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浅析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的用人之术

浅析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的用人之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893 更新时间:2024/1/21 16:07:25

奈何秦朝短命,二世而亡,项羽刘邦展开五年的楚汉之争最终由刘邦获得胜利,开创汉朝并且迎来了大一统的盛世局面,此后传承四百余年,从西汉到东汉,又一次到了封建王朝的衰败时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争。

“乱世则必出英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群雄割据,诸侯四起,纷纷占据州郡,扩大地盘,相互征战,建立自己的势力,最终只有三大势力存活了下来,后来逐渐过渡到三分天下的局面。

这三大势力的领导者无不是乱世枭雄,在如此纷扰的局面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究竟如何审时度势,如何用人才能够创立如此基业?

一、三人早年奔波时的用人

1.求贤若渴之刘备

说道用人,并不只体现在国家的治理方面,对于东汉末年这段战乱多发的历史来说,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基业建立过程中的用人选将,这为以后的势力和国家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说刘备,此人虽然是帝室之胄,但是在皇权衰落的当时,连皇帝都是身不由己,所以刘备皇族后裔的名号就是个无关紧要的称号,在早年创业的时候,刘备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思贤如渴,在运用人才方面的主要特点就是“以情留人”。

就古人重情重义的品格来看,刘备孙权曹操三人的“用人”方面,几乎都有“以情用人”的成分,但只有刘备做到了贯穿始终,早在刘备卖草鞋之时遇到关张二人之时,就用结拜兄弟的方式将二人通过兄弟情义紧紧和自己绑在一起。

此后还有在公孙瓒处结识的赵云,以及不辞劳苦、三顾茅庐请出山的诸葛亮等等,都是通过牢牢的感情让他们死心塌地的追随在自己身边,不得不说这种方法是非常奏效的。

关羽处于兄弟感情果断拒绝曹操的挂印封金,一人一骑不远千里护嫂寻兄,赵云为报知遇的感情,刘备最困难的时候依然不离不弃,长坂坡下七进七出,扶幼主杀出重围,诸葛亮也是如此,协助刘备建立基业,帮助刘禅南征北战,鞠躬尽瘁。

刘备的身边之文官武将,虽然在数量上不及其余两位,却都是当时的顶尖人才,五虎上将,卧龙凤雏等先后都选择站在刘备麾下,基本都是出于刘备的有情有义,如此用人方式空前稳固。

2.朝廷权术笼络人才之曹操

相比于刘备对人才的渴望,曹操就有些顺水推舟了,相比于刘备,曹操的起点就要高出很多,刘备是在社会阶层之中苦苦寻觅,曹操则是在朝廷上吃现成的,虽说汉朝衰落,但朝廷之中依然不乏些许人才。

由于领导阶级的无能,多数人才都处于一个见风使舵,望风归顺的状态,此时的曹操则是逐渐发育起来,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强迫汉献帝封自己为相国,朝中势力壮大的同时,利用权术将人才笼络在自己手下。

具体做法就是以大汉的名号招揽群臣,甚至是对外作战,要知道,大汉衰落但不缺少忠臣,朝廷中的多数官员都是忠心于汉室的,曹操就是抓准这一点,托名汉相玩弄权术,建立自己的势力,许褚,荀彧等名臣全都为自己所用。

当然,曹操如此做万一有一天事情暴露之后恐怕难以服众,所以在玩弄权术的同时采用了另外一种用人的手段,“不拘一格降人才”,也就是说,曹操前期在用人方面,无论身家背景,出身高低,只要有才能,都可以得到重用。

比如早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之战”时,就曾力排众议,重用前来投降的许攸,甚至在高兴之余,迎接的时候得忘了穿鞋,当然还有后来的降将张辽等,全都是曹操“唯才是举”而笼络来的勇猛武将。

3.继承基业的孙权

孙权与其余俩人的经历有着质的差异,前两人都是自己建立自己的势力,孙权则是继承父兄的基业,也就是说,孙权年纪轻轻登上“吴王”位置的时候,东吴的内外都已经趋于稳定。

因为父亲孙坚,兄长孙策已经为他开好了道路,至于文臣武将方面基本都不用担心,江东人才大都是追随孙策孙坚打天下的重臣,忠心方面完全不用怀疑,即使新生代力量也都是这些老臣的后代,所以东吴的人才集团都趋于稳定。

所以孙权在用人方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虚心纳谏”,其兄长孙策也是看中了孙权这一点才将基业交到他手上,这些东吴老臣都算做是孙权的长辈,所以孙权在早期的时候都是以听从朝臣建议为主。

