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被指“盗墓贼”,“盗取”明十三陵金丝楠木?谣言还是属实?

乾隆被指“盗墓贼”,“盗取”明十三陵金丝楠木?谣言还是属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470 更新时间:2024/1/3 1:33:42

这位清代皇帝自带热搜气质,身上充满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称得上中国历史上的话题皇帝了,从他的身世到皇位继承“合法性”的问题再到风流艳遇故事,件件丰富多彩桩桩勾人好奇。

其中,八卦热度最高最普遍的问题,怕是乾隆皇帝盗用明十三陵之金丝楠木的事件了吧?

那么,乾隆帝到底有无盗用呢?如果盗用了,都用在何处了呢?

爷爷疼爸爸爱,华丽一生难算身后事

关于乾隆皇帝的身世,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充满了故事性,其中传播性最广泛的说法有两种,但结果都是他不得自己的皇阿玛雍正皇帝的喜爱。

一种说法正如《甄嬛传》中所演绎的,雍正帝还是亲王的时候狩猎时喝了鹿血,当天雄性大发迷迷糊糊地就宠幸了一名宫女,便有了弘历就是乾隆皇帝,因为宫女没资格养育皇子所以就交给了熹妃抚养。

第二种说法是乾隆帝本是海宁陈氏的儿子,一出生便被掉包变身成为雍正帝的儿子。

事实上,乾隆帝自幼聪明好学且长相英俊深得雍正帝的喜爱,就连祖父康熙大帝初见这位皇孙都满心欢喜要求留在自己宫内养育。

康熙乾隆祖孙二人经常在一起谈古论今骑马练功四处游历,结下了很深的感情,而雍正帝登基后不久便立皇太子。

试问,不是正宗的满清皇室血统,怎会爷爷疼爸爸爱呢?

除了身世之谜,乾隆帝酷爱舞文弄墨,所到之处无不作诗题字的爱好也是槽点满满,直到今天在全国许多的旅游胜地依旧留有他老人家的墨迹碑刻。

乾隆帝不仅爱好题字他还是个盖章达人,一篇小作文或者小摘抄上动不动就盖上几枚个人印章。

跟他爸爸雍正帝的墨迹数量相比,乾隆帝以绝对优势毫无悬念地胜出,真可谓,雍正题字数量稀如凤毛麟角乾隆帝题字多如牛毛。

也难怪,雍正帝日理万机是妥妥的一枚工作狂人,确实无力再把时间花在吟诗留名上,乾隆帝身处清代盛世,本身又好大喜功自然不能放过每次出游的机会。

然而华丽一生,怎奈难算身后事。

乾隆皇帝的陵墓裕陵建筑宏伟工料精致气势非凡,其规制既承袭了前朝又有展拓和创新。

裕陵大殿东暖阁藏纳一大批奇珍异宝还供奉各式佛像,陵寝门前的玉带河在清陵中也仅此一例,地宫中布置了许多佛教主题的雕刻,造型生动布局严谨有序,堪称“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

