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人物小传之明朝朱元璋:顶级权谋大师,自私权力野兽

人物小传之明朝朱元璋:顶级权谋大师,自私权力野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680 更新时间:2024/2/11 9:58:41

但如果你问他:“宋之后的情况怎样?”他多半就哑火了。因为宋之后有元和清,虽然现在的蒙族人和满族人都是中华民族一份子,但在当时,蒙古和后金就是标准的异族入侵,这一点无可辩驳。

民族自尊心稍强一些的人,此时多半会愤愤不平地喊一句:“元清怎么了?我们还有朱元璋呢!”

虽然我一向反感用民族主义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但在那个中华民族自信心极度低落的时刻,是朱元璋横空出世,让中国重新变得伟大。

今天,我们聊聊朱元璋。由于朱元璋的一生过于恢弘,远不是一篇文章所能写完的。所以我略过他早期起家和争霸天下的相关事迹,只讲朱元璋建国之后,对于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不征之国

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令编纂《皇明祖训》,宣布将朝鲜和日本等十五个海外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告诫后世子孙不得恣意征讨。

后世有读者说,这十五个国家把大明周边的大多数邻国囊括在内,使得大明被束缚住手脚,白白错失了开疆拓土的大好时机,都怪朱元璋保守。

其实,这种说法是错怪了朱元璋,因为这十五个国家里并没有蒙元。朱元璋的意思是告诫后世子孙:必须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目前能够对大明构成威胁的只有蒙元,千万不要盲目树敌。

如果后世子孙真能把蒙元打得亡国灭种,那么在消灭了这一大边患之后,再考虑继续开疆拓土的问题也不迟。太祖皇帝定的法,后世子孙因时制宜进行变革,也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这就用不着朱元璋瞎操心了。

如果朱元璋的后世子孙认为:蒙元已不存在或不足为惧,只有打朝鲜和日本才符合大明的利益,难道后世子孙们就会被老祖宗朱元璋的一番话束缚住手脚吗?那也太高看政客的节操了。

综上,十五个不征之国的设立是非常正确的,必须集中精力应对主要敌人,然后用一个类似于“永不侵犯条约”的玩意儿安抚邻国,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办好头等大事,朱元璋这事办得很高明。

经略云贵

在中国传统历史中,西南地区只有四川戏份较多,云南和贵州在大多数时候都属于蛮夷之地。

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缓慢,云贵的各民族成分又很复杂,致使经略云贵成本太高,但在朱元璋时代,这一切有所改观。

在元朝的时候,统治者也有意经略云贵,并为此设立了土司制,土司就相当于土皇帝,名义上服从中央,实际上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

朱元璋知道云贵和中原在组织形式上有所不同,但他看不惯这种行为,于是他开始想方设法地限制土司,并利用宣慰司和宣抚司进行制衡。

除此之外,云贵地区开始频繁出现新设立的卫所和大规模的军屯。这一举措虽然在明成祖朱棣时期走了一些弯路,但总体来说:经略云贵从朱元璋开始,使得今天的云南和贵州没有变成第二个和第三个越南,朱元璋功不可没。

但必须承认:朱元璋玩的卫所军屯这一套,其实在元朝时就已经出现了,这为朱元璋经略云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朱元璋有功,却也必须感谢元朝的前期投资。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修建了大量驿道通往云贵,极大解决了交通问题,并将情如亲子的沐英派驻当地,沐家更是“世镇云南”,使得云贵在明朝时得以与中原相连,从此之后真正成为了一家人。

南北榜案

在明洪武三十年,也就是朱元璋去世前一年,发生了著名的“南北榜案”。

有人说,“南北榜案”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北方考生学识不高还喜欢耍无赖,所以朱元璋被迫大开杀戒,目的是团结北方;

也有人说,“南北榜案”是南方官僚集团联合起来排挤北方人,同时让朱元璋看看自己的力量,朱元璋不受威胁,于是大开杀戒;

在我看来,这两种说法都对,但都片面,结合起来才算完整。

北方多战乱,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战火频仍,致使北方考生的文化功底不如南方考生,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不是地域歧视,没必要过多解读。

但回望中国历史,从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开始,南北矛盾就已经是极大的问题了,当时的南方士族重要人物周玘甚至在临终前对儿子说:“我就是被那些北方佬给逼死的,你如果不能给我报仇,就不是我儿子!”