比如在当时在孙刘联合之前,曹操曾送来一封劝降书,孙权看到之后并没有做出决断,而是询问臣子的意见,结果出现了“文官主降,武官主战”的对峙局面,即使是这样,孙权仍然没有做出决断,而是想起了孙策临终时候的建议。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在征求周瑜的意见之后,才下定决心对曹操宣战。其实孙权这种“虚心纳谏”的用人态度不但稳定了国家,也是在很好地充实自己。

二、三人国家治理方面的用人策略

1.蜀国刘备的运营

几年征战之后,刘备坐拥两川之地,建立了蜀汉基业,此时的天下已成三足鼎立之势,不需要再靠感情招致人才,所以刘备采取新的用人方略,那就是“知人善用”,刘备当皇帝的时候,朝中无论文官还是武将都是人才济济。

刘备在用人方面开始尽量做到“各司其职”,做到这一点,刘备首先应该做到“知人”,作为皇帝,他看人的眼光相当毒辣,甚至可以超过军师诸葛亮,比如在“马谡”一人的问题上,刘备与诸葛亮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

在其对诸葛亮说起时,孔明曾说此人乃是难得的人才,刘备很快对这个观点进行了否定,因为刘备对自己看人的眼光非常自信,直言道“我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所以刘备在亡故之前,马谡都是担任一些无关紧要的位置,但在北伐途中,诸葛亮明显是忘了刘备当年说的话,守街亭一战果然应验,马谡的失败直接导致第一次北伐的无疾而终。

总而言之,刘备在用人之时懂得利用自己正统身份和仁义感情笼络人才,在国家治理之中能够知人善用,明察秋毫,才能“三分天下有其一。”

2.多疑的曹操

曹操在政局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也在其“唯才是举”的用人手段上做出了改变,那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并且擅长利用其他人来打消疑虑,比如徐庶这个人,此人当年化名单福,首先投了刘备账下,曹操为了其投靠自己,囚禁了其母亲。

此时徐庶虽然返回许昌,但是意识到自己被骗之后发誓不再为曹操出一计献一策,曹操自己也是知道徐庶的性格,此后基本都不怎么用徐庶。

他怀疑徐庶有可能因为刘备的关系而对自己不利,除了外派守边之外,主要事务都不会让徐庶去办。这也证明了曹操多疑的性格,但是曹操允许自己多疑,决不允许手下多疑。

其实这也是为了维持军中安定,但是手法上有些狠毒,比如官渡之战的时候,由于长时间的对峙,曹操军中粮草空虚,采用小斛分粮之后引起了军中猜忌。

为了打消这种疑虑曹操直接狠心处死了运粮官,这种残忍的用人方式还有,比如“梦中杀人”的故事杀死了侍从,其实是为了防止别人暗害自己。

3.坚定的孙权

孙权在称帝之后,同样也发扬了最初虚心纳谏的用人策略,那就是百分百相信臣子。这其实早就有体现,比如当年周瑜家中闹饥荒,找到鲁肃的时候鲁肃便将仅有的两斗米平分,此后周瑜发迹,向孙权推荐了鲁肃。

孙权毫不怀疑,直接重用,再后来,大都督周瑜亡故,建议鲁肃接任职位,孙权答应,鲁肃之后,吕蒙担任,吕蒙之后,陆逊继任,这些种种人才推荐孙权全然相信,这种用人手段之下,让东吴成为三国存在最长时间的政权。

总结

此三人都为当世之枭雄,并且在用人方面都各有各的手段,刘备以“感情维系,人尽其才”,曹操利用权术笼络,疑人不用,而孙权真正做到了“虚心纳谏,相信臣子”,才在乱世之中,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和基业。

更多文章

  • 刘禅投降曹魏后是怎样度过余生的?其遭遇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禅投降原因,刘禅回归曹魏后结局,刘禅投靠曹魏后的结果

    不过在这些诸侯之中,有一个人坚持刘氏正统,并为之奋斗了一生,他就是刘备,他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朝宗室成员,一生都在为了大汉的兴复而努力,可惜虎父偏有犬子,他的儿子刘禅昏庸无能,在他死后将蜀汉江山拱手让给了曹魏。刘禅的昏庸那可是出了名的,乐不思蜀的典故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不过刘禅在投降曹魏之后的生活真的有

  • 周瑜英年早逝后,江东美女小乔去了哪里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我们都知道,孙策和周瑜这两位人杰都是英年过世,周瑜死的时候仅仅只有三十六岁,虽然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没有现在人的寿命长,但是那个时候的周瑜也是风华绝代,意气风发之时。所以周瑜的死是历史的一种损失,不然他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传奇故事,那么周瑜病逝了之后,他的妻子,有名的美女小乔去了哪了呢?在史书上我

  • 如果马超带兵攻打东吴,东吴有哪些武将可以抵挡马超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马超怎么杀马超,新版马超和旧版马超,马超妈妈喂马超吃马草