最引人注目的是,裕陵中大量使用了珍贵的金丝楠木做建筑构件与装饰,真是奢华无比。

金丝楠木木质紧实有防腐防虫的功效,乾隆帝算到了死后要防虫却没算到人祸难逃。

在清代末期政权危危可及之时,孙殿英率领着他的国民编外军队非常暴力地将乾隆帝的陵寝盗掘一空,一代盛世之帝尸骨散落一地被弃角隅令人吁嘘。

抛开孙殿英这出闹剧不说,单说这金丝楠木就够引人好奇的,毕竟这木中极品就是在科技先进发达的今天也是千金难买的。

爱而难得的金丝楠木

要说金丝楠木为“皇帝木”,那可一点不夸张。

它因密实防腐防蛀等优秀的品质深得历代皇帝喜爱,常被运用到皇宫和陵园的建设中去。

在元朝,楠木多用于皇家王室制作的家具上,成为元代官方认证的皇室用材。

从明成祖朱棣时期开始,金丝楠木就以贡品的身份被源源不断地送往皇宫,为皇帝搜罗天下的金丝楠木,还特地成立一个职能机构专人专办。

此外,在职官员和百姓向朝廷敬献金丝楠木不但可以升官还会被奖励大红包。

明朝初年迁都北京,为建设紫禁城和明代王室皇陵开了全国大规模砍伐金丝楠木的活动,之后的皇帝也是不断挖空心思地寻找金丝楠木的踪迹。

其中明十三陵中长陵、永陵和定陵三座陵墓的楠木使用量最大质量最好。

明十三陵地面建筑祾恩殿富丽堂皇,这里面的木结构都是上等的楠木,60根巨柱威武地矗立于大殿之中,全部用整颗的金丝楠木制成,须有两人才可环抱得住。

到了清代,康熙帝修建陵墓时也采用了大量的金丝楠木。

直至乾隆时期,全国的金丝楠木数量已经到了极其稀有的境况,有钱买不到,乾隆皇帝是极其想用却很无奈。

可是区区一只木头,凭啥能让一国之君如此爱而不易得呢?

一个是金丝楠木本身的诸多优良品质惹人爱且生长速度缓慢,二个是前文中所述乾隆帝的前辈们曾大量使用过,所以到了乾隆帝时期自然就千金难买了。

楠、樟、梓、椆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木,都是上好的木材,其中楠木居于首位,而楠木当中的金丝楠木更是极品中的战斗机称得上最好的楠木了,历来为皇家专用。

金丝楠木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木材,其木纹在阳光下呈金丝状,楠木材质细腻瓷实不易变形开裂,富有香气且兼备冬暖夏凉防腐防虫的特点,因此深受皇宫王室的喜爱,所以被称为“皇帝木”。

谢在杭在《五杂俎》文中描述金丝楠木具有高效的防腐防虫的功能,可使得一碗热气腾腾的肉食数月不变质,虽有夸张的成分在其中但也对其这一特性可见一斑了。

由于金丝楠木的主产地多在中国南方的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区的深山密林之中,所以采伐运输十分困难。

毒蛇猛兽常出没于山林中所以金丝楠木的开采环境极其凶险,工人在开采的过程中被树木压伤、压死、饥饿、病患的不计其数,所以四川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谚语。

楠木木料大多粗实肥大,又位于深山之处没有畅通平坦的道路,大木伐倒后还需要在等待雨季到来,利用强势的水流的力量将其冲出深山。

然后拼凑成木筏走水路,经过运河漫长的运输才可到达北京通县的张家湾,再经半天的陆路之程就到了北京崇文门外的神木厂和朝阳门外的大木厂了。

金丝楠木大都憨实巨大,因此重量很重,在中国古代时期没有大型的机械吊运设备只得依靠工人肉躯扛运了,当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再说一棵楠木从采伐直到送达北京一般都要3—5年的时间,单单运输一项就是项耗时耗力的大型工程了,要知道一根金丝楠木的运输价格要耗费白银1万两。

如此优秀的木材不仅产地稀少且生长速度极其缓慢。

从一棵小幼苗成为可用之材至少需等60年之久,而当时一个人的寿命才活多少年啊?

让人不由地感叹封建制度下,一届帝王墓民间万骨枯,可悲可戚!

