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曹丕和曹植父子三人,在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丕登基成为魏国帝王,两人在政治方面大有建树,而政治地位最低的曹植,反而是三人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他写下的《洛神赋》、《登台赋》,至今让人们津津乐道。
只不过这样的天才,总是容易遭人“嫉恨”的,他的哥哥曹丕就整天担心曹植会随时取代他,总是想方设法地要害曹植,那首流芳百世的《七步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俗话说得好,感动得了一时,感动不了一世,《七步诗》之后,曹丕仍然没有打消对曹植的怀疑,甚至更加变本加厉地为难他。
有一次,曹丕见两头牛打架,就让曹植作诗,但诗中却不能出现“牛”字,那聪明如曹植,他又是如何化解这场危机的呢?
曹丕曹植之争
曹植是曹操与正配卞夫人所生的第三个儿子,他的上面还有曹丕、曹彰两个哥哥。
按照封建王朝的规矩来讲,曹丕作为嫡长子,理应更受曹操的重视,但是曹操觉得曹丕心胸过于狭隘。
反而是小儿子曹植,不仅生性良善,文采还十分出众,堪称当世天才。两相对比之下,曹操心里就渐渐产生了立贤不立长的心思。
当时,曹魏的朝堂之上形成了两股夺嫡的势力,一方是以司马懿为首的曹丕阵营,一方则是以杨修为首的曹植阵营。
结合很多史料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在立嗣之争的前期,曹植是占据了很大优势的。
曹操十分欣赏有才气的人,无论是为曹植出谋划策的杨修,还是曹植本人,都非常受曹操看重。
曹操南征北战时,总会将曹植带在身边,亲自教导他为君之道,在攻打孙权的时候,曹操甚至还让曹植留守邺城,并派遣了许多有能力的大臣来协助曹植,杨修和丁仪就在其中。
曹操此举,无疑是在考验曹植,若是曹植能安分守己,恪尽职守,那么等曹操一回来,世子之位就是他的囊中之物了。
相比于此时已经急成热锅蚂蚁的曹丕,曹植的心态却十分放松,他不仅没意识到这是父亲对他的考验,还在留守邺城的期间肆意妄为,没事的时候就舞文弄墨,饮酒作乐。甚至在一次醉酒之后,还驾车闯进了皇帝才能走的司马门。
曹植此番的表现,无疑让曹操大为失望,可面对这个惊艳才绝的儿子,他却下不了狠手,只是砍了守门人的脑袋,但从这件事之后,曹植就失去了夺位的机会。
但是反观曹丕,在司马懿一行人的帮助下,一直谨言慎行,唯命是从,最终成功登上了世子之位。
指牛作诗
曹操去世之后,曹丕野心毕现,他直接逼迫汉献帝让位,自己登基为帝,史称魏文帝。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曹操在世时,曹丕没办法对曹植下手,现在曹丕成为了皇帝,这口恶气终于可以狠狠地出了。
有一次,曹植被迫与曹丕同行,途中曹丕看到了两头牛正在打架,于是计上心来,当即要求曹植根据此情此景,赋诗一首,诗中还不能出现一个“牛”字。
曹植知道曹丕这是故意在给他挖坑,若他答不上来,可能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皇帝都已经发话了,他为人臣弟,又怎敢不从。
随行的大臣们见曹植良久不说话,心里都道曹植这次死定了,却不料曹植思索了一会,开口诵道: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熬骨。相遇块山下,歘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此诗一出,众人哗然,全诗的确没有一个牛字,却将两牛相争的场景,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仅是在写牛,也是在隐喻自己和曹丕之争,向曹丕示弱。
曹丕见曹植又一次完美地化解了刁难,只能放他一马,而这首诗是在马匹奔跑百步之内作出的,实乃奇迹。
因此,这首诗被命名为《百步诗》,又名《死牛诗》,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