    东吴出帅才,但擅长在阵前厮杀的猛将并不出色,在魏蜀吴鼎立三方中,东吴众将的武力值整体上偏低,这是三国迷们比较公认的事实。大家都知道这么一句话,“前表吕布,后表马超”,是说西凉猛将马超武艺高强,英勇超群,枪法精妙,在战场上罕逢敌手。在马超戎马生涯中,曾经遭遇过两个强敌:曹军中有许禇,渭水一战,连斗三局

  • 果关羽和吕布一对一单挑,能否斩杀吕布?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吕布对吕布1v1怎么出装,吕布死前vs吕布死后的关羽,一对一关羽能打过吕布吗

    史书明确记载关羽为“万人敌”,同时列举了吕布的战绩——伪名将打假专业户加神将验证专业户。与他交手能幸存下来的几乎都成了名将。想反,叫嚣着三刀之内取他首级的都被现场打架,斩于马下。 小说里吕布秒杀关羽 坊间流传最广的是两句话“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吕布活着的时候称吕将军,吕布死后关羽见谁

  • 周瑜和关羽的攻城能力,谁更厉害?正史:两人根本不在一个层次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关羽和周瑜谁厉害,关羽怎么评价周瑜的,新三国关羽周瑜

    周瑜从曹仁手中夺取南郡赤壁之战后,曹操大军退回北方,留下曹仁镇守南郡,抵御吴军。周瑜为扩大赤壁之战的战果,于是带领大军攻打南郡。这一战打得比赤壁之战还艰苦,周瑜首先派出大将甘宁,夺取夷陵,引诱曹军救援。曹仁分兵救援夷陵,包围了甘宁。周瑜看到曹仁中计,于是亲自带领大军驰援夷陵,里外夹击曹仁的军队,大破

  • 司马迁为李陵说情,却被汉武帝下狱,主要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司马迁为李陵求情,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的必然性,司马迁为何没有李陵辩护

    知道李陵事迹的人,都为李陵感到惋惜,也觉得司马迁被下狱是冤枉的。那么司马迁被下狱是谁的错呢?这个责任应该由两个人来承担。1、汉武帝汉武帝在处理司马迁这件事上是不恰当的。因为,司马迁说的是事实,并没有偏袒李陵,但是汉武帝却相信李陵是主动投降了匈奴,因此对司马迁的说辞非常愤怒。虽然汉武帝派公孙敖去匈奴调

  • 为何说东吴都是些小人,唯一的社稷之臣陆逊还被孙权玩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东吴孙权为何逼死陆逊,周瑜陆逊孙权能组一队吗,孙权杀陆逊完整视频

    伴君如伴虎,有多辉煌就有多痛苦……孙权用陆逊总共分三步:提拔、立功、气死,前两步咱们前面都详细讲完了,现在就讲讲孙权屡次派人责备陆逊,以至于63岁的陆逊忧国愤怒而死这个事,时间来到公元228年,石亭之战陆逊冲破了魏国大司马曹休埋伏的军队,赶走了曹休斩获1万多人,牛马骡驴车1万辆军用物资和器械差不多都

  • 为啥中国历史上的三足鼎立,不都叫做“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足鼎立说的是哪三国,三国历史真实资料,纪录片历史三国

    后来在中国历史上,还出现过几次三足鼎立。一次是534年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与南方的梁朝三足鼎立,三国并立的时间大约有43年(534年-577年)。这段时期实际上南北朝的一部分。南朝是420开始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到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为止,北朝则是从386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开始,经历了汉化、43

  • 有三国想吞并明朝,一个打到京城、一个打到邻国、一个死于途中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一、帖木儿埃米尔·帖木儿是帖木儿帝国的创建者。1362年帖木儿在其老家撒马尔罕以南起兵,后来在和蒙古兵交战过程中受伤,所以得到一个外号叫做“跛子帖木尔”。在1369年的时候帖木儿帝国。这个时候恰好和明朝的建立时间差不多。到1400年左右,版图囊括中亚和西亚很多地区。1404年,帖木儿组织百万大军打算

  • 魏延真的像诸葛亮说的一样脑后有反骨?刘禅一句话盖棺定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魏延脑后有反骨真如诸葛亮所说么,反骨魏延,刘禅打魏延视频

    魏延刚开始是刘表的部下,但他发现刘表这个人做不成大事以后,就这在刘备离开时,他也去投奔了长沙太守韩玄,在赤壁之战以后关羽攻打长沙,韩玄觉得黄忠是叛徒,就想要杀掉他。魏延抓住这次机会杀了韩玄,然后把城池献出来并宣布投降。刘备认为魏延是一个人才,诸葛亮却不这样觉得,反而说他脑袋后面有一个反骨,所以时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