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汤“网开一面”:关于品德、智慧和历史记忆传承

商汤“网开一面”:关于品德、智慧和历史记忆传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769 更新时间:2024/2/7 10:16:27

以上就是我对商汤所有的学习记忆了,可能大家很多人都是这样。

这里再给大家增加一个关于商汤的故事,并通过这个故事讨论一些相关的历史规律性和逻辑性的内容。

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

大意为:一天成汤外出打猎,看见郊野四面张着罗网,张网的人祝祷说:“愿从天上来的,从地下来的,从四方来的,都进入我们的罗网。”成汤听了说:“唉,这样就把禽兽全部打光了。”于是把罗网撤去三面,让张网的人祝祷说:“想往左边走的就往左边走,想右边逃的就向右边逃。不听从命令的,就进我的罗网吧。”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网开一面”(或者“网开三面”)。

根据故事大意以及相关内容,这个故事主要表现了商汤的仁德,打猎时对动物也非常仁慈、不忍全部猎尽,使得其他诸侯非常信服商汤的仁德,纷纷归顺。

从这个故事出发,下面引申出三个问题的讨论。

第一,品德。

商汤可能确实有如此品德,这个故事有可能确实是真人真事。

但是,并不是因为这种仁慈的品德本身是好的,所以后世才会故意拿出来或者“附加”在商汤身上;而是只有具备如此品德的部族领袖,才能维系、团结、治理好自己部族内部的大众,并收服其他部族的信任和跟随,最终推翻夏朝、建立商朝。

品德本身就可以理解为一种能力。

第二,智慧。

网开一面,或者说网开三面,表现出的不仅是仁慈的好生之德,而且还有做事留有地、不搞赶尽杀绝的意思。

在占尽优势的时候不赶尽杀绝,其实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优势一方可以节省力气,因为一开始就明确不留活口的话,很容易引起对方全力反击,“困兽犹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且,风水轮流转,他日对方起势,也好有个商量“之前我对你怎么怎么……”。

同时劣势一方知道自己尚有活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投降,不管是出于保存实力的目的、还是出于保存性命的目的,确实可以活命。

不过呢,在军事上还有一个意思相近的策略,“围三缺一”,也就是攻城或者包围敌人的时候,只攻击三面,留下一面给敌人逃跑。

其实这个策略到这里还没结束。

当敌人在留下的一面逃跑的时候,就在前面布好伏击圈打埋伏、或者从后面追击。因为逃跑出来的敌人已经丧失了战斗的勇气,所以伏击或者追击很容易大获全胜。

好吧,不管是“网开一面”还是“围三缺一”,都是智慧策略。

鼓励自己拼尽全力、争取胜利,鼓励对手保存实力、放弃战斗。

第三,历史记忆的传承。

关于商汤,之前只记得“商汤打败夏、建立周朝”,加上这里“网开一面”这个大仁大智的事迹,其实也不过两件事而已。

如果不去详细研读相关史书,我们很多人对商汤的记忆可能也就止步于此了。

简化至此。

而简化,正是历史记忆和传承的法则。

泱泱华夏史,上下五千年,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千千万如过江之鲫,二十四史不可能全部详细完全记录;即使能有二百四十史,或者两千四百史,真的全部记录的,我们,每一个人,也不可能全部去学、去看、去记忆。

事实反而是,我们绝大部分人,连二十四史都没去看。确实也不需要去看。

所以,不管是历史的记忆,还是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都是简化、概括、再简化、再概括的结果。

最后只会留下一两件、或者至多三四件,比较重大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还活在记忆里。

(其实更多的普通人,像我,最后连一件事的记忆都不会留下,默默消逝在历史烟云中。)

简化,是人类传递信息、保存记忆、传承明最有效的方式。

这就是基本法则。

即使我们最后能记得的只是冰山一角、九牛一、沧海一粟,只是孤立的、片面的、甚至错误的信息,但起码也算记得了,也就有了价值。

虽然不知道是因为记得才有价值,还是因为有价值才被记得。

更多文章

  • 强盛的孔雀帝国,在奴隶制社会上有什么特点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孔雀帝国政治制度,孔雀帝国,孔雀帝国对印度的影响

    是古代印度版图最大的奴隶制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统一帝国。它的社会形态表现了古代印度奴隶制的许多特点。这些特点使孔雀王朝的社会形态成为“古代亚细亚生产方式”类型的奴隶制社会。本文仅就其奴隶制的特点及其与土地关系的联系略论其表现形式。公元前四世纪初,印度在月护王统治下,结束了十六国列国时代的分裂局面,建立

