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百年前,张之洞临终前悲叹道:“我死后,中国可能要灭亡了”

百年前,张之洞临终前悲叹道:“我死后,中国可能要灭亡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686 更新时间:2024/1/8 19:34:47

中国历史上为中国前后操劳一生的人不在少数,正是有了他们中国才能一直保持着大国的典范。

反过来说一个国家的兴衰不可能只是由大臣操劳上下,最重要的还是要看统治者的决策和雄心,而在百年前,中国一名人临终前悲叹道"我死后,中国可能要灭亡了",他是谁?又为何这么说呢?

一、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个人就是张之洞,能够影响整个王朝走向的人不多,张之洞算是其中一个,张之洞是清朝末年最后一个能臣,在张之洞去世两年后,清朝宣布灭亡,而张之洞临终前曾经就这样预言过,"我死后,大清就可能要灭亡了"。

他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国家操劳,但是他生存的时代确是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想要改变其他人的传统思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张之洞尽管有伟大的抱负和不断发展的眼界,但是自己在有才能得不到重用又有什么用,张之洞在清朝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得到重视,作为一介书生,想要在当时的清朝展露头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并不是说清朝朝廷里面人才济济,而是清朝的实际掌管权势的并不是当今皇帝,而是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一直在传统的思想中没有走出来,对于外界快速发展的事物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作为主张发展的张之洞等人自然也没能得到重视。当时的张之洞做过一段时间的言官,平常的工作就是批评人,批评时政。

尽管他在怎么批判,对于慈禧太后来说这些人也只是不清楚形势,可她不知道地活在纸上谈兵的人其实是自己,后来张之洞做了一件事,才让慈禧太后逐渐注意起张之洞。

正是因为张之洞上奏了一份奏折,上面说到,"西北地区的防护是最重要的,左宗棠大人虽然为西北地区尽心竭力,但是在曾国荃在接到命令之后,因为家中变故迟迟没能动身,可见他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处理西北的问题,并向慈禧太后推荐了他认为最合适的人选,并分析了自己的原因"。

这份奏折虽然不算重点,但是却与慈禧太后的想法如出一辙,这才有了慈禧太后注意到张之洞。

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张之洞对于时政有自己的想法,在朝廷里的刘坤一直是一个贪图享乐的大臣,在此之前很多官员也曾告过状,这些慈禧太后一直看在严厉,但是刘坤毕竟是朝廷的老臣,并且声望比较高,慈禧自然也不能随意动他。

张之洞看出了慈禧太后的想法,便主动帮她解决了这个麻烦,从此慈禧太后才开始重用张之洞,张之洞每次处理事情都游刃有余,曾经著名的午门冤案和东乡惨案,是大家认识到他能力的事件,慈禧太后也从张之洞身上看到了曾国潘的影子,很多重大的事情都是由张之洞操办的。

曾国潘虽然是一个功不可没的功臣,但是对于慈禧而言却是一个祸端,因为他做事从来都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从来不会想到慈禧的利益,而张之洞不同,张之洞处处为慈禧着想,还能保证问题能够解决,慈禧在越来越开始重用张之洞,张之洞的官职也一直在向上升,直到与曾国藩同一个等级。

后来张之洞被派到山西,来让这个这个地方改头换面,但是这个地方官场黑暗,贪赃枉法的满地都是,老百姓生活过得苦不堪言,慈禧能把这个地方交给他,证明是完全相信他的能力,

山西官员腐败,加上鸦片肆虐,已经让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当中,整改迫在眉睫。

三、生前为国操劳,临终仍是仍旧心系国家

后来被派到山西的张之洞,把山西的体制从上到下改革了一番,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西学中用,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创办了四个学堂,与此同时张之洞还大力发展民办企业,比如汉阳铁厂等,并且一直在探索中国的"自强"道路,让中国的重工业才有了重大的发展。

同时在张之洞的带领下,当时很多重工业还有汉阳兵工厂都坐落在武汉,张之洞守着这么重要的地方,同时还对朝廷忠心耿耿,自然朝廷就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张之洞还非常注重体恤民情,对于政治上如果有官员贪赃枉法,张之洞绝对是出来主持公道的人。

不久义和团运动爆发,尽管张之洞极力镇压,朝廷这边却一直态度低迷,直到义和团的声势越来越响,加上帝国主义列强介入,张之洞已经没有办法在保护大清。

张之洞也第一次向清朝唱了反调,事情不出张之洞所料,八国联军很快就攻入了北京城,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就算张之洞再怎么心系国家,也最终改变不了一个朝廷的命运。

在慈禧太后去世之后,整个大清就剩下张之洞一人在为国家想法设法改变命运,但是在1909年之时,张之洞也相继去世。

张之洞在去世之前的那番话是最令人醒悟的,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当中,自己却不能够在为百姓平民愤,为国家谋发展了,这样下去百姓肯定会起义的。

他也曾再三警告当时的统治者,一定要爱护百姓,体恤民情,看似非常浅显的道理,却被朝廷忽视。

但是当时政府的人都认为,有兵在平常百姓是不敢出来造次的,张之洞这才意识到国家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国家的命运迟早要结束,就这样张之洞作为清朝最后一位为能人也去世的,在去世之间仍然心系国家。

张之洞死后没能再有能人在给国家出谋划策,同时加上内忧外患,想要让大清一直存活下去显然是在白日做梦,在张之洞去世的两年后,他曾经维持的晚晴政府最终抵不过人民的反抗,在武昌的一声枪响,中国的封建王朝从此告一段落。

