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的“宰白鸭”到底有多残忍?父母亲自陷害,审案官于心不忍

清朝的“宰白鸭”到底有多残忍?父母亲自陷害,审案官于心不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591 更新时间:2024/3/7 10:47:10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曾写过一句诗: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作为地方父母官,时刻要把百姓冷暖记在心上,他们的每一件小事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郑板桥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源于清朝司法官场里出现的一种乱象:“宰白鸭”。

白刃如霜初出匣,市上争看宰白鸭。

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饱含了每一位父母对于孩子深沉的爱。但是在古代封建社会,就有人为了钱财,不顾血浓于水的亲情,将自己的亲生骨肉推死亡,真是人情薄凉。

“宰白鸭”是什么

“宰白鸭”,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替人顶罪。

根据《清实录》记载,“宰白鸭”最早出现在清朝乾隆年间,到了晚清更是层出不穷,因此丧命的无辜者不计其数。

本质上来说,宰白鸭现象,替死的是贫苦人家的子弟,被替的则是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富贵人家花钱买命,罔顾法令,穷人家拿命换钱,给自己或家人找一条生路。

“我为鱼肉,人为刀俎”,这些为图钱财被人宰割的人,便被比喻成砧板上的“白鸭”。

追根溯源,“宰白鸭”现象在东汉末年就有出现,只是当时还没有这样的叫法,但本质上来说,就是“替死”无疑。

汉末天下大乱,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很多人不得已揭竿而起,他们聚集起来四处烧杀抢掠。地方父母官脱离群众不说,甚至派兵镇压诛杀这些“刁民”。由于官兵纪律涣散,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官府无奈只能发布悬赏,若有人能诛杀贼匪提来首级,就可以获得赏钱。

悬赏一出,很多人开始铤而走险,他们不顾苍生性命,都争相残杀,直至将对方的首级砍下前去领赏,到最后,那些父兄妻女相互残杀的恐怖情景也就见怪不怪了。

这种现象在腐朽的封建朝很普遍,以晚清为盛。虽然统治者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奈何他们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形态,没有从黎民百姓的生活福祉去施策治国,导致这种现象在清朝屡禁不止。

光绪年间发生一桩凶杀案,庭审过程中,凶手在公堂之上已经签字画押,杀人偿命,他必须为此付出代价。这个凶手被押赴刑场,可是在侩子手动手的那一刻,他又刑前喊冤。按照清朝规定,像这样的情形必须停止行刑。

后经重审才知道,原来这是一桩“宰白鸭”案件。在查清事实真相后,慈禧下令对涉案官员都进行了处罚。

不过,并非每一桩“宰白鸭”案件都能“发还重审”,因为古代在证据搜集这一块存在很多弊端。所有,在清朝仍然有很多类似案件,而那些冤假错案也很难被厘清。

清朝“宰白鸭”案

打开清朝卷宗,不妨翻看一下比较典型的两起“宰白鸭”案件。

第一桩:乾隆年间郑板桥“宰白鸭”案。郑板桥的画作很出名,不过他也曾是就职一方的父母官。在任维县知县时,他曾奉命监斩一个强奸犯。

行刑前一天,郑板桥去死牢时,竟然发现这个被冠以强奸杀人罪名的“凶手”,竟是一个刚满10岁的孩童。明眼人都知道,这件案子不简单。

郑板桥随即跟这个孩子攀谈了起来,谈话中,郑板桥发现孩子对案子的发生过程支支吾吾,语言逻辑混乱,对案情细节几乎都不知晓。郑板桥循循善诱,让孩子放下芥蒂,最终孩子说出了真相。

原来,这个孩子是替地方权贵陈富顶了罪。父母因收了陈家五百两钱财,对他拳脚相向,强迫他背完供词并当堂认罪。

很显然,孩子成了待宰的“白鸭”。

为了救孩子于水火,郑板桥决定为孩子伸张正义。不过他和孩子的谈话也传到了陈家。陈家觉得郑板桥有意包庇,甚至构陷郑板桥徇私。好在郑板桥在朝廷中有一定的威望,最终这件案子惊动了刑部,陈富最后不得不认罪伏法。

孩子重获新生,郑板桥对小孩一家收钱顶罪的行为略作处罚。维城百姓为此拍手称快。

第二桩:嘉庆年间的陈鳌“宰白鸭”案。清朝作家陈其元在其《庸闲斋笔记》中记载一桩案件,而这起案件的主审官就是他的父亲陈鳌。

此案中,死者是一位身材魁梧的壮汉,而他死的时候身上有多处淤青。蹊跷的是,此案的凶手竟是一个16岁的羸弱少年。

更为蹊跷的是,陈鳌在公堂庭审时,少年的供词说得烂熟于心,没有丝毫的磕磕巴巴,更看不出要喊冤、要辩解的意思,说白了他是一心求死。陈鳌的第一感觉是,这就是一起“宰白鸭”案。

