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一个江湖小混混的神奇骗局改变了东亚战局

明朝一个江湖小混混的神奇骗局改变了东亚战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813 更新时间:2024/3/10 11:58:19

00

万历二十年(1592年)朝鲜战争正式爆发,日本太阁丰臣秀吉派兵入侵朝鲜,总兵力约十五万人,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要试探明朝的底线。

大明为此的对策是,力争以外交手段平息此事,同时为集结兵力争取足够的时间。

最后派往朝鲜的是一个叫沈惟敬的特殊人物。

这个人的特殊,还不止他不是大明官员。

01

一鸣惊人

朝鲜国昖此时已经焦头烂额,若明朝再不救援,真就要亡国了。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大明的使者。

经过一番交谈之后,朝鲜大臣柳成龙觉得这位沈大人不仅长得不太俊俏,更主要的是一副夸夸其他的市井风范,很不靠谱。

朝鲜国王李昖也不是昏君,见过这位大明使臣后,觉得自己距离被灭国已经不远了。

可是,后面发生的事情,不仅让这些朝鲜人,就连日本人,甚至中国人全都大感意料之外。

万历二十年(1592年)八月,沈惟敬只带了三、四名随从来到平壤城外,要求同日军第一军团长小西行长进行谈判,明晃晃的战刀,密麻麻的火枪,这是要给大明使臣一个下马威,但是小西行长想错了。

沈惟敬毫无惧色,从容进账,一去就谈了很久。

直到日暮十分,朝鲜人终于远远的看到了沈惟敬毫发无伤的返回。更让人惊奇的是,杀人如麻的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等人,竟恭恭敬敬的将沈惟敬送出大营。

刚刚发生了什么?

原来,小西行长也是个谈判高手,命令麾下士兵列阵,旌旗浩荡,盔明甲亮,要给明朝来使一个下马威。

但沈惟敬根本不怕这架势,淡然一笑,质问道:

”天朝以百万众,来压境上,尔等命在朝夕!”

接下来,他又转过头去训斥小西行长身边的日本和尚:

“上天好生,尔既剃发为僧,来从逆夷虔刘我属国耶!”

小西行长居然被镇住了…

最后,双方约定停战五十日,日军不准踏入以平壤城为中心的十里范围外。

朝鲜人彻底服了,能在绝对劣势下,谈到这样的成果,天朝派来的人真不同凡响。

其实,沈惟敬很清楚自己的底牌,那就是日军对于大明军队的忌惮之心。

万历二十年(1592)十一月,沈惟敬再次来见“老朋友” 小西行长,日军表示可以和谈,条件是平壤可以归还朝鲜,大同江以东要划归日本。

但是此时的明军已经集结完毕,大明军方不想谈了。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明军日军发动进攻,取得了平壤大捷。

但翌月,明军在碧蹄馆之战中受到重创,双方再次回到了谈判桌上,故事开始逐步变得戏剧化。

“沈惟敬至朝鲜…以圣旨责问朝鲜有何亏负于日本,日本如何擅兴师旅…倭军甚多,剑戟如雪。惟敬下马入倭阵中,群倭四面围绕…日暮,惟敬还,倭众送之甚恭。行长遣书致问,且曰‘大人在白刃中颜色不变,虽日本无以加也。’惟敬答之曰‘尔不闻唐朝有郭令公者乎单骑入回纥万军中,曾不畏慑吾何畏尔也’…以五十日为期,倭众毋得出平壤西北十里外抢掠,朝鲜人毋得入十里内与倭斗。”

02

大忽悠上线

万历二十一年(1593)五月,小西行长邀请明朝代表赴日本协商和谈事宜,沈惟敬也自然在受邀之列。

小西行长的心腹小西飞,被派来同“日本人民的好朋友” 沈惟敬接洽。

于是,大忽悠沈惟敬遇上了大骗子小西飞,闹剧开始了。

丰臣秀吉非重视此次“和谈”,他将各地诸侯权贵全部请来,并且亲自参加,陪同的还有他后来的杀星,德川家康。

明朝使团的负责人是谢用梓和一贯两位武将出身的人物,跟日本人无法沟通,一切都是会日语的沈惟敬从中周旋。

最后,丰臣秀吉忍不住先摊了牌:“明朝将公主嫁为日本后妃。明朝和日本进行贸易,自由通商。明朝和日本交换誓词,永远通好。割让朝鲜四道给日本。朝鲜派出王子大臣各一人,作为人质由日方管理。返还朝鲜被俘的两位王子。朝鲜宣誓永不背叛日本。”