将卒,谓子勰曰:“杀我者诸伧子,能复之,乃吾子也。”吴人谓中州人曰“伧”,故云耳。——《晋书》·卷五十八·列传第二十八

很多人都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也在客观上说明了一个事实:在南北相互歧视的传统背景下,南北分开过日子并不是什么偶然事件。

从东汉末年到南宋末年,几乎是一半分裂一半统一。而到了明清,这种局面基本看不到了。明末虽然有短暂的分裂,但满清很快就统一天下,中国的版图持续扩大。

这不是朱元璋一个人的功劳,但这种整合南北的举动,很明显是从朱元璋时代开始的。应该怎样令中国重新习惯统一?这事儿秦始皇最有经验,朱元璋也一直在学习秦始皇的一些作为。

除了恢复习俗,朱元璋还统一法律和行政职能,当北方由于战乱,导致全面落后于南方的时候,朱元璋开始从政策上倾斜北方,并从南方抽血,为北方恢复活力。

朱元璋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知道他是由南向北统一的天下,他的基本盘就在南方,首都南京更是江南重镇,这事要是干得不好,无异于自掘坟墓。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把朱元璋说得太伟大,他重北轻南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要拉拢北方官僚制衡南方官僚,动机并不纯粹,但客观事实是:朱元璋的做法,极大地缓和了当时的南北矛盾。

我只挑了比较著名的“南北榜案”,用以讲述朱元璋的南北策略,除此之外还有“苏松重赋”,囿于篇幅就不一一展开了。

滥杀无辜

上面三段讲了朱元璋的亮点,下面再讲两段朱元璋的黑点,最著名的莫过于朱元璋滥杀无辜之事,因为朱元璋前后四次兴起大狱,制造了大量血案和惨案,史称“洪武四大案”。

其实在说起朱元璋滥杀无辜这件事的时候,也不能完全认定为黑点,因为这事要分两部分看:一部分是太子朱标在世之时,一部分是太子朱标去世之后。

太子朱标在世之时,朱元璋杀戮的主要原因是元朝官场过于腐败,朱元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整顿官场,顺便树立皇权的威严,达成集权之事。

比如说“空印案”,很明显是官僚集团联合起来忽悠朱元璋;比如说“胡惟庸案”,是朱元璋认为宰相会成为制衡皇权的重要因素,所以干掉胡惟庸之后废除这一制度;比如说“郭桓案”,朱元璋的主要目的还是分化瓦解官僚集团,并着重打击江浙地区的士大夫。

在这一阶段,朱元璋把主要的杀戮目标锁定为官僚集团,就连“开国六公”之一的李善长都没能幸免于难,但“开国六公”之中的徐达、李文忠和邓愈都是善终,应该说此时的朱元璋还算理性,并没有大肆屠杀功臣的打算。

可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后,一切都变了。

朱标出生于公元1355年,大明建国的时候是公元1368年,那时朱标已经十三岁了,并被封为皇太子,地位稳如泰山。

按说,朱标是朱元璋亲自培养的,从朱标成为太子时开始计算,也培养了二十多年,是一个非常称职的接班人,完全可以令朱元璋免去后顾之忧。

可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就面临一个新问题:新接班人接受自己培养的时间较短,他真能接过这副重担吗?

在怀疑与猜忌中,朱元璋始终找不到答案。最终,朱元璋做出了一个快刀斩乱麻的决定:既然找不到答案那就不找了,我用最简单的粗暴的办法来做事!

在这种背景下,“蓝玉案”爆发了。

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朱标的岳父,所以蓝玉就是太子妃常氏的舅舅,可以算朱标的死党。但问题是:太孙朱允炆并不是常氏的亲骨肉,只是嫡母,朱允炆的生母姓吕。

朱元璋之所以选择以“蓝玉案”作为快刀斩乱麻的开端,就是因为蓝玉的身份敏感:他是太子朱标的死党,却不是太孙朱允炆的死党。

蓝玉功勋卓著,如果留给朱标用,那必然是君臣相得益彰,可如果留给朱允炆用,难免会出现主弱臣强的局面,不杀他杀谁?

因为类似的原因,曾被封为“太子太师”的傅友德和“开国六公”中的冯胜都被杀了。

在洪武四大案中,“空印案”、“胡惟庸案”和“郭桓案”都发生在太子朱标生前,我能很肯定地说:朱元璋在办这三件大案的时候一直很理性,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他坚定地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事。

可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后发生的“蓝玉案”,以及后来的傅友德和冯胜之死事件发生时,朱元璋已经迷失了,他虽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他并不知道自己这个做法到底对不对,因为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天下为私

或许有人会不理解这一小节的标题:“封建帝王不都希望‘天下为私’,不都希望自己建立的天下能从一世传至万世吗?”