陈鳌夜探囚犯,在大牢昏暗的灯光下,少年伤痕累累,目光呆滞。陈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少年能说出实情。不过,孩子的机械陈述跟供词相差无几,陈鳌很难探得背后真相。

就在陈鳌准备起身离开时,少年顿时叫住了他,并声泪俱下向陈鳌说出了这件案子的背后隐情。

跟许多“宰白鸭”案件相似,少年的父母收了人家钱财,他们就以孝顺为由,逼迫自己来当这替死鬼。而那些县太爷沆瀣一气,最终将少年屈打成招,很明显,少年带有一丝不情愿。

听着少年的喊冤,陈鳌早已动了恻隐之心。第二天,他立即上书要求重新审理此案。可是到了提审的当天,陈鳌又碰到了难题。

少年在大堂上很平淡,仍然是认罪伏法的态度。陈鳌走到孩子跟前询问缘由,少年低声说,案件发回后,县官对自己严刑拷打,自己生不如死,而且父母也找到他,对他一顿劈头盖脸的说教,更为严重的是,父母早已花光了自己当替死鬼的钱。

少年眼含热泪,对陈鳌表示了感谢,随后便不再作声。

古代对于认罪伏法之人,有时候仅限于公堂陈述和当庭画押,一旦签了认罪书,几乎很难再翻案。陈鳌虽然有心相救,奈何少年决意赴死,真真是神仙难救。

“宰白鸭”的生存土壤

古代这种“宰白鸭”的行为,发生在父母对亲生子女身上,无异于“易子而食”,生而不养,用他们的幸福甚至是身家性命以求自保,实在残忍至极。为了一己之私,断送了孩子的一生,反而让有罪之人逍遥法外,不得不说,这些人确实愚昧。

再看那些官老爷,他们在收受了权贵人家的金银细软之后,罔顾人伦和法律,颠倒黑白,残害生灵,这种恶行让人唾弃。

不过,封建社会“宰白鸭”屡禁不止,主要是有其生存土壤。

首先:官场黑暗,官官相卫。晚清的根基早已腐朽不堪,官场乱象丛生,权贵与官场勾结,官场之间的黑暗更是盘根错节,他们为了钱、权和利,铤而走险,置法律于不顾。“宰白鸭”看上去是完美的案件始末,但如果细究,官场的丑恶就会暴露无遗。

在这种环境下,清官难以伸张正义,很多冤假错案层出不穷。

其次,不重视证据。《大清律》中,“众证明白,即同狱成”的办案理念比比皆是。也就是说,清代县官断案看重的是罪犯的供述,对于事实证据却并不重视。如果说在公堂之上,有签字画押者,就会当庭宣判,很难翻盘。

“宰白鸭”的出现,就是因为县衙对真凭实据的轻视,更不会去深挖事实真相。

第三,百姓疾苦,情非得已。不难看出,天子脚下的百姓,他们的幸福指数相对较高,而发生“宰白鸭”情况的多在当时监管难以覆盖的南方沿海地区。“天高皇帝远”使得很多朝廷法律到了那里,已经被打了折扣,再加上晚清内忧外患,老百姓生活艰难,这种情况下,一些灰色产业便悄悄兴起。

“养女必先教以歌曲,女往往有巨商物色,可立至万金”,这也是底层人民的无奈之举。换句话说,如果晚清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犹如盛唐那般万国来朝之气势,民间自然会清平和乐。

皮之不存将焉附?晚清的景象如巨象被侵蚀,百姓性命如鸿毛、似草芥,这是清朝的悲哀,也是整个封建社会“宰白鸭”这一怪相的根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宰白鸭”的现象早已消失不见,那些过往的阴霾,也被新时代的曙光驱散。我们在感叹封建社会百姓命运不济的同时,也非常庆幸如今法治社会的完备与和谐,也非常骄傲生活在可以自由呼吸的新环境。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

更多文章

  • 慈禧60大寿时的乱象,预示着晚清已经穷途末路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慈禧过60大寿发生的奇事,慈禧63岁大寿,慈禧六十大寿纪实

    文|四季文史慈禧,晚清实权的掌控者,她可以说是清朝的终结者。为何这么定性呢?总的来说,慈禧在清朝时期属于过大于功。不论从其骄奢淫逸、贪图享受,还是她不顾大清危亡,在西方列强侵略下,只选择奕留下来跟他们谈判,自己则选择携带光绪西逃,毫不理会大清的危亡。种种迹象可以看出,慈禧不是一个合格的掌权者,更不是

  • 清朝最短命的皇帝之一,6岁就登基,因妃子去世伤心过度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在大清朝,也有一位更爱美人的皇帝,甚至因为她的死想要出家做和尚。他是很痴情很痴情的少年天子,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帝。(一组董鄂妃影视剧剧照)顺治帝这皇帝啊,也算是捡来的便宜吧,想当年多尔衮和豪格两人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说:不要再打啦,打下去也没什么结果,你我都不要当皇帝,就找一个第三者来当吧。