这不是清末,而是大明中期,绝不会接受这种条款。

但,没有经过任何人的同意,沈惟敬就答应了。

整个明朝使团没有一个人知道日本人究竟说了什么,只有这个沈惟敬明白。

翌年正月,为了将事情圆过去,日本大骗子小西飞与大忽悠沈惟敬两人还伪造了一封丰臣秀吉的《关白降表》,并带回了中国。

“明朝嫁公主于日本天皇为妃,恢复中日间的贡舶贸易,两国大臣为通好共立盟誓,在归还朝鲜北部四道的同时割让朝鲜京畿南半和全罗、忠清、庆尚等道给日本,朝鲜派王子以及一二大臣到日本为人质,朝鲜重臣向日本书写不违背和约的誓词等。”

回国后,兵部尚书石星问沈惟敬此行的成果时,他对日方提出条件只字不提,只说了自己搞定日本的丰功伟绩。

虽然当时明朝上下,几乎没人相信事情会这么简单。

但万历二十一年(1593)七月,日军开始撤出朝鲜。明军也打道回国了。

朝鲜人很惊讶,这场战争就这么结束了?

当然不是。

03

更大的闹剧

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二月,一个人的到来,让沈惟敬也嗅到了一丝苦涩的味道,这个人就是小西飞。

他干什么来了?

沈惟敬当然不会忘了答应了日本什么。

丰臣秀吉派小西飞来找明朝兑现他提出的“和平条约”,同时还想带回一位大明公主。

兵部尚书石星奉旨,与小西飞会谈。

提出了大明的条件:日本必须限期全部撤军回国、封丰臣秀吉为日本王,但不允许日本入贡、日本必须盟誓,永不侵犯朝鲜。

小西飞明白,如日中天的丰臣秀吉是绝不会答应的。

但是他答应了。

至此,上到明神宗、丰臣秀吉、李昖,下到高级官员,都被这两个神人搅成了一锅粥。

“诏小西飞入朝,集多官面议,要以三事:一,勒倭尽归巢;一,既封不与贡;一,誓无犯朝鲜。倭俱听从,以闻。”

04

退潮后才知道谁没穿裤衩

这个纸啊,它包不住火。

万历二十三年(1595)正月,明神宗根据日方代表答应的条约内容,正式对日本下发了谕旨,并命临淮侯李宗城为正使,都指挥方亨为副使.

大忽悠沈惟敬等随同,前往日本宣读旨意。

这事还有个插曲。

途径朝鲜的时候,正使李宗城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知道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吓的连夜逃走。

只能由杨方亨接替正使,沈惟敬为副使,糊里糊涂的再次踏上了行程。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八月,使团到达日本,沈惟敬此时也知道彻底忽悠不下去了。

事情也达到了高潮。

收到了明朝册封诰命、敕谕以及金印、冕服,丰臣秀吉太高兴了,在他看来,明朝政府终于对自己妥协了。

并安排次日设宴款待明朝使团,开始着手翻译明朝的诰命和谕书。

沈惟敬和小西飞是彻底傻眼。

据说日方的翻译是个和尚,小西飞等人还特意威胁了这位和尚,让他“准确”的翻译。

怎奈哪国的和尚也不打诳语。

当读到“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赐之诰命”时,丰臣秀吉勃然大怒,臭骂了相关人等。

有意思的是,中方代表中也只有沈惟敬能听得明白丰臣秀吉骂了他什么。

沈惟敬此时特别平静,一场由自己亲手忽悠起来的风波,现在终于释然了。

来吧,毁灭吧,赶紧的…

“九月,杨方亨,沈惟敬奉册如日本,平秀吉斋沐三日,郊迎册使”。

05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九月二十五日,沈惟敬被明神宗批准处斩,父母祖孙兄弟皆流二千里,妻子儿女没入功臣家为奴。

在忽悠和骗子的共同努力下,中日两国双双被激怒,同时出兵朝鲜,倒霉的朝鲜人还是没躲过这场战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将近七年之久,最终以中朝两国的胜利而结束。

三个国家皆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06

可能是口锅

开头说过,沈惟敬的特殊,不只不是大明官员。

《明史》对沈惟敬定性为“市井恶棍,潜通外国,倡倭奴乞封之说,巧计阻军,致撤边守,辱国损威。”

这么个混混,是怎么被选中的?

原来,当日军登陆朝鲜的消息传入后,万历朝廷大为震惊,急忙征调官员入朝进行外交斡旋。

《两朝平攘录》载,“中外汹汹,兵部题悬赏有能恢复朝鲜者,赏银万两,封伯爵世袭,无应募者”。

可重赏之下,也没有官员应募,愿意淌这场浑水。

这才有了沈惟敬自导自演的这场闹剧。

但不否认沈惟敬绝逼属于出色的谈判大师。

PS:

这可能是口锅。

证据:

1.《明史》说沈惟敬是“潜通外国,倡倭奴乞封之说,巧计阻军,致撤边守,辱国损威。”但《万历野获编》还是《平湖县志》都记载了沈惟敬好炼丹术,跟道士无赖混在一起,但都没有对沈惟敬的人品下过定论。