大张旗鼓修明陵

乾隆皇帝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25岁登基在位60年退位后还在幕后执政了3年,实际掌握最高权力63年4个月之久,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

乾隆帝文武兼修,在位期间曾成功地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六次下江南巡视民间情况,执政前中期文化、经济、手工业一度欣欣向荣国富民强。

两千年的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繁衍生息到乾隆皇帝年间,经济、政治、文化等发挥到了极致,呈现了乾隆盛世。

然而盛世皇帝也是凡尘俗子逃不开人性的七情六欲,乾隆帝好大喜功的性格到了晚年愈发升级了,常常喜欢拿自己与历代皇帝作对比实乃难掩得意之情,对比来对比去发现自己真的很优秀,自称“十全老人”。

虽然到了乾隆帝时期,生长缓慢运输困难的金丝楠木被历代皇家王室消耗殆尽,但是别人有的自己当然也要有了。

如此优秀且自信的皇帝怎可在千秋大业的陵墓问题上输给前辈们呢?

史料记载,乾隆五十年(1787年)三月巡查了明十三陵,看到了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后不禁惊叹如此之奢华心生羡慕,望着那硕大有力的金丝楠木梁柱等构件简直垂涎欲滴。

于是,乾隆帝对着明十三陵内的明楼、祾恩殿等多处带有损坏的建筑拍案大怒,严厉斥责对明陵保管不周是对前朝帝王的大不敬,表达出一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态度。

随后仿佛一刻都等不及了似的,祭拜回来后的当月初五便下旨修葺明十三陵。

尽管乾隆帝已经下定决心要征用明成祖朱棣长陵的金丝楠木,但进展的却不是很顺利。毕竟乾隆帝他个人也算是个优秀的皇帝,对于同样名列优秀皇帝榜单且比他技高一筹的明成祖,便难逃敬畏的情怀。

如此这般之下乾隆帝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去使用长陵的木材。

机智的乾隆深知,虽然尚可用祭拜为说辞以修葺大众之眼,但依然难以遮盖他盗取金丝楠木的事实,势必落下千古骂名,“借用”长陵之木的方案被果断推翻了。

尽管面前困难重重但乾隆帝并未放弃此项“修葺大业”,于是退而求其次选择明十三陵内名气略逊明成祖的明世宗嘉靖帝的陵寝。

大清王朝土木专家工部尚书金简提出了关于具体操作的方案,被乾隆欢欢喜喜地采纳并实施。

说干就干打着重新修葺的旗帜推开了世宗陵寝的大门,主殿全部按缩小比例修建,金丝楠木构件被“大材改小”。

这样一来明成祖的长陵雄伟依旧,不会轻易被世人发现他的这种行为。

之所以乾隆帝选择对嘉靖皇帝的陵墓动手,第二个原因是嘉靖帝陵寝建设之初本就比于其他皇帝的陵寝规格高出许多。

乾隆这一波“大材改小”的操作之后,将嘉靖皇帝的陵墓和与其他明朝皇帝的陵墓规格的距离大大拉近,不明实情的民众并不会轻易察觉便可以顺理成章地对外宣布修葺的结果。

神不知鬼不觉地巧取“借用”之法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缩小了比例,就一定会有大量余下的楠木木料,它们去哪里了?

经过前后两次对明十三陵的修葺工作后,眼看着明陵是越修越小裕陵是越盖越大,其中不言而喻。

何况《清史稿》记录“乾隆五十二年,三月癸酉,上回跸,丙子,以重修明陵成,上临阅,申禁樵采。”因此乾隆帝年间的金丝楠木的确是千金难求!

一边是前朝帝王的陵墓,一边是自己的万古身后之事,乾隆帝自然不会让已经过气的皇帝阻碍自己陵墓的辉煌,所以才用巧取“借用”之法来装饰填充自己的陵寝。

之后,乾隆将明十三陵交由直隶总督责成霸昌(今河北霸州市)道,就近负责管理。

现在有人会说从乾隆陵墓的建设到修葺明十三陵的时间上说,乾隆盗明陵楠木修陵一说,不符合时间逻辑。

乾隆陵墓修建时间早于拆十三陵的时间,而棺材向来是帝王关心的身后事之重点,按常理推论乾隆帝不可能等陵寝彻底修建完成后再造棺材,棺材的制造时间一定是早于或者同步于陵寝修建的时间的。

所以说乾隆为修自己的棺椁而盗用明十三陵的金丝楠木,此言的确有严重的漏洞。

可是人尽皆知的实情是,明十三陵“大材改小”修葺工程之后必然会有多余的木料余下,而拆卸下来的金丝楠确实消失了,是贼人所偷?

