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说秦代青铜剑:
剑,最早出现在青铜器冶炼十分发达的商周时代,初期的长度仅仅相当于一支匕首的长度,大约在10余厘米到20余厘米,初期只是用于防身。直到以战车为主的春秋战国时代,北方战场使用最多的都是带有长柄的戈、矛、钺、铍等长度较长的武器。的确,仅仅是用杆长3米的铍在战场纵横,也强于匕首般的青铜剑。
[var1]
渐渐地,战车的劣势越加明显,快捷灵便的骑兵战兴起。同时,步兵的比例亦显著增加。于是,仅仅有匕首长度的青铜剑已经不能跟随时代脚步。遂即,在河网纵横,历来不是战车用武之地的吴越地带,青铜长剑首先应运而生。由于青铜质地脆,增加剑长在工艺上十分困难。首先他们要解决一个很大的技术难题就是如何搭配青铜剑的铜锡比例,使之在增加长度的情况下兼得柔韧性与杀伤性。(锡多,剑锋利,但易折断;锡少,柔韧性增加,攻击性降低)
[var1]
[var1]
在以欧冶子、干将、莫邪为首的工匠钻研下,青铜剑的巅峰作品,复合剑应运而生。
复合剑:为了确保韧性,会使青铜剑的中脊锡含量降低;为了确保杀伤力,会使剑的刃部和锋尖锡的含量升高。一般青铜剑的铸造工艺步骤最少是两个:先浇注剑体,在再剑体基础上铸接剑格、剑柄和剑首。
[var1]
而复合剑需要的步骤最少要三到四次:铸造剑身之时中部需要留有凹槽单独浇注,然后和其他部位进行镶嵌融合。
[var1]
战国晚期,诸侯国的战士们所使用的青铜剑大多长度在50、70厘米。唯有秦国一家独特,在吴越青铜剑铸造技术上加以改良,使之长度超过八十厘米,兵马俑出土的最长记录者竟然长达95厘米。
[var1]
秦国的青铜剑相对中原地带最大的区别在于,剑身加长且变窄。增加了30厘米的秦剑,无疑需要双手紧握才能发挥其最大力度,刺杀劈砍也会率先击中对手。
如此长度的秦剑,即使秦始皇臂展1.8米也很难在仓促之间拔出。
(二)秦剑佩戴方式
东周末年,虽然当时处于礼崩乐坏的时代,但是上层社会的达官贵族以及有身份的士人,他们的佩剑方式都会遵循《周礼》的相关规定,这种情况即使延续到了两汉时代也未有改变!
他们的配剑方式都是腰缠专门佩挂宝剑的腰带,贯穿附着在剑鞘上面呈方孔状的剑璏。
[var1]
[var1]
[var1]
此种方法可以使剑鞘左右滑动(就是因为左右没有固定,秦王才能免死),同时避免了剑鞘的上下位移。
[var1]
所以秦王嬴政危急时刻采用的“王负剑”方法,是战国时代已有的配剑拔剑方式。只不过因为秦剑太长,秦王被荆轲追赶的急,没有时间拔剑而已!
当那位神补刀的太医夏无且用药囊三分投篮命中荆轲,秦王趁机拔剑出鞘,“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
[var1]
秦王拔剑顺序,先将剑从左腰侧面顺腰带向后滑动,推至足够距离。然后,左手握剑鞘,右手握剑柄,向上向下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