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河南进士群体庞大,却因战乱生徒四散

明代河南进士群体庞大,却因战乱生徒四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182 更新时间:2024/1/21 5:22:33

明代河南进士人数众多,在许多关键部门,如内阁、六部等,均有人任职,他们凭借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在内阁首辅制度的形成,发展与衰落、阁臣和六部官员的选拔、赋税征收方式的变革和税收额度的调整与增加等制度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

一、明代河南进士人数考述

明代自洪武四年开始开科取士,至崇祯十六年明朝灭亡,除在洪武时期有过短暂的停顿以外,基本上是三年进行一次科举取士,共进行88科89次科举考试,总计录取两万四千余名进士,而在河南进士的录取人数上,因为学者们所依据的史料不同,判断进士归属地的标准不同,从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结果。

如武强通过以空间计量的方式认为明代有河南进士1637人、赵广华以乾隆时期修订的《河南通志选举志》为依据认为有1690人、刘陆军以姓氏为依据认为有1989人、沈登苗以《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为依据认为有1729人、徐向都在将祖籍和现籍在河南境内的都统计在内认为有1718人、钱茂伟综合多种史料后认为有1660人、吴宣德则在不同时期分别统计出1684人和1660人。

在明代二百余年八十余科的科举考试中,共有河南进士1674人,约占明代进士总人数的6.89%,虽在明代两京一十三省的行政区划中仅位于全国第七位,但北卷则是第三位,和排名第三的山东省相差不足五十人,是明代科举进士的重要来源省份。因此,对于明代河南进士的分布研究,将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学界对明代河南科举事业的了解,也将进一步提高学界对于整个明代科举事业,特别是对于北方地区科举事业的认识,对于研究明代的科举史以及区域史来说,将大有裨益。

二、明代河南进士的时间分布

(一)不同时期河南进士的分布情况

从录取人数上来看,明代不同时期的平均每科录取人数虽在不断变化,但总体上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在明初的洪武时期每科录取人数约为8.43人,随后到隆庆时期虽上下有所起伏,但总体上处于上升状态,隆庆时期的28人更是达到明代河南进士平均每科录取人数的顶峰,此后河南进士的平均每科录取人数便开始下降,在崇祯时期又有所上升,约为24.5人,虽与顶峰时期相比仍是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洪武时期。

第一阶段为洪武至宣德时期,为萌发阶段。在此阶段,河南举人共参加18科19次殿试,共录取171名进士,约占同时期明代进士总人数的5.39%,低于明代河南进士的总录取率6.82%;约占河南进士总人数的10.22%,整体上录取人数较少。

在此阶段,河南举人参加科考次数虽多,但录取人数较少,平均每科录取人数仅为8.43人,所占比列较低,正处在萌发阶段,但每科均有河南举人考中进士,特别是洪武三十年的春榜仍有1人考中,是极少数有进士的北方省份。

第二阶段为正统至弘治时期,为发展阶段。在此阶段,河南举人共参加24次殿试,共录取398名进士,约占同时期明代进士总人数的6.52%,与明代河南进士的总录取率相近;约占河南进士总人数的23.78%,与前一阶段相比,不仅录取总人数增加了一倍有余,而且平均每科人数也增加了一倍,达到了16.71人,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此阶段不同朝代的平均每科录取人数多在15——20人之间,与河南进士的平均录取人数19人相近,仅在正统时期较低为8.8人每科。

第三阶段为正德至万历时期,为鼎盛阶段。在此阶段,河南举人共参加38次殿试,共录取919名进士,约占此时期明代进士总人数的7.35%,高于明代河南进士的总录取率;约占河南进士总人数的54.90%,录取人数达到巅峰,占据明代河南进士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平均每科录取人数也达到了24.84人,处于鼎盛时期。此阶段不同朝代的平均每科录取人数均在20人以上,甚至在隆庆时期出现了平均每科录取人数的巅峰——28人,远超河南进士的平均录取人数。