这点定是不可能的,如此珍贵的皇帝木怎可让它轻易丢失呢,笨重不易运输不说,且督办这项工程的官员正是乾隆的爱臣刘墉这一关就不可能有人敢来冒天下大险。

乾隆帝让宰相刘墉来监工此重点工程不由得让人心生疑虑,这金丝楠木被乾隆盗用了还是丢失了谁说了算呢?

若真的丢失了想必定是罪责难当!所以乾隆“大材改小”修葺明陵一案,其初心明月可鉴路人皆知了。

笔者认为,眼下虽然在证明“乾隆盗楠木”中时间顺序方面的信息尚未查明,但乾隆帝当年修葺明十三陵时“大材改小”这一行为已有确凿的历史佐证,且今天的考古学家也证实了裕陵中确有明代的木材。

这就足以说明乾隆当初耗时耗力花巨资修葺明十三陵的目的的确不纯,一来修缮前朝帝王陵墓既体现了其一贯宅心仁厚的执政理念,又向大众展示了乾隆帝尊敬明代王室满汉一家亲的宽广胸怀,从而进一步笼络人心巩固满清王室政治根基。

当然不得不说的一点是,面对比金子还贵重的金丝楠木活生生地矗立在明陵内,自己所处的年代又急缺此木怎能不心动不焦渴呢?所以乾隆帝修葺明十三陵绝对是项一箭双雕的工程。

更多文章

  • 顺治皇帝驾崩,一男一女自愿殉葬,他们身份特殊,非死不可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顺治驾崩最大的秘密,顺治死后有妃子殉葬吗,顺治皇帝殉葬的秘密

    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在历史长河中,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他们去世时,都有人殉事件的发生。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时,后宫无子女的嫔妃一律殉葬,多达40位嫔妃随“太祖”而去。明成祖朱棣驾崩,也有16位嫔妃殉葬。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期,明英宗的自身经历让他最终选择

  • 雍正去浙江视察,大臣女儿端出4盘菜,雍正回京立即举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雍正上位后对其他皇子的处置,雍正举荐14阿哥,雍正的临终嘱托

    时间是康熙四十二年夏天,先是长江水位告急,然后江南(江苏、安徽两省合成)、浙江普遍遭遇水灾,位于杭州周边的淳安县水灾最为严重,康熙派遣雍正(当时还叫胤禛,爵位是贝勒,下同)前去浙江视察赈灾情况,和胤禛一起前去的还有十三阿哥胤祥。康熙为何要派胤禛前去,第一是太子胤礽举荐,第二是胤禛素来顾全大局,为人刚

  • 梁启超与康有为,一个真君子,一个伪圣人,从晚年生活便可看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梁启超康有为简介,梁启超和康有为谁最好,梁启超跟康有为谁历史地位高

    梁启超,1873年生于新会茶坑村的一个士绅家族,后来成为了中国近代以来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1890年,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梁启超通过好友陈千秋认识了当时已经颇有名气的康有为,而梁启超早已对康有为关于时政的一些见解和学识大感钦佩,于是决定拜入康有为门下,成为他的弟子。拜康有为为

  • 陪伴乾隆13年,她只入宫3次,却被乾隆封为皇贵妃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乾隆42位嫔妃列表,历史上陪乾隆最久的妃子,陪伴乾隆时间最长的妃子

    嘉庆帝的生母令妃,也曾被封为皇贵妃,后来被嘉庆追封为皇后,所以乾隆的5位皇贵妃中并不包括令妃,这五位中,高贵妃和纯妃是去世前安慰而封皇贵妃,嘉妃、庆妃是死后追封皇贵妃,还有一人就是哲妃富察氏,她去世的时候,位份仅为格格,连“答应”都不是,因为那个时候,弘历还未继位。弘历的嫡妻,也就是后来的皇后是镶黄

