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后,李元吉用弓勒住了他的脖子

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后,李元吉用弓勒住了他的脖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039 更新时间:2024/2/7 23:06:08

玄武门之变,惊心动魄又残酷,大唐的命运也就此更改。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残酷的斗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为何毫无防备呢?事情要从政变的前一天讲起!

那天,太白金星大白天出现在正南方的午位。有人密报:“此天象为秦王要得天下的意思。”李渊大惊,赶紧宣秦王李世民进宫。

入宫后,李渊拿着那封密奏问李世民:“你怎么解释?”

李世民委屈道:“儿臣什么也没做啊!反而是皇兄和皇弟想置我于死地。而且,他们连后宫都打通了。父皇,你可知,您的张婕妤早就是他们的人了!”

天降绿帽,李渊大惊失色!他一想,确实如此。怪不得,每次他提到太子,张婕妤都跟着夸赞。而他提到秦王,张婕妤都是说秦王的坏话。

李渊越想越气,对李世民说:“明天,朕亲自审问这件事!”

李世民出宫后,把这一消息分享给秦王府的亲信们,大家一致觉得机会来了,可以于玄武门伏击他们!

因此,李世民带着长孙无忌尉迟恭、秦琼、程知节等人提前埋伏在玄武门附近的小树林中。

当晚,太子李建成收到了张婕妤的密信。张婕妤提前告诉了他陛下第二天会有传召!

李建成问李元吉:“这可如何是好?”

李元吉说:“大哥,此事一时半会儿解释不清楚,你不如称病不出,等父皇气消了再去解释。”

谁知,李建成却说:“不行,咱们应该早点去见父皇,早做解释!”

正是这一决定,让他丢了性命。

第二天一早,李建成与李元吉结伴去李渊所在的太极宫,来到了必经之路玄武门。这时,二人感觉气氛不对,想要折返。

谁知,不远处传来李世民的声音。就在二人回头之时,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不敢相信,但仍旧奋力反击。他把弓拉了三次,三次都没拉满。

这时,李世民的马突然惊了,把他甩在了玄武门旁边的树林中。李元吉趁机扑了上去,用弓弦勒住了李世民的脖子。

危急时刻,尉迟恭前来支援,从马上一跃而下,打退了李元吉。李元吉撒腿就跑,想去太极殿求向李渊告密。这时,尉迟恭快马将其追上,一箭射死了他!

就这样,李建成与李元吉双双毙命,李世民取得了胜利。

在这次政变中,有一个人起了决定性作用,那便是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

太子李建成一直以为常何是自己的亲信,一直以为玄武门是最安全的。没想到,那常何表面上为太子亲信,实际上却是李世民的人。

是他,配合秦王府的将领们埋伏,助他们成事。也是他,让太子与齐王丝毫没有防备!

但即使这样,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取得胜利也是偶然的。

试想一下,如果李建成真的听从李元吉的建议,称病不出。那么,藏在玄武门旁边小树林的秦王府的人,很可能会暴露。到时候,他们会沦为叛军,背上谋反之罪。

另外,太子和齐王死后,他们的部下也不是吃素的。

当时,李建成的部下冯立,集结了东宫和齐王府的两千人,跑去玄武门,为主公报仇。

到达玄武门后,他们瞬间全歼了李世民麾下的云麾将军敬君弘所率领的宿卫军。

这时,薛万彻准备带人进攻秦王府。要知道,当时秦王府只剩下妇孺、亲眷了。

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恭再次立下奇功。只见他手起刀落,割下太子与齐王的首级,丢给了他们的部下。

这群人看到自己主公的首级后,瞬间没有战斗欲望了。他们清晰的明白了,太子与齐王真的逝去了。如果他们继续攻击,就会沦为叛军。毕竟,他们现在攻打的是未来的皇帝,自己身死是小事,家人、族人也会因此受到牵连。

因此,冯立、薛万彻等人都放弃了。

至此,李世民一方取得了绝对性胜利。

政变发生后,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执长矛,来到了李渊面前。

李渊看他杀气腾腾,隐约猜到了政变。李渊问:“今日何人作乱?爱卿来此作甚?”

尉迟恭答:“太子与齐王作乱,秦王已将二人诛杀。臣来此,只为保护陛下!”

李渊不愿接受这样的事情,但事已至此,一切都成了定局。

他问裴寂等人:“今天发生此事,该当如何?”

萧瑀陈叔达答:“太子与齐王无功,嫉妒秦王。如今秦王诛杀了他们,天下归心。陛下该立秦王为太子。”

李渊说:“好!这是我素来的心愿!”

接着,李渊颁布敕令,命令政变各军一律听从秦王。

敕令宣布后,太子和齐王麾下的将士再也无人反抗,纷纷溃散。

至此,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取得了全完性胜利!

政变结束后,他来到李渊面前,跪下来,伏在父皇胸前号啕大哭。

事已至此,李渊只好接受这一结果!

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只有27岁,但他敢于赌上一切,为自己搏得大好的江山。

皇权斗争是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如果李世民不发动政变,等到大哥李建成上位,他的结局也不会好。

皇权斗争是残酷的,好在李世民日后缔造了盛世大唐,造福了百姓!

