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长平之战的起因。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韩国抵挡不住,准备把上党17城割让给秦国,以便求和。但上党郡守冯亭却对秦国不感冒,转身把该地献给了赵国。这下秦昭王不干了,自己费了半天劲,却让赵国捡了个大便宜,天下哪有这等好事?一怒之下,秦国派王龁通率大军攻打赵国。
[var1]
赵孝成王派出廉颇迎战,但赵军野战不是秦军的对手,在短短的3个月内接连丢失了两道防线,还损兵折将。廉颇无奈,只得率部退守长平,无论秦军如何挑衅,就是坚守不出。赵军不出战,秦军又攻不动,双方形成了相持的局面。这个时候就该拼后勤了,看谁能顶到最后,遗憾的是,在这方面,赵国完败于秦国。
[var1]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论粮食产量,赵国远远不及秦国。当时秦国有关中、四川、江汉和河东四大粮食主产地,而赵国的粮食则主要靠太原盆地和漳滏流域一带来供应。同时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就确立了“耕战”的思想,因此极为重视农业生产,而赵国则是商业发达,农业相对落后。具史料记载,当时秦国一年的粮食产量相当于赵国三年的总产量。正因为如此,赵国和秦国相持三年后就支持不下去了,前线军中开始缺粮,廉颇一度以唱筹量沙之计来蒙蔽秦军。
[var1]
赵孝成王无奈之下,只能向齐国借粮,但齐国害怕因此得罪秦国,不敢把粮食卖给赵国。四处都筹措不到粮食,大军面临着不战自乱的境地。此时摆在赵孝成王面前的只有一条路了,那就是主动出击,和秦兵决一死战。但他数次催促,廉颇都拒不出战。此时换将已成了必然的选择,秦国此时适时用上了反间计:“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心智早乱的赵孝成王最终用赵括替代了廉颇。客观的说,秦赵在相持了三年之后,赵国的国力早已耗尽,长平之战的结局已经注定了,无论换谁也是不可能打赢的,只不过是损失大小的差异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