人的真实性也不再有多少怀疑了,但其他一些疑点依然没有消散。所以司马光不提尉缭,一点都不奇怪。

《汉书·艺文志》概述天下图书,说《尉缭子》有29篇。到了宋朝,藏书家晁公武编撰《郡斋读书志》,说自己见到的《尉缭子》缺了5篇,也看不出书的作者是谁。推测司马光如果看到过《尉缭子》的话,即便还是全本,但也不敢轻易确定作者的身份吧。

[var1]

另一方面,宋朝人读《尉缭子》,并不留意“挟义而战”的内容,看到的全是严刑峻法、残忍好斗的一面,所以对这部书评价极低。二程兄弟说它的内容粗鄙浅陋,挑不出优点,应该从武学教材当中剔除出去,李鷹(zhì)批评书里的心术太过歹毒,只有年轻时代喜欢论兵的张载为《尉缭子》写过很简单的注释。

话说回来,在尉缭的军事方针下,秦国论功行赏的规则发生了变化,将领要想立功受封,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只是远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嬴政以皇帝身份巡游各地,登琅琊山,修建琅琊台,刻石立碑自吹自擂,碑文里边提到随行人员,就有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等等。郭沫若有过推测,认为排名第一的王离应当就是王翦,只是在传抄过程中被错写成了王离。看来王翦终归还是封了侯的,毕竟以灭楚之功如果都封不了侯,那就没有任何人能有资格封侯了。

但是,这些封侯的人物里无论是谁,在史料当中都找不到相关封地的记载,这就意味着,他们很可能只有爵位,享受爵位所对应的高级待遇,但再也没有像穰侯魏冉、文信侯吕不韦那样成为封君,享有封地了。

看来嬴政在彻底吞并六国之前,就已经有了全盘郡县制的考虑。

[var1]

曹魏年间,宗室子弟曹囧(字元首)探讨兴亡得失,写过一篇很著名的文章《六代论》,在提到秦朝的时候有这样两句:“子弟无尺寸之封,功臣无立锥之地。”这两句话高度概括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全国上下无论是谁,再近的血缘也好,再大的功劳也好,也得不到半点封地,哪怕对封地没有管理权,仅仅享受封地上的租税都不可以。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翦才会在出征之前赶紧缠着嬴政谈待遇。那么新问题出现了:从职场常识来看,这样赤裸裸地跟老板谈待遇,任务刚刚开始就毫不隐晦地索要奖励,难道就不怕老板秋后算账么?我们下一讲再谈。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更多文章

  • 张贵妃为嫁官家闹绝食,宋仁宗保护欲飙升,亲自喂爱妃喝粥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她用三天的绝食成功引起了皇上的怜惜,保护欲爆表的宋仁宗果然很吃这一套,拿着小碗亲自喂张妼晗喝粥。从小就活在大娘娘掌控中的皇上,对于权力有着无限的渴望,可是无奈自己所处的位置,有太多的身不由己,看似所有人都对自己唯命是从,可是他却更像是傀儡一般,所走的每一步都被精心设计,所以循规蹈矩的曹皇后,在皇上的

  • 山河月明:朱棣被贬庶人不久,官复原职!全城大动作,胡惟庸上吊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胡惟庸与吴玉娇吻戏,胡惟庸个人简介,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杀胡惟庸

    就运用百官的惧怕心里和人情关系联合搞了一系列“罢免检校、裁撤锦衣卫”的接连套路行动,其声势浩大、俨然像是不给陛下朱重八以任何商量的口吻之势。而经由太子次子言语“点拨”的朱重八则好似全都想明白了般下了最后的决定——将燕王朱棣关押,锦衣卫等待裁撤!更惊诧水面百官看客的是:堂堂燕王朱棣竟然被自己的亲生父王

  • 秦始皇为什么会拆毁城墙和沿河堤防?他在模仿孔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讲我们进入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秦始皇又一次启程东巡去了。这一次的目的地,是原先的燕国地界。按说自从荆轲行刺事件之后,燕国被秦国打得很狼狈,而从地理关系上看,燕国本土距离咸阳太远,秦始皇确实有必要亲自过来巡视一番,安定人心。不过这次东巡,首要目的倒还不是政治,而是求仙。