这话倒是没错,但朱元璋的“天下为私”却格外过分,甚至有些突破下限。

很多人不喜欢朱元璋,说他根本就不是个人,完全是一只纯粹的“权力野兽”。但无论怎么贬低朱元璋,都必须承认一点:朱元璋对家人足够好,尤其是对儿子足够好。

建国之后,朱元璋立刻把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这虽然有大明初立敌人众多的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还在于朱元璋希望自己的子嗣能够永享富贵。

能力强的在边疆为国戍边,能力弱的在地方牧守黎民,这给人的感觉就是地主老财往各地派监工。

在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曾问过朱允炆:“等你继位之后,会怎么对待自己的叔叔们呢?”朱允炆的叔叔们就是朱元璋的儿子们,估计朱元璋也担心朱允炆大开杀戒。

朱允炆的回答很乖巧:“我会好好跟叔叔们交流,只要他们愿意听话,我绝不为难他们。如果藩王成为了朝廷的阻碍,我会用一种较为平和的方式来削藩。”

朱元璋听到这番话的感觉是什么?我们无法得知,但从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并不放心朱允炆。

如果朱元璋认为朱允炆可以信赖,他完全有能力再帮朱允炆一把,像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这样的实权派,朱元璋完全可以率先出手,削弱他们的实力,使得他们没有机会成为朱允炆的威胁,可朱元璋并没有这样做。

朱元璋是什么人?只要他认为该杀的人,那几十几百是杀,几千几万也是杀,他什么时候心软过?

可在对待子嗣的问题上,朱元璋的心肠却格外柔软。

朱允炆为什么会被朱棣打得退位?自然有朱允炆瞎折腾的主观原因,但边疆藩王强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局面是谁造成的?朱元璋。

朱元璋虽然没有正儿八经地当过农民,但他的这一做法,充分证明了他狭隘的小农思想:不管谁继位,都是我朱元璋的嫡系子嗣,反正肉烂在锅里就行。至于朱允炆的命运问题,我也管不了那么多啦!

朱元璋对待子嗣的软心肠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事例,从秦至清,只有明朝宗室的待遇最好,而且好得有些离谱。

明朝藩王穷奢极欲,不事生产,这里面虽然有朱棣圈养宗室的原因在内,但朱棣其实也是跟着朱元璋的步子走。

与明朝藩王相比,明朝大臣的俸禄却非常低。看过我明末系列的读者们,应该非常清楚明末那种官僚集团制衡皇权的乱象有多可怕,可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

如果明朝藩王能够争点气,如果明朝武勋能够争点气,朝堂也不至于被一帮官僚把持。明亡于财政危机,这里面固然有官僚集团敛财的原因,但圈养宗室同样是一笔天文数字。这个锅,恐怕得由朱元璋和朱棣两父子好好背着。

很多人都说,蒙古人占据中原,是把中原当成一个大牧场。在我看来,把中原当成牧场和农场的人不是蒙古人,而是朱元璋。

只要这个牧场或农场能养活他朱家子孙就可以了,百姓世代给朱家打工,百官也只是地位高点的打工仔。

现在网上流行一个段子,说朱元璋是“开局一个碗”,起点比刘邦石勒还低,最终却能够统一中国,实在是非常了不起。

我认同这个观点,朱元璋能够建国立业,说明他有非常出色的个人素质。但我同样要强调一点:在各代开国帝王中,朱元璋是最没有理想、私欲最旺盛的一个。

更多文章

  • 乾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材的原料,真的是从朱棣陵墓上偷来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乾隆棺材是金丝楠木吗,朱棣墓的金丝楠木,乾隆陵墓金丝楠木之谜

    首先要先了解一下金丝楠木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会因为这种木材让乾隆皇帝引发了种种争议。其实金丝楠木是一种十分珍贵稀有的木材,之所以稀有珍贵,是因为金丝楠木的生长速度很慢,一般需要两百年左右才能用木材打造栋梁。使用金丝楠木不仅可以起到防腐蚀和耐虫蛀等作用,这种木材还很美观,所以金丝楠木堪称木材中的奢侈品

  • 努尔哈赤家族世代在明朝为官,为何他要谋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努尔哈赤为啥要起兵,努尔哈赤和明朝关系史料,明朝谋反事件

    努尔哈赤这个名字大家想必都不陌生,他是后金政权的创建者,大清王朝的奠基人,但鲜为人知的是他的家族200多年间一直在明朝世代为官,他为何要反明?努尔哈赤出生于公元1559年,祖上曾是元朝万户府中的万户,后主动归顺明成祖朱棣,接受明朝册封,在辽东地区世代为官,也算是官宦人家出生,精通满语和汉语,喜欢看《

  • 宋朝的包拯为什么被誉为“青天”,到底做了哪些为国为民的好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包拯为什么被称为青天,历史上的包拯最后怎么样了,历史上的包拯和宋仁宗

