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时候,甚至需要书商亲自出马对小说进行改编。比如部分书籍的内容实在枯燥乏味,有些书商就用白话文写了一遍,尽管看起来有些滑稽,但在当时深受欢迎,销量极高。
通俗小说深受欢迎,但是明朝完善了科举制度,采用八股取士,每年有不少人备考,这也让许多书商看到了商机。
最后,就是在书名中添加引起人们好奇心的词汇,增加销量。那么明朝时期盛行刊印之风,背后又有哪些原因呢?
一、刊印之风盛行
1、受儒家思想影响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都是可以认识几个字的,但是传播受到限制,因为古代印刷术并不发达,所以印刷书籍的成本极高,就连普通图书都是寻常人家消费不起的。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从那时开始才兴起了刊印之风,为后来图书行业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首先,朱元璋建立明朝支之初,先是将入主中原的蒙古族赶回北方草原,然后下令将宋朝以来的书籍全部刊印一番,送到学校中供学生学习。
同时,朱元璋也制定了不少政策扶持书商出版书籍,民间也受到了重文轻武的影响,开始以读书为第一要务。
此时南京地区,连带着周边部分地区,也随着刊印业的发达逐渐奠定了技术基础。到了嘉靖年间,海外来往贸易频繁,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使得明朝的百姓有了更多的物质基础。
然而古人曾经提出“温饱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仪”,人们不必再为生计发愁,自然就可以安心读书了。
2、刊印书籍无需缴税
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每一位想要建功立业的学子都必须走八股取士的道路,想要改变生活状态的人不在少数,也需要很多的八股文范本对其进行指导。
所以商机便随之出现了。明朝每年有数十万人要准备科举考试,换算下来便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对明朝的刊印行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次,朱元璋规定不去征收刊印书籍的税务,这使得全国范围内都兴起了印书的潮流,尤其是南方地区,仅仅南京和苏州两个地区刊印的书籍数量,就占据了全国的70%,当地的繁华程度可想而知。
二、书坊的经营秘诀
1、偷天换日
书坊之所以能经营有序,除了前文提到过的诸多原因之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当时就有不少书商利用这些不太光彩的手段挣到了大钱。
首先,书商会将原先畅销的书籍改头换面重新上市,改掉原来书籍的名字,其余内容不变,继续推向市场。还有些书商发表原先的著作时市场对其进行改动,以吸引大众的目光。
2、发布盗版
书商最管用的伎俩就是盗窃别人的书籍,无论是名家作品还是同行的作品都不会被放过。因为当时交通不是很发达,即使名家发现自己的著作被盗用了,但碍于长途奔波劳累,成本过高,总是不了了之。
不过也有个别坚决维权的作家,比如明朝的李渔,他在发现苏州有人盗窃自己的作品之后,立刻写信给当地官员。
官员也对此进行了一番核查,确认有书商盗窃李渔的书籍,进行了严厉的惩处。不过这种情况是极少的,盗印名家著作的风气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明朝时期,由于开国皇帝朱元璋自幼生活困苦,所以对国民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视,他便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人们多读书,多思考,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