更多文章

  • 唐太宗李世民最喜爱的儿子,为何有5年时间不喊他“父亲”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唐朝是一个充满着很多故事的朝代,单单开国之初的玄武门之变,就已经让唐朝比很多的朝代更加出名,最重要的是唐朝有很多的人物和故事,由于这个朝代距离我们比较远,加上一些史料的不充分或者不确定性,使得唐朝看起来有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李渊退位之后,他的二儿子李世民成为了皇帝,也就是唐太宗。在李世民当上

  • 李世民驾崩后,23岁的徐充容请求陪葬,李治:不同意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世民死后李治怎么办,唐太宗死后李治怎么样,唐太宗死后李治是怎么对待他的

    作为皇帝,李世民在一生中拥有过不少女人。发妻长孙氏,13岁嫁入李家,与李世民年少情深,一生恩爱不减。隋炀帝的女儿杨妃作为李世民封秦王后的第一位妃子,与他也十分恩爱。李世民甚至一度想把她立为继后,碍于她的身份,没能如愿。武则天也算是李世民比较喜欢的一个妃子,毕竟,李世民曾给她赐了一个叫“媚”的名字。事

  • 北平城下的冰与火之歌,靖难之役的前奏,朱高炽真的是软蛋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明成祖朱棣雄才伟略,可是在传位问题上却也犯了难,没想到他竟然把皇位传给了长子朱高炽,一个性格软弱的瘸子。历史上的朱高炽的确善良敦厚,可他真的软弱无能吗?当然不是,那次在北平城下演奏的冰与火之歌,便证明了一切。为什么我把那场北平保卫战比喻成“冰与火之歌”呢,请听我慢慢道来!公元1399年,朱棣与朱允炆

  • 明英宗朱祁镇被也先俘虏后,也先为何不趁机杀掉他并直取北京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同时,之所以没有杀朱祁镇,原因有二,其一,朱祁镇在当时算得上一个超级肉票,并且还能整存零取的那种,随时随地可以兑现赎金,干嘛要杀了呢?其二,也先不具备一举打下北京的实力,虽然说在土木堡之变后,发生了著名的北京保卫战,但那是在各种因素的促使下,也先方才能够得以出兵,以一部落之力来对抗一国之军,也先似乎

  • 明朝太监白日凌迟被割千刀,晚上回到牢中,还能连喝两大碗稀饭?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凌迟用什么刀,投名状姜午阳凌迟

    大明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对于明朝的评价却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抛开各位皇帝的功绩不言,唯一让人诟病的就是宦官专政乱权。从明成祖开始,宦官便一直扮演着重要的政治角色。始于王振,极于魏忠贤,可以说将宦官专政演绎到了极致。这群人到处祸害百姓,只为一己私欲,最终让整

  • 明朝名将蓝玉因玷污北元妃子,朱元璋就要剥其皮,斩杀上万族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杀蓝玉片段,蓝玉破北元全集视频,蓝玉羞辱北元皇妃片段

    生逢乱世,在烽火狼烟中成就丰功伟绩,可能只是因为临危受命,就造就了一个传奇,这就是武将的魅力,在一场场战役中成长,最终位极人臣,受万人敬仰,但是这条路并不好走,因为对你有威胁的不光有强大的敌人,还有你的顶头上司。 明朝的开国名将蓝玉就是这样一个“可怜人”,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他的结果非常凄惨

  • 五百年第一完人,中国最后一个圣人,明朝一哥,他真的有这么牛?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圣人到底有多厉害,明朝最后一位圣人,明朝一哥

    明朝一哥,五百年第一完人,中国最后一个圣人,心学开创者,这些金光闪闪的头衔都属于一个人——王阳明,很多人看到这里肯定会马上嗤之以鼻,说的天花乱坠,王阳明不过一介犬儒。说实话,我个人也觉得这样的头衔有些夸大,圣人说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王阳明的家庭就不是很和睦,说他是完人确实有些名不副实,这些都不是

  • 秦桧后人提出拆除秦桧跪像,跪了800年该起来了,专家:不准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桧跪像真实照片,秦桧夫妇跪像真的有800年吗,秦桧后人怎么看跪像

    很多人在参观岳飞墓的时候,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排雕像跪在岳飞墓前的地面上。这些雕像是秦桧和他的家人,目前也已经都了八百多年的历史。虽然政府对其修复了很多次,但是这些雕像还是面目全非,已经让人没有办法辨认。之前有一位秦桧的后人找到当局说要拆除,这个人也是一名历史老师,想必他对这些事情更为了解。但

  • 朱元璋设置锦衣卫大有成效,为何几年后又把它废除?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锦衣卫有多可怕,朱元璋为什么会废锦衣卫,朱元璋为啥让朱棣进锦衣卫

    他对手下那帮臣子感觉从来没信任过,建国后,重点改革官制,废除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做到了“政皆独断”,皇权、相权、军权三权都揽在手里。他不信任臣子,可又希望臣子绝对忠于他,他要时刻知道官僚在做什么,他无法容忍臣僚对他有所欺瞒,于是锦衣卫应运而生。朱元璋曾经说过:“譬如人家养了恶犬,则人怕”。锦衣卫就

  • 清平乐:艳词一事,欧阳修无缘状元郎,王拱辰沾沾喜气得了头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望江南·江南柳·欧阳修“江南柳,叶小未成荫。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着待春深。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天圣八年(1030年)的这一场科举,主考官便是晏殊,而其中的“主人公”便欧阳修,独他一人看出了周司空与汉司空的问题来,二十三岁的欧阳修便这样取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