  • 从各个古籍中分析,商朝的起源究竟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商朝的起源和由来,商朝女人长相复原图,商朝的历史信息

    编辑 |老涵商朝的起源有一种观点通过断言商朝起源于西方,振兴了一种古老的理论,其中一种说法甚至声称,汤的最后一个史前都城是最近发现的山西永安古堡。虽然有趣,但这一理论有两个明显的缺陷:放射性碳年代与可能的征服时期不一致,而且在袭击夏城之前被系统征服的几个小国必须在夏城周围从西向南的弧形地带迁移。然而

  • 九鼎成商,从诞生走向灭亡,商朝浮沉路!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改朝换代并不是一件易事,成汤需要得力的助手,伊尹和重悔成为了他的左膀右臂。跟随镜头,我们来到伊尹的故乡河南空桑村。相传伊尹出生于奴隶家庭,从小经历了底层生活的他立志要推翻夏桀的暴政。伊尹仕途的第一站是有申国。在这里,擅长厨艺的意尹谋求到了一个膳食管理头目的职位。以此为跳板,伊尹趁着有申国与商汤

  • 商朝之盘庚迁殷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商朝盘庚迁殷是中国古代商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发生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朝经历了数十年的战争和动乱,经济和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商朝的一些高级官员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组成了一个阴谋集团,计划推翻商朝的统治者盘庚。公元前1300年,这个阴谋集团成功地推翻了盘庚,并将其杀害。随后,他们安排了殷

  • 西周鲁国挑战宗法制:连续五代国君“兄终弟及”,是周王室默许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整个西周王朝期间,分封在山东曲阜的鲁国,第一代鲁公伯禽去世后,往后的五代十位鲁国国君,走的却都是“兄终弟及”的继位方式。这一继承现象完全违背了西周核心制度中“父死子继”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而且这一制度还是由鲁国国君的先祖周公旦亲自主持修定的。鲁国这一有悖法理的现象,到底是怎么被允许存在的?这是一个严

  • 西周的文王与武王,他们分别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 |老涵夏王桀在讨论天命理论时,周朝领导人不仅强调了天命理论适用于他们自己从商代手中接管政权,还将其追溯到商代国家的建立。他们说,商朝的创始人汤接替了夏朝,因为他继承了夏朝的统治。在描述商朝建立的过程中,周朝可能发明了一个完全神秘的夏王桀,其存在根本没有具体证据。如果他不存在,他就必须被发明,因

  • 名人传-周厉王 周宣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周厉王,姬姓,名胡,周王朝的第十位君主。周厉王执政前,由于戎狄交侵,战乱不息,周王朝国势衰落,社会矛盾已很尖锐。周厉王当政后,任用“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等人实施专利政策,即霸古山林川泽,垄断一切收益。这种做法,不仅引起国人(由奴隶主贵族疏远亲族转化而戍的平民)的公愤,连大臣如芮良夫等

  • “三晋”之一的韩国为什么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诸侯?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战国七雄的韩国相当于现在哪里,七雄争霸的韩国是现在的哪里,战国三晋

    [var1]首先,阅读春秋时期的晋国历史会发现两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第一,韩家宗主出任晋国执政正卿的时期往往都是晋国国君强势的时期,比如晋悼公时期的韩献子;第二,韩家只有两个人出任过晋国的执政正卿,出任晋国执政正卿的总人数甚至比存在感相当低的范家还要少。[var1]从以上两个现象可以发现,韩家是晋国卿

  • 秦始皇给吕不韦写了一封30字的书信,吕不韦看完后马上自尽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功臣就是成语“奇货可居”的主角之一的吕不韦!下面我们先来简略看看“奇货可居”这个历史故事,就会明白为什么吕不韦是嬴政当上秦王的最大功臣![var1][var1]话说,秦昭襄王是位长寿、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高达56年,最后竟然把太子给熬死了,于是立次子安国君立太子。可惜,安国君最宠爱的妃子华阳夫

  • 齐国公主先后嫁给父子三人,生了三个诸侯两个诸侯夫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齐国公主一览表,齐国灭亡后皇室的下场,齐国君

    说起这宣姜,我们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她有个同胞姐妹,被称为文姜的,我们在前面说过。文姜是鲁桓公的夫人,和自己的哥哥齐襄王不清不楚的。宣姜和文姜都是齐僖公的闺女,一家的闺女脾气秉性可能有所差异,但大体的文化背景和修养却差不多。这宣姜也是那个年代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奔放的女人。[var1][var1]宣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