更多文章

  • 民国女神林徽因:喜好抽烟还嗜酒如命,知性才女的人设崩塌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更让笔者喜欢民国的,还是民国时期的短句诗词,还有民国时期的诗人,而林徽因亦是其中一位。可谁又能想到,能写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一绝美诗词的背后藏着怎样令人唏嘘的一面呢?一代才女初长成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在福建的名望世家,祖父林孝恂,饱读经书,在清朝末年,考取进士,在浙江一代是颇有名望的

  • 清朝入关后剃发易服,为何允许道士例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军入关剃发易服,如何看待清朝剃发易服,剃发易服令全文

    但在如此高压政策之下,却有一部分人可以逃离开去、仍然保留汉族的传统衣冠发式,那便是道士。那究竟是为什么,道士会成为如此特殊的群体呢?接下来请跟随笔者一同探讨。首先得弄明白清朝统治者为何如此狂热于推行“剃发易服”令。这其中有几点原因。第一,当然是为了政权的稳定与巩固,在人口相对处于不利地位的条件下,清

  • 《雍正王朝》中邬先生的结局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雍正王朝邬先生的结局,邬先生结局,雍正后来找邬先生了吗

    邬先生自己都承认自己是个阴谋家。邬先生表面上教授雍正的是帝王之学,而实际上却是将一个看上去没有希望的皇子慢慢辅佐成了皇帝,再激进一点就是造反了。雍正登上皇位,邬先生不仅仅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也能获得一种掌控全局的成功感。但对于坐稳了皇位的雍正来说,邬先生就比较可怕了,如果邬先生被拉入了其他人的阵营,

  • 和珅到灾区赈济灾民,竟然往灾民粥中掺沙子,乾隆知道后却称赞他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和珅到死才明白乾隆的高明,和珅赈灾过吗,和珅给乾隆送美女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的古代时期,由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所以主要的经济模式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但是这种经济模式十分的脆弱,因为说白了,这完全就是靠天吃饭,如果风调雨顺的话,便会有很好的收成,一旦碰上大旱大涝的极端天气,老百姓辛辛苦苦种的庄稼就会颗粒不收,这个时候,老百姓就会陷入饥荒的处境,只能等待朝廷

  • 此人自称满清皇族,多尔衮十世孙,溥仪堂弟,天天留辫子穿黄马褂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溥仪是多尔衮的几世孙,溥仪堂弟回忆完整版,溥仪堂弟照片

    这位就是金复新,他自己说原名爱新觉罗·州迪,出生在广州,但自己一直都知道自己是满清皇族,按辈分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弟,是摄政王多尔衮的第10代子孙。清末后一直隐姓埋名,生怕别人知道自己是皇族。但是从2002年开始,其开始留头发,梳满清辫子,天天穿黄马褂,要重新做回皇族。而且将家里装点成完全的满清风格,

  • 民国名媛黄蕙兰有多美?自带女神光环,优雅大气,晚年却凄凉无比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黄蕙兰悲惨一生,黄蕙兰的人生经历,民国第一名媛黄蕙兰

    民国是个新旧更替的年代,也是个才子佳人辈出的年代,尤其是那些民国名媛,让民国变得熠熠生辉,多了几分浪漫和妩媚的气息。在很多人印象中,民国女人的美总是意犹未尽、各有千秋。有胡蝶的惊鸿一瞥,有张爱玲的高贵冷艳,更有林徽因的温婉知性。在这么多民国名媛中,就不能不提黄蕙兰。民国名媛黄蕙兰,外交家顾维钧第三任

  • 清朝钢轨为何质量这么好?经过风吹雨打没坏掉,至今仍在使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钢轨为何不生锈,清朝钢轨历经百年如今依然坚固,钢轨一米多少斤

    其实证明我国制造早在清朝后期,就已经崛起的最好证据就是汉阳铁厂。据悉,汉阳铁厂是1890年洋务运动后期由张之洞创办而成的。顾名思义,汉阳铁厂主要制造的就是铁,并且它制造出了上百年仍然没有生锈的钢轨。这些钢轨被发现时,有专家声称这些钢轨已经算得上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了。那么这些钢轨是在哪里被发现的?这些

  • 清朝没出过昏君,也没宦官权臣等问题,其灭亡难道是气数已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朝气数,清宫气数录慈禧之死,真实的清朝真的没有昏君吗

    历史上,王朝灭亡的原因很多:皇帝昏庸、宦官干政、外戚干政、权臣专政、藩镇造反、农民起义等等。可是清朝这些情况几乎都没有。皇帝没有明显昏庸的,宦官、外戚干政的情况几乎没有,也没有权臣,没有藩镇造反。唯有值得说一下的是慈禧后宫干政,以及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慈禧后宫干政,确实不是古代皇权正统。但是,慈禧除了

  • 不被历史承认的清朝皇帝:在位仅3天就黯然下台,却活到了1942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前言: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在最早期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的统治下,也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那时的清朝,代表着的是强盛,在整个亚洲乃至整个国际世界的范围中,清朝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各方面都是远超他国。但是好景不长,清朝的强盛没有持续太久就迎来了当时历史的重大转折——鸦片战争。当时的国际

  • 清朝的总督风光无限?这地方的总督有苦说不出,上任前先安排后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总督一览表,清朝总督日常工作,淮安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

    甚至有的地方的总督时常连自己的生命安全也无法保证,赴任之前还写好遗书、交代后事。作者就拿清朝时期的总督说说。大清时期的总督,基本上是正二品,但加衔后可以高配为从一品,统管一省或两三省的军事、行政大权。瞧瞧,一品的大员,统管一省或者数省,当之无愧的封疆大吏。清朝一共有八个常设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