第四阶段为天至崇祯时期,为衰落阶段。在此阶段,河南举人共参加8次殿试,共录取186名进士,约占此时期明代进士总人数的6.86%,与明代河南进士的总录取率相接近;约占河南进士总人数的11.10%,其录取人数也下降至约23人每科,与前一阶段相比,处于衰落时期。

此阶段不同时期的平均每科录取人数在19——25人之间,虽与鼎盛时期相比有所下降,但是在此时期的高峰录取人数时期——崇祯时期,达到了24.5人,处于整个明代不同朝代平均每科录取人数的第三位,仅次于鼎盛时期的隆庆、万历时期,可见在此阶段虽有所衰落,但仍处在一个较高水平。

(二)不同时期河南进士的分布特点

明代河南进士的录取情况虽然前后变化较大,但是在整体上则呈波动式增长的模式。在萌发阶段,河南进士录取人数较少,但在平均每科录取人数上呈上升趋势,并在宣德时期达到此阶段平均每科录取人数的最大值和整个明代河南进士录取率的巅峰。在发展阶段,明代河南进士录取人数快速增长,特别是在平均每科录取人数上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升,除正统时期外,其余朝代录取人数均在15人以上。

在鼎盛阶段,河南进士呈现出大爆发的局面,自正德至万历时期四朝所录取的进士所占比例超过河南进士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虽有参加科举次数较多的原因,但此阶段不同朝代平均每科录取进士人数均在20人以上,录取率也多在平均录取率之上,足见其繁荣。

在衰落阶段,河南进士录取的情况虽不如鼎盛时期,但其平均每科录取人数仍在19人以上,高于萌发阶段,其录取率虽低于萌发阶段的宣德时期,但却高于洪武、永乐两朝,所以其虽有下降,但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

三、不同阶段河南进士的分布原因

(一)萌发阶段录取人数较少的原因

在萌发阶段,河南进士虽参加了19次殿试,但录取人数却较少,虽在平均每科录取人数上实现了两位数的突破,但也是四个阶段中最低的一个。而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由于元末明初的河南地区动荡不安,受战乱的影响较大,从而导致大量土地荒芜,经济凋敝,人口数量减少,从而导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较少。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明代初期河南省的自然灾害较多,水灾、饥荒等灾害频发,难以为科举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进一步阻碍了明代初期河南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而导致在萌发阶段的河南科举录取人数较少。

在元朝末期,各地烽烟四起,社会动荡不安,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白莲教的起义爆发后,刘福通首先攻破的便是河南的罗山、上蔡、真阳等县,随后聚集数十万人与元军对峙,而使“元兵不能御”。

随后,刘福通败北,河南又相继为元将阔脱帖木儿和阿鲁温所占领,并和农民起义军展开激战,最终在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因徐达常遇春在河南洛水大败元军,导致“梁王阿鲁温降,河南平”。在长期的战乱中,河南地区不但“耕桑之地变为草莽”,而且人口锐减,使得河南“多是无人之地”,直到洪武十五年(1382年)河南的许多地区仍是“久致荒芜”,残败不堪。

与大片荒芜土地相对应的则是人口的锐减。长期的战争在导致土地荒芜的同时,更使得河南地区损失了大量的人口,许多河南百姓因为战争而死亡,而即使幸存下来的人也纷纷逃亡,以至“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

在众多自然灾害中,河南境内因有黄河流经,且明代以来统治者为了抵御蒙古的入侵,便在边境地区大规模的屯田,从而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再加上当时极端的自然天气频发使得黄河经常泛滥成灾,所以水灾便成为河南地区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

(二)发展阶段录取人数快速增长的原因

在发展阶段,平均每科录取人数虽然在弘治时期出现了下降,但在整体上仍呈上升的状态,特别是在成化时期,更是出现了平均每科录取人数达23.13人的情况,是明代河南科举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综合来看,在发展阶段所呈现的录取人数快速增长,与此时期科举录取人数的增长、书院的恢复以及时人观念的转变息息相关。