2.《平湖县志》里也记载了天年间,沈家父子兵杀倭的事迹。想来家风也差不了哪去。

3.沈惟敬赴朝谈判的时候已是70高龄。

所以锅的可能性是有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玄宗创造一职业,被明成祖发扬光大,顺治将其废黜,现在很热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后来到了唐玄宗时期,文艺青年李隆基,热爱音律舞蹈,为了更好的欣赏艺人们的表演,在大明宫内设置了宫廷乐舞机构内教坊和梨园。教坊和梨园的区别在于,教坊侧重培养“舞蹈演员、歌曲演员”,而梨园侧重“曲法的编排”即对固定格式的曲子的编排和表演设计,梨园的设立为也后世世宋词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初唐时期,教坊表演最

  • 被粗大明之说,误导的明代良工美玉!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明代玉器继承了宋代、元代的艺术和工艺特点,造型粗犷,多以日常生活为题材,胎体较厚,镂雕用法广泛,平面雕两层花,俗称“花上压花”。装饰线条刚劲利落,棱角分明,不拘小节。明 龙纹杯明代社会的特点是国家始终处在内乱频频,内忧外患之中。但是承袭两宋特别是南宋以来商业贸易的飞速发展,明代的商业非常发达,民间也

  • 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名将,唯独此人排名最蹊跷,勇猛无敌却排在末尾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首诗是唐朝时任李贺所著的《南园》。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凌烟阁”在当时就是一个传奇的存在,里面画像的每个人都立下了赫赫战功。贞观十七年二月,已经是不惑之年的唐太宗想到了当年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这些或高龄或去世。唐太宗命令阎立本

  • 元朝的“四等人制”是否存在,不同等级的人都过着怎么样的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对“四等人制”的说法各持己论,一方面认为,“四等人制”概念是由民国学家屠寄提出的,而元朝的历史文献并没有对这四个字的记载,后代学者在研究元朝法律的时候也发现,元朝法律中并没有对“四等人制”有过明确的明文记载和有关法律的实施,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后人对“四等人制”的提出是持反对意见的。但是另一部

  • 魏晋南北朝时期逃难的中原汉人在粤东闽南强势同化了俚僚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隋书是中国重要官方史书南蛮中蜓为疍家,儴俚僚伍则在由于中原移民入侵岭南后在不停地演变中消失了。这些民族部落是岭南土著文化的根,在这根上长出来现在不同的少数民族和所谓广府人。所谓广府人人实则是消失的俚僚人后代有历史考证和语言佐证的是有些俚人转变为黎族壮族傣族侗族以及广府,有些僚人转变为瑶族苗族畲族布依

  • 明代官窑青花使用国产青料之肇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由于国产青料氧化铁(Fe2O3)含量较低、氧化锰(MnO₂)含量较高,所以与使用进口青料的元青花、永乐青花相比,使用国产青料的宣德青花发色偏灰、铁锈斑没那么明显。 明宣德 青花缠枝花卉纹豆 首都博物馆藏 明宣德 青花海水白龙纹盘苏州博物馆藏宣德时期国产青料的开始使用或许和明王朝在宣德初年停止下西洋

  • 武则天做了三件事,一般人做不到,难怪李治不顾一切要娶她进门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小公主意外死亡,王皇后被废,还成为人彘。654年,武则天32岁,二度入宫,育有一双儿女。儿女双全,岁月静好,她心满意足。可是,王皇后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一场宫廷斗争剑拔弩张,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这天,王皇后突然带着一帮人冲进武则天的寝宫,说她的玉玺被盗,怀疑是武则天偷走的。武则天百般解释,叫

  • 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千字文》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千字文》局部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千字文》局部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千字文》局部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千字文》局部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千字文》局部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千字文》局部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千字文》局部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千字文》局部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千字文》局部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千字文》局部

  • 杨玉环有不孕症吗?为何唐玄宗独宠她11年,两人一个孩子都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年,寿王李瑁眼睁睁的看着曾经与自己恩爱了五年的妻子,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为了自己的母妃,可能人生最大的悲剧也莫过于此吧。从杨玉环正式被立为贵妃到她身死马嵬坡,期间与唐玄宗日夜厮磨,“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长达11年之久。但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杨贵妃没有生下过一儿半女呢?是唐玄宗宝刀已老?

  • “写尽繁华”的王世贞,台北特展再现明代史家之眼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澎湃新闻获悉,筹备已久的“写尽繁华——晚明文化人王世贞与他的志业”特展将于10月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北部院区对外展出,展览以133件(组)院藏珍品,透过展现王世贞精彩的一生与他的志业,一窥晚明的文化盛况,认识当时充满创意与多元竞争的文化生活。以及透过王世贞的史家之眼,透视繁华下的文化底蕴。 据悉,此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