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墓志铭中不乏对逝者溢美之辞,但对死者生平大事和重要之事的描述,还是比较准确的。很多墓志铭中,都会记载一些史书中未曾出现的细节或轶事,对于历史资料有着很好的补充与完善作用,有时甚至可以作为澄清历史迷案的重要线索或证据。唐朝武将常何的墓志铭,就曾对玄武门之变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做出揭示。
常何,是唐朝开国时期的武将。他早年投身于瓦岗起义军,曾与秦叔宝、单雄信、程知节、徐世勣等名将是战友。不过他资质平庸,功劳乏善可陈,知名度远不及瓦岗军中的众多璀璨将星,长期一直处于随波逐流、默默无闻的状态。瓦岗军覆灭后,他随众人投降王世充,最后投奔唐朝。
归唐之后,他的履历依旧不温不火,波澜不惊,属于那种混年限熬资历的中庸之才,一生最露脸的时刻,是在唐朝征伐高句丽时,出任平壤道行军副总管。可以说,在唐初名将如云的风云时代,他属于最不起眼的一批武将之一。若非他卷入了玄武门之变,后人几乎不会对他留下任何印象。
众所周知,玄武门之变的背景,是李世民与兄长李建成的夺权之争。玄武门事件的爆发,是二人冲突白热化的表现。长期以来,史书记载留给人们一种印象:玄武门之变,纯属李建成咎由自取,李世民是被逼上梁山,不得已而为之。按照史料记载,事变之前,太子建成决心彻底铲除李世民,频出重拳剪除李世民羽翼和势力,准备痛下杀手。
比如李建成借出击北疆颉利可汗为名,强制抽调走秦王府的骁将尉迟恭、程知节等,强迫李世民的心腹谋臣房玄龄、杜如晦到外地任职,非奉诏令不得入京。《资治通鉴》就记载,太子建成还计划在举行出兵践行宴会时,埋伏刀斧手,当场刺杀李世民。虽然史料言之凿凿,但众所周知,史书记载都是在李世民登基之后完成的,不能排除他为了美化抬高自己,有意识抹黑对手的嫌疑。
而武将常何的墓志铭中,记载了2件事,对玄武门之变的前因后果做出了另一种解读。墓志记载,武德七年,也就是玄武门之变前两年,常何收到李世民调令,把他调入京城,担任皇宫玄武门的守将,主管皇家禁军,宿卫皇宫。李世民还亲自接见他,赏给他金刀子一枚,黄金三十锭。另外给他一部分黄金,让他留心物色一批骁勇之士。
第二件事,是常何担任玄武门守将之后,“趋奉藩朝,参闻霸略”,经常出入秦王府,参与机密商谈。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李世民直接命令他,全权掌握玄武门的守备防务。此后的事情众所周知,在李世民的安排下,玄武门的禁军在事变中,毫不犹豫倒向李世民一方,与太子建成的亲兵卫队展开激烈厮杀,把建成的救兵成功阻挡在宫门之外,保证了李世民成功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
常何墓志铭中两件事,足以颠覆史书中玄武门之变留给人们的印象。原来,早在事变前两年,李世民就已经处心积虑预谋此事,并且做出相应的人事调整,在关键岗位培养安插心腹。而当时的太子建成,与李世民虽然不和,但还远远未到刀兵相见的地步,根本没有除去李世民的任何迹象或行动,而李世民一方已经磨刀霍霍,煞费苦心谋篇布局。
由此可见,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蓄谋已久,精心筹划长达数年,根本不是什么被逼上梁山的自卫之举。为了争夺皇位而兄弟相残的悲剧,始作俑者正是李世民自己。虽然他日后成为一代明君,但若李建成来当这个皇帝,未必不如他。李世民人称英明一世,为了帝位却不择手段,事后还要委过于人。功是功过是过,他的辉煌功业无人可以否认,但他为了皇位编织阴谋弑兄杀弟,也足以让人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