明代的科举取士制度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确立后,又经过了二百余年的演变,与初期有许多的不同,尤其在录取名额上更是出现了巨大的飞跃。在洪武至宣德时期的平均每科录取人数多在100——150人之间,仅在永乐时期达到了约229人每科;而在正统至弘治时期,除在初始的正统时期较低为130人每科外,其余朝代的平均每科录取人数均在230人以上,与萌发阶段相比增加了约百人,甚至在成化时期的平均每科录取人数一度达到306人,开启了此后每科录取进士人数多在300人以上的时代。而随着平均每科录取人数的大幅增加的同时,河南进士的录取人数也出现较为明显的上升,逐渐稳定在每科15人以上。

在鼎盛阶段,河南进士的录取人数大幅增加,不论是在总录取人数、平均每科录取人数以及录取率上,均是整个明代最高的时期。而之所以出现此种局面,与此阶段内录取人数、人口总数的增加以及书院的繁荣发展密切相关。

在正德至万历时期,平均每科录取人数均在300人以上,甚至在隆庆时期达到了400人每科,远超前两个时期的每科录取人数,而录取人数的大幅度增长,自然会惠及河南的举人,带动河南的进士的录取总人数和平均每科录取人数的增长。与此同时,在此阶段内河南的人口也开始大幅度地上升。

结语:

书院教育衰落的另一原因就是明末中原战乱不断。明朝末期的中原地区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普通百姓尚难以生存,何况书院。明末河南地区的绝大多数书院不是毁于战乱,就是因战乱而日渐衰败,或沦为庙宇,或变成废墟,生徒四散,难以为继,书院教育也因之逐渐衰败,河南地区的进士人数也随之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此阶段的河南的科举事业虽有所衰落,但这只是相对于鼎盛时期得出的结论。河南省在明代两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经济、文化底蕴,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能通过诸如迁徙等方式来躲避各种天灾人祸,再加上崇祯皇帝曾一度整顿吏治,注重科举人才的选拔,开科次数较多,因此河南地区的进士人数虽有下降,但仍高于萌发阶段,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更多文章

  • 斥资18亿大桥1年坍塌,宋朝大桥至今仍使用,没对比就没伤害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代大桥现状,宋朝修建的大桥,耗资18亿大桥坍塌后怎么处理的

    前言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朱熹桥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建筑,桥的实用性也非常的高,在我们生活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桥,关于桥梁建设的记载有很多。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和发展,逐渐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桥文化。《洛桥》中写道:“金谷园中柳,春来似

  • 胆小懦弱的宋真宗,有一次大发雷霆,把11个人钉在木桩上示众3天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真宗一生最耻辱的事件,宋真宗最后怎么惩罚的,宋真宗被动挨打的祸根

    北宋几个皇帝中,除了宋太祖赵匡胤,就属宋太宗赵光义有胆量,好歹也敢拉开阵势出兵北伐,跟辽国大打出手。可惜他有心无力,志大才疏,最终大败而归。《默记》记述了他高粱河战败后的惨状,“太宗自燕京城下军溃,北虏追之,仅得脱。服御宝器,尽为所夺,从人宫嫔尽陷没。股上中两箭,岁岁必发。”堂堂大宋皇帝,不仅全军

  • 缅甸800战象4万士兵,挑战元朝700人,元朝死了1个兵缅甸全军崩溃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缅甸战争最惨烈的一次,元缅战争汉军,元朝缅甸战争纪实

    元朝使者奇得脱因,奉命出使大理之南的缅甸。缅甸国王那罗梯诃波帝,对新生的元朝满腹戒心,态度谨慎而冷淡,自己连出面都没有,只派出一个大臣接待了元朝使者。然后缅方试探性地派遣使者到大都回访,然而却既没有称臣也没有纳贡,双方关系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元世祖忽必烈大为不满。 至元十年,忽必烈耐不住性子,再

  • 朱元璋上位后屠戮功臣,却对他青眼相加,甚至还为他画穿龙袍画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标穿过朱元璋的龙袍吗,朱元璋穿龙袍胡军版,朱元璋看到儿子穿龙袍

