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张骞的话语,汉武帝得知,他并没有实现自己一开始的计划——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但是,张骞却给汉武帝带来了两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首先,在河西走廊以西,分布着众多中国人此前从未听说的国家。
战争的天平渐渐倾斜,而双方就像杀红了眼的武士,不顾对方砍来的利刃,只是拼命挥动着自己手中的长刀。动辄上万的战损让双方的仇恨越发浓厚,唯有鲜血,才能抚平伤痕。
经过多年的战争,西汉王朝的骑兵体系逐渐时尚,军队中的新生代将领也顺利地成长起来。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也跨上了战马,跟随着叔叔,踏上了征服大漠的漫长旅途。
因此,刘邦“白登之围”后,汉朝采取的是“和亲”之策。纵使“文景之治”,恢复了汉朝的实力,但文帝、景帝也拿匈奴没有太好的办法。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朝才发起了,对匈奴的全面反攻。原因有二:1.此时的汉朝,国力鼎盛,才能支持全线作战,2.汉武帝年富力强,雄才大略。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双方交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血战——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倾巢而出。仅用于补给和提供后勤保障的汉军步兵,已达数十万之众,征调各地军马十余万匹。匈奴面对汉军的强大攻势,虽然时机不佳,局势不利,然而却又不得不倾尽主力,与汉军主力展开决战。李广多次上书汉武帝,只求率部为前锋,与宿敌匈奴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正面搏杀。首先是两次大宛之战。大宛乃是中亚古国,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此国拥有一种奇异的良马——能够日行千里的汗血马。而在汉武帝眼里,汗血马就是传说中的天马。只要得到了天马,就能在马种上凌驾于匈奴,从而击败他们。
晚年的汉武帝曾对卫青语重心长地说:“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人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他已经清楚认识他的所作所为“内兴功利,外事四夷”,都是出于创立制度,为后世留下样板以此实现长治久安之道。他承认自己的政策会扰民,甚至在后来下了“罪己诏”,都可以看出,汉武帝并非一位好战,而是站在大历史格局角度看待了许多问题,是真正意义上的,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身材的伟大人物。
著名的史学界翦伯赞描述汉武帝说:“说到汉武帝,会令人想他他生长得怎样一副严肃的面孔?实际上,汉武帝是一位比较活泼、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他除了喜欢穷兵黩武以外,还喜欢游历,喜欢音乐,喜欢文学,喜欢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