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蜀汉有大将勇猛杀敌如赵云,有谋士运筹帷幄如诸葛亮,可以说刘备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统一大业在望。可刘备的去世却令蜀汉倍受打击,刘备的儿子刘禅不足以担当大任,因此刘备去世前嘱咐诸葛亮希望他能辅佐刘禅,诸葛亮肩上的担子便越发重起来。
[var1]
幼帝刘禅无知,蜀汉大小事全由诸葛亮处理,当时蜀汉的情况已经不像昔日那样明朗,况且诸葛亮已经年老,身子也大不如从前。蜀汉虽弱,却不可能轻易被攻破,如果诸葛亮不北伐魏国,或许还能安度晚年。既然当时的蜀国的军事实力已经远远不如曹操所在的魏国的,那为何诸葛亮要七次北伐,而不去攻打一些小的地方呢?这其中是有一定的玄机的。
[var1]
诸葛亮的智谋是毋庸置疑的,那他定然不可能因为意气用事而多次北伐魏国。这其实与一个承诺有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与他同吃同睡,诸葛亮倍受感动,便承诺辅佐他光复汉室,匡正天下,这是两人对彼此的承诺。可刘备突然去世,将年幼的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让他继续辅佐自己的儿子,诸葛亮的责任就更加重了,他在几年的时间内发展蜀汉的经济并攻打魏国,他是无论如何也想要为实现对刘备的承诺的。
[var1]
除了为完成对刘备的承诺,还有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不想蜀汉自取灭亡,想为蜀汉寻得一线生机。诸葛亮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政治远见,他不可能如很多人评价的一样年老了就开始穷兵黩武,不自量力地攻打魏国。
[var1]
当时魏国的军事实力虽然远远超过蜀汉,可是蜀汉的经济却是由东汉继承而来,魏国当时经济实力确实不如蜀汉。诸葛亮深知魏国现在不攻打蜀汉是出于经济实力的考虑,一旦魏国的经济实力超过蜀汉,那么蜀汉迟早便会被魏国攻下来,所以诸葛亮选择了北伐魏国,延缓干扰魏国经济的发展,为蜀汉争取生机。
[var1]
诸葛亮这样做也是出于无奈,即使只有一线生机他也想攻下魏国,可一直到年老,他也没有北伐成功,并加速了王朝的灭亡。北伐不成功的原因很多,原本蜀汉的经济,人口,军事实力便远不如魏国了,蜀汉又在各种战争中失去了多员大将,人才匮乏。其次,蜀国的幼帝无能,不能积极地配合诸葛亮,听信小人谗言自取灭亡。最重要的原因是蜀汉内部纷争不断,刘表一派不服刘禅称帝,心中不满,在多方面阻止了蜀汉的发展。这多方面的因素叠加在一起,即使谋略如诸葛亮,也难以拯救一个注定走向衰败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