  • 山河月明:朱允炆的大哥朱雄英为什么不是“允”字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上朱雄英真正的死因,明朝皇太孙朱雄英,朱雄英个人资料

    《山河月明》朱元璋朱元璋的为后世子孙起名出自于《皇明祖训》,朱元璋制定了一个世系表,每个儿子作为一个分支,每个分支有20个字作为辈分,也就是20代,从朱元璋孙子这一代开始,比如太子朱标一脉:“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燕王朱棣一脉:“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

  • 秦昭襄王横扫六国,为何他逝世后,六国却响起一片哀嚎悲痛之声?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讲我们进入秦昭襄王五十三年(前254年),《资治通鉴》简略记载,秦国主将摎(jiū)攻打魏国,夺取吴(yú)城,不但魏国举国臣服,韩国也服了,韩桓惠王亲赴秦国朝见秦昭襄王。事情来得古怪,线索又要在《史记》里找。《史记·秦本纪》记载,这一年里,秦国出现了“天下来宾”的盛世。所谓“天下来宾”,应当是

  • 秦国将军樊於期,因战败逃亡到了燕国,为什么险些成为匈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燕国为什么坐拥60万大军,秦国樊於期,战国时期燕国地图

    前边谈到,韩、赵两国相继亡国,秦国大将王翦屯兵中山,兵锋遥指燕国。此情此境,燕国还能有什么对策呢?虽然有代王赵嘉盘踞代地,收拾赵国残余力量,和燕国迅速结成联盟,但这点实力并不足以跟秦国抗衡。燕王喜到底有什么谋划,史料并没有留下记载,我们只知道太子丹很想有所作为。《资治通鉴》原话是这么说的:“燕太子丹

  • 《清平乐》赵祯爱上张妼晗,丹姝放下皇后头衔披甲上阵,做了这件事太解气!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可是赵祯生的好看,更是天下的王,是无数女子心目中梦寐以求的佳偶。可当曹丹姝真正嫁给赵祯后才发现,他根本就不爱自己!曹丹姝十九岁就懂得了什么是皇后,她从一个活泼的少女,成为了后宫中谨言慎行的皇后,她的幼稚和撒娇都只能藏在心里。在最新剧情中,赵祯爱上张妼晗,她身上有平凡少女的天真,有简单纯粹的执拗,这些

  • 宋英宗、曹太后的脆弱母子情:半点柔情不见,留下的只是一地鸡毛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两宋众生相不定期回归,今天我们不说朝堂,说说宋朝官家的“家务事”。当然,官家是宋朝的天下第一,所谓的家务事牵动着后宫也牵扯着朝堂,这里面的众生相那就是一出妥妥的大戏。两宋三百余年,出了十八位帝王,也出了若干贤后,像是被诸多影视剧演绎,才能堪比吕后、武则天的宋真宗刘皇后;还有历经三朝,辅佐儿子、孙子的

  • 秦国“奋六世而余烈”是哪六世?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秦奋六世之余烈是哪六世,秦国六世是哪六世分别什么关系

    这句话出自汉代名士贾谊《过秦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var1]世人只知秦始皇一统天下,前面还有六位秦国国君的努力同样不可忽视。那么,“奋六世而余烈”是指哪六世呢?他们又有哪些丰功伟绩呢?“奋六世之余烈”中所指的六

  • 南宋弱智皇帝,一夜召幸三十个妃嫔,仅三十五岁纵欲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南宋弱智皇帝,南宋妃嫔,南宋最后的皇帝故事

    虽然他智商有问题,是个智障,但是功能却是十分健全。他十分好色,当皇太子时每天就是沉浸在温柔乡中无法自拔。登上皇位之后,更是变本加厉,赵棋不理朝政,放肆玩了。在众多玩乐中,赵棋最爱的就是翻牌子,宠幸女人。皇室本来就子孙稀薄,上任皇帝因为生育能力,更是一个孩子也没有,大臣们也不敢多说什么,生怕耽误了赵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