    包拯是孝子,久享孝名。在中国儒家思想和传统伦理语境里,孝即为正统正直之人,白话谓之“好人”,至今还有孝道之人可交、可用之讲究。包拯进士及第出仕时,京城为官的父母因身体有病已赋闲在家,为照顾有病的父亲和年迈体弱的母亲,包拯弃官不做在家照料双亲,直至去世又守孝三年后才出仕,被当时舆论褒扬,乡亲称颂。包拯

  • 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是怎么对待他的妻儿子女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万历皇帝晚年怀念张居正,张居正死后皇帝干了什么,张居正怎么评价万历

    可是张居正死后没几天,万历皇帝突然下令查抄张居正一家,夺生前所赐赐玺书、四代诰命,并将其罪状公布天下。这还不够,万历皇帝甚至还想开棺鞭尸,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作罢。显赫一时的张居正家族瞬间跌入了无底深渊。万历皇帝在清算完了张居正之后,又是怎么对待他的妻儿子女的呢?还是一个字:“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 射雕:黄蓉生前下了一盘大棋,死后留下三股势力,搅乱元朝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83版射雕黄蓉洪七公,重生射雕遇黄蓉密室疗伤的小说,射雕时期黄蓉图片

    郭靖和黄蓉是武侠小说中最有狭义的两位江湖人士。他们夫妻二人深受读者的喜欢,不仅是因为两人的感情很好,更是因为两人为国而战,誓死捍卫土地的那种强大精神。郭靖一生受到很多人的重用,在蒙古的时候,帮助成吉思汗统一部落。在得知襄阳城有难的时候,他果断放弃成吉思汗给予他的很多利益,与黄蓉一起保卫襄阳城。保卫襄

  • 如果是明朝,遇到近代的列强闯国门,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如果明朝遇到西方列强,明朝对待西方列强,明朝能干得过列强吗

    原创不易请君关注一下吧如果是明朝,遇到近代的列强闯国门,会怎样?同清相比,同是闭关锁国,明朝机制会有怎样可能的处理方式?明政府不是有名的三不政策吗:不求和,不割地,不赔款,他们会怎么打?我大中华有一点胜算吗?1644年,煤山崇祯皇帝准备上吊时,太监王承恩突然阻拦了崇祯帝,向崇祯帝说:“万岁爷不要急,

  • 女乞丐当街大骂朱元璋,朱元璋却将其接入皇宫奉为上宾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母亲来找朱元璋,朱元璋与朱元璋女儿,朱元璋假降元朝刘伯温归顺朱元璋

    原来,这个乞丐大有来头,她是韩成的母亲,而韩成,恰恰是朱元璋的大恩人。朱元璋在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后没多久,韩成便前来投军了,由于韩成长相以及身材跟朱元璋相差无几,为人又十分忠厚,所以朱元璋十分厚爱他,二人关系十分融洽。后来朱元璋占领南京,称吴国公,得罪了陈友谅,便遭到了其六十万大军的围攻。朱元璋自然

  • 四大古都之一南京挖出明朝古墓,出土罕见瓷器,专家估值约一亿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南京明朝遗址一览表,古墓挖出大量名贵瓷器,南京瓷器

    有户农民因为要盖房,在挖地基的时候,无意间挖出了一座古墓。在发现古墓后,这家人赶紧上报了文物部门。考古专家闻讯后,立马赶来进行发掘。通过墓的形态和建造方式以墓的材料,专家们大体推测这是一座,明代的夫妻合葬墓。关于墓的主人,在考古人员的进一步发掘下,找到了墓志铭,上面记载墓主人是一个叫徐君叙的。那么徐

  • 宋朝的奸臣为何如此之多,成为历史上忧伤的风景?其现象令人深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朝十大奸臣排行,宋朝历史上的奸臣,宋朝最没有人性的奸臣

    (赵匡胤)正史立《奸臣传》,始于北宋欧阳修、宋祁所修的《新唐书》。其目的显而易见:昭示当代,为现实服务。大宋王朝的君臣是深知这一点的。然而……细数宋王朝十八帝,延续320年,(北宋167年,南宋153年)翻开宋王朝的历史长卷,你不难发现,宋朝的奸臣何其多。中国封建社会历朝都有奸臣,纵观历史数千年,恐

  • 宋朝被灭,全因他一句足矣改变历史的话,害了两宋几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怎么被灭的,刘娥死后多久宋朝被灭,宋朝灭亡的悲惨事件

    因为历史遗留的原因,宋太祖赵匡胤身处的时代里太多武将拥兵自重,所以宋朝的制度就是重文而轻武,对于武将更是不甚重视,甚至于有时候武将会出现一次过失就丢掉毕生奋斗的事业的情况。但是,宋朝却是一个经济十分发达的时代,百姓生活富足,钱财锦帛都不曾短缺,所以宋朝屡屡通过岁币的方式取得苟且的和平。经济及其富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