  • 她是富察皇后独女,乾隆赐护身符5240件,晚年生活凄苦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乾隆最爱的女人富察氏,富察皇后死后乾隆最宠爱的女人,历史上乾隆富察氏皇后

    历史上的富察皇后的确生有两个儿子,永琏和永琮,先后被乾隆立为皇储。但皇子们都因病早夭,让乾隆爷心痛不已。但是另外,富察皇后还生下了三个女儿,其中前两个姐姐也是早夭,所以最小的女儿也就成了乾隆的嫡长女,她就是固伦和敬公主。固伦和敬公主出生于雍正九年,因为前几个孩子都接连早夭,所以乾隆对这个孩子很是上心

  • 民国奇女子:与戏子私奔,狠心送走5个儿女,创下了周氏家族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民国四大才女故事,民国周氏三姐妹结局,民国为父报仇的奇女子

    但是在民国时期,我们能够看到很多的女性逐渐崭露头角,无论是在文学层面还是在革命层面,总是有一些女性成为了时代的先驱者。母亲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一个家族可能因为母亲的一次决定而彻底改头换面。在民国时期有一奇女子,她曾经出身于豪门,但选择与戏子私奔,虽然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住上了小洋楼,但是她为了

  • 殿试出上联挖苦考生长得丑,男子淡定作出绝对,乾隆大喜赐官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乾隆下江南路遇一百姓办事出上联,乾隆殿试出题,乾隆殿试视频全集

    清朝的一位叫做刘凤诰的书生就是如此,虽然满腹才华,但是相貌平平,再加上他是独眼就更加难看了。不过刘凤诰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外在虽然不可以改变,但是内在却是可以改变的,只要自己有真正的才华,相信一样可以有一番作为。所以刘凤诰在家庭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专心读书,刘凤诰也的确是一个有天赋的人,不仅一手书法秀劲

  • 势如破竹的太平天国大军,为何没直攻京城?老农几句话毁了洪秀全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不得不承认洪秀全在最初是一个十分优秀的领导,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他很擅长洗脑。利用老百姓容易对美好事物产生盲目信仰的缺点,对大家描绘出了跟随他后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够拥有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于是大家都迷之相信他,坚决跟随并拥护他。洪秀全开始集结人马并且发展壮大,很快占领了武汉。这个时候,只要他再坚决一点,

  • 边境哨所赛图拉:死士建立的边防要塞,清朝灭亡17年清军还在镇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自古以来,我国国土便深入亚欧大陆,拥有着漫长的边疆线。为了守卫边疆,历朝历代在这漫长的边境线上设置了无数个哨卡,派遣了无数的将士进行驻守。正是有这些将士常年驻守边关,我国的国土才得以保全,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而在祖国西境的喀喇昆仑山脉中,有一个个屹立不倒的哨卡,如钢铁长城一般,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作

  • 清朝最厉害的女人,死后三十多年才能入葬,康熙都表示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野史康熙,清朝殉葬妃子一览表,清朝殉葬的皇后

    那为何在最后孝庄死了以后,康熙竟然三十几多年都没把他埋葬,最后还是雍正埋的。要知道封建时期讲求入土为安,也重孝道,康熙这样做难道不怕大家说他不孝,为自己留下污点吗?从影视剧的形象中看孝庄和多尔衮的关系实在令人怀疑,或许就有人就会说就是因为孝庄和多尔衮不清不楚。当时穿出了很多流言,甚至连孝庄嫁于多尔衮

  • 明朝这件出名招恨的缺德事,清朝其实办得更“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专家讲明朝清朝,清朝为什么不挖明朝墓,假如明朝灭亡了清朝

    作者:张嵚明朝为什么灭亡?坊间传着一个原因:横征暴敛。这条罪状,自从清朝建国后,就一直作为明朝的反面教材,长期深入人心。连玄乎其神的金庸老先生武侠小说《鹿鼎记》里九难师太都有感慨:明朝如果能像大清那样永不加赋,又怎么会灭亡?明朝的横征暴敛多严重?发展到明末的时候,账面上看,确实很严重。最出名的,当属

  • 从清朝起出国必备的物品,形式和内容数次变更,从嘲笑到受人尊敬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西洋物品,清朝海关资料被收藏,出国必买物品清单大全

    在清朝以前,华夏都算是世界的中心,因此多是吸引外国人来我们的国土,除了商旅会去他国游历以外,很少会有华夏子孙去到国外。所以那时是没有护照这么一个东西的。清朝中末期开始,国家变得腐朽无能,让外国列强有机可趁,直接霸道地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这么一块遮羞布,从而推动清朝被动地开始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这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