  • 康熙要传位给雍正,最先知道消息的,是一个侍卫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康熙为啥不正大光明传位给雍正,康熙传位给雍正吗,康熙是怎么样传位给雍正的

    在清朝,能做御前侍卫那必定是皇亲贵胄,图里琛从康熙三十一年入宫,一直做到一等侍卫,不仅仅是因为他办事能力出众,更是因为他较高的情商。能够在康熙身边伺候近30年,就能证明他这一点。(1)在《雍正王朝》里,图里琛最让观众眼前一亮的事情,发生在热河。当时康熙夜不能寐,出来走走,走到猎物场的时候,侍卫德楞泰

  • 明朝皇室在清朝被杀光,幸存者被雍正封赏,但他们却盗朱元璋的墓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644年,当李自成的大军占领北京,眼看大事将成,没想到吴三桂打北境,让多尔衮率领八旗子弟顺利入关,李自成的大好江山被清军所得,清朝由于出身关外异族,想要统治汉族,他们想了很多办法。他们吸取元朝统治汉人的失败经验,统治者们开始学习汉文化,并且尊重儒家,到了康熙帝时,康熙几次下江南,都要做的2件事

  • 靳辅:治河第一人,功绩惠千秋,被康熙冤枉4年,仍然名垂千古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靳辅后代,靳辅个人简介,靳辅和郭琇什么关系

    “朕听政后,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书宫中柱上,至今尚存。”康熙所虑的三件大事,分别是三藩、河务、漕运。到了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结束后,三藩问题解决,但河务和漕运问题却非常棘手,尤其是河务,几乎每年都会发生黄淮水患,百姓苦不堪言。这时,清朝出现了一位“超级专家”,他为康熙治河十余年,在一片争

  • 乾隆吃黄瓜,写了一首诗,纪晓岚说了6个字,被赏一顶“绿帽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纪晓岚帮乾隆写的诗,纪晓岚和乾隆皇帝对诗,历史上乾隆皇帝和纪晓岚的对话

    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乾隆,他对中国是有贡献的。乾隆继位之初,也是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乾隆在位期间,免赋次数最多,救济灾民次数最多。但同时,乾隆也是历史的罪人,乾隆主张的“闭关锁国”的国策,让中国彻底落后于西方世界。乾隆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自命清高,他自称“十全老人”,认为自己在史书上必将是一个伟大

  • 盛恩颐:民国第一败家子,一夜输掉100套房子,晚年饿死在家门口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盛恩颐晚清照片,民国败家子盛恩颐,盛恩颐故事简介

    盛恩颐常言道,富不过三代,这话虽不尽然,但也蕴含着一番道理,自古以来,原始财富的积累都是靠劳动打拼所获,不劳而获的财富很难守住。如今的“富二代”们,虽然依旧是奢华无度,纸醉金迷,但大多都接受过严苛的教育,除了在世界名校镀金外,事业上也多有自己的作为。然而在民国时期,富豪之家却不一定有这般未雨绸缪的眼

  • 嘉庆突然去世,道光没有找到传位诏书,太后的做法太聪明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嘉庆的传位诏书,嘉庆帝传位给道光,嘉庆的传位诏书找到了吗

    其实,康熙晚年,9个儿子的激烈争夺,已经让他疲惫不堪,不得已发明了“秘密立储”的办法,后来雍正把这个办法列为“家法”,乾隆又把他列为“祖制”,所以即使乾隆是禅位给嘉庆的,其实他早就写好传位诏书,藏在匾后了。作为乾隆的儿子,嘉庆当然知道如何传位,但为何他死的时候,没有发现诏书呢?道光(当时还叫绵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