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出现过三个高峰期。第一个是汉朝时期,以汉朝、罗马帝国为两端的海上与陆地丝绸之路的形成和繁荣,使得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第二个是唐、宋、元时期,发源于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一批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走向的科技成果,从中国迅速扩展到全球范围。
第三个时期则是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比之前有个显著差异,之前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履行人和载体,以商人为主。明清之际,扮演沟通中外文化使者角色的,则是以西方传教士为主。随着西方神学宗教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大批传教士奔赴世界各地,为教会充当扩大势力范围的马前卒。
明朝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了古老神秘的东方古国中国。从此拉开了明清之际的“传教士外交”的大幕。然而,满怀热望的传教士们,刚刚踏上中国土地之时的欣喜,很快就消散一空。因为他们发现,在这个历史悠久、文化昌明的国度,以儒家思想为主、佛教道教为辅的思想体系,已经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对于传教士们喋喋不休陈说的“上帝”“圣母”,他们有的半信半疑,有的干脆表示不感兴趣。
为了打开缺口,传教士们费尽心机。他们意识到,从掌握统治大权的皇帝入手,或许是打破僵局的最有效手段。于是,明清之际的传教士们,几乎都采用了高度一致的模式,千方百计与皇帝接近,取得皇帝的信任,然后借助皇帝的力量推广传播教义。
当然,想要成功控制皇帝们的思想也诚非易事,首先必须想办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传教士们纷纷把西方先进的天文学、数学、自然科学的相关器械和知识,作为礼物敬献给皇帝,这些做工精致、构思奇巧的机械制品,果然让皇帝们大开眼界。清初的著名传教士南怀仁对此颇有心得,他说过:“欧洲天文学给康熙皇帝留下深刻印象,以及西洋机械给他带来的娱乐,一定会使他把目光转向科学背后的信仰”。
众所周知,南怀仁曾经帮助清朝设计铸造火炮、编订天文历法,但少有人知的是,他还差点让清朝变成世界上第一个汽车工业强国,只是由于康熙的迟钝麻木,使得清朝痛失良机。康熙二十年,南怀仁看到街上到处跑的马车,突发奇想,想要制造一辆不用人力也不用畜力的车。他借鉴了借助风力行驶的帆船的原理。
经过一番周折,南怀仁终于如愿以偿造出了他心目中的能自动行驶的车辆模型,这辆车仅仅只有两尺多长,有四个轮子,主体用木料制成。车辆中央安装着一个微型锅炉,锅炉喷嘴不停喷出的蒸汽气流,吹动一个涡轮的叶片不停转动,涡轮又通过一个精密的联动装置,带动车辆的四个车轮转动,是一辆名副其实的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车”。
南怀仁的这个发明,首次利用蒸汽作为驱动汽车的动力来源,比发明蒸汽机的瓦特早了90多年,比法国人尼古拉茨的第一辆蒸汽汽车早了一百多年。南怀仁满怀欣喜地把这个“概念车”模型献给康熙,康熙却却只是把它当成又一个“洋玩意儿”,并未当回事儿。南怀仁失落之余,把这辆车的原理和制造经过写了一篇名为《自动机器》的论文,投递给德国的《欧洲天文学》杂志发表。也幸亏这次投稿,使得这篇文章得以保存下来被后人所知。
南怀仁制造的虽然仅仅是一个蒸汽动力汽车模型,在此后数百年的汽车发展之路上,蒸汽动力汽车却是内燃机动力汽车出现之前一个必不可少的过渡品。因此可以说,他意外地掌握了开启汽车时代的金钥匙,并把它献给了康熙。遗憾的是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丝毫没有表现出一点远见与前瞻力,而是迟钝麻木地把它当成个玩具。如果康熙此时能够意识到南怀仁这项发明的价值,并予以鼓励和投入,清朝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汽车工业强国的机会触手可得。
参考资料:《南怀仁蒸汽车》《汽车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