    朱元璋起兵被逼无奈的朱元璋在最后只能加入起义军,因为起义军有饭可以吃,朱元璋很快就受到了起义军将领郭子兴的赏识,成为了他手下的小头目,后来一步步发展出了自己的势力,手下的名臣良将无数。发展壮大的朱元璋很快就不满足于现状,于是自立成了大哥并且收编了之前郭子兴的旧部,击败陈友谅的大军之后一举统一了南方,

  • 梦华录大结局:皇后掌权,大宋朝第三奸臣,打破宋朝流放记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刘亦菲梦华录片酬,梦华录1-40集免费观看,梦华录宋代背景

    火了一个月的梦华录,终于迎来了大结局,原来一切都尽在皇帝的掌握之中,最后还被皇帝和皇后撒了狗粮。皇帝对皇后是真爱,根本不在乎她所谓的婚前失贞的事情,不仅这个不在乎,连没有孩子也不在乎,这大概是一个男人最深情的表达了。这个梦华录的结局,很多人都说看得不爽,尤其是没有看到,赵盼儿和顾千帆的结婚典礼,实在

  • 坐拥数十万大军的李自成,席卷大半个明朝,为何不敌关外的多尔衮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李自成简介,多尔衮打败李自成进入皇宫,多尔衮大战李自成

    按照正常的历史剧本,李自成下一步应该是登基为帝、君临天下、安抚四海,揭开一个新王朝的序幕,从此名留青史!诡异的是,仅仅一个多月后,李自成就被迫离开北京,从此江湖日下,最后兵败身死。那么,李自成为何溃败地如何之快呢?这里面既有队伍结构的原因,也有方针大政的失策,更因为对手实在太强!李自成的队伍人才严重

  • 宋仁宗的一生:善良仁义,广纳谏言,却膝下无子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仁宗一生无子的下场,历史上宋仁宗的隐忍,宋仁宗无子的原因

    赵祯大概也没想到自己能当皇帝,他并不是最出色的,只是性情温和,喜怒不形于色,不知怎么就选了自己,他13岁就登上皇位,因年龄太小,由太后刘娥垂帘听政,直到太后逝世,他才开始自己执政。宋仁宗这皇帝一当就是41年,一不小心就成了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对大臣十分宽容,广纳谏言,所以那个时候

  • 朱元璋一句话,让中国茶文化倒退四百年,却被邻国奉为国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代茶文化,朱元璋与茶故事,茶文化博大精深下一句

    最近热播的梦华录,不仅让神仙姐姐,再度翻红,成为大家羡慕的神仙颜值,同时剧里精美的服化道,也让大家领略了宋朝的文化之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审美巅峰,在绘画,瓷器,衣服,建筑等各个方面,宋朝的审美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电视剧里,刘亦菲还展示了宋朝的点茶技术,堪称一绝,很多人看得都目瞪口呆,如此高超的

  • 抢了吴三桂爱妾陈圆圆的刘宗敏,最后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宗敏和陈圆圆吻戏,明末风云陈圆圆刘宗敏,吴三桂与刘宗敏谁厉害

    刘宗敏他其实是当时义军非常有名的一个人物,由于很受李自成的重用,所以在军队之中大家都非常的崇敬他,并且害怕他。他当时在军队之中,其实是有着比较高的威严的,在他协助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时候,就帮助李自成逼迫崇祯皇帝自杀,最终辅佐李自成上位。刘宗敏在辅佐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后,就私自霸占了北京城之中的府邸,而且

  • 黑龙江发现和珅后人,虽为农民但是一习俗从未丢掉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在1912年,统治了中原大地的满清王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宣布了退位,这也意味着统治了268年的大清灭亡了!所以当大清灭亡后,曾经那些所谓的皇亲贵族们都纷纷离开了皇宫中,其大部分都会选择回到了自己的东北老家,而今天小编就和你说说这些逃回“故里”的满清名人之后,其中还包括了和珅的后人。在哈尔滨市往南6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