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隆
一、李继隆(950年-1005年),字霸图。祖籍上党(今山西长治)。北宋初年名将。
李继隆出身将门世家,李继隆的妹妹嫁与赵光义(即宋太宗)为妻,即后来的明德皇后。李继隆为人谦谨好学,又擅长骑射,智谋过人。从军数十年,可以说是北宋初年的最著名的将领。
开宝七年(974年),宋军攻南唐时,李继隆随军出征,在此战中,李继隆屡屡击败南唐水军,并且斩杀了一位高级将领。赵匡胤发现了李继隆的才能,加以提拔。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继隆随宋太宗赵光义征北汉,李继隆此战中勇冠三军,身先士卒。
此后,李继隆作为先锋参加了第一次幽州战役,两次大败辽军。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李继隆随大将潘美在雁门大败辽军,连破辽军二十五个营寨,斩杀和俘虏过万的敌人。四年后,随大将曹彬参与第二次幽州之役,再破辽军。端拱元年(988年),李继隆率军,在唐河之战中出战,大破辽军,追击至满城,斩首一万五千级,获马万余匹。之后,又在徐河之战中再次大败辽军。
雍熙二年(985年),李继隆镇守西北,讨伐党项,于浊轮川一战中,杀敌五千,党项首领李继迁狼狈逃走;又消灭了其余各族反叛势力。淳化五年(994年),再次大破党项军,生擒党项首领李继捧。至道二年(996年),再次讨伐李继迁,多次获胜,极大的震慑了党项人。至道三年(997年),重建西北军事要塞镇戎军城(今宁夏固原)。
宋真宗即位后,改命李继隆领镇安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解去兵权,回到镇安军任职。
景德二年(1005年),李继隆去世,享年五十六岁。追封中书令,谥号“忠武”,配享真宗庙庭。之后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狄青
二、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人。北宋时期名将。
狄青出身寒门,年轻时,与乡人发生冲突,被官府投入监牢,并在脸上刺字,发配充军。善于骑射,成名后,人称“面涅将军”。
宝元初年(1038年),西夏李元昊发动叛乱,狄青率兵前往,在保安大败李元昊,史称“保安大捷”。随后,狄青带兵攻陷金汤城,夺取宥州,降服了十数个党项部族,俘虏西夏军五千七百人。这是北宋和西夏战争以来第一次大胜,扭转了西北战局。为防止西夏军以后侵袭,狄青建筑堡塞,扼守要害,使西夏不敢妄动。
狄青行军打仗时,经常身先士卒,披头散发、带铜面具,深入敌阵,西夏军望风披靡,无人敢挡。狄青领军作战四年,前后二十五场战斗,身中乱箭多达八次。
之后,狄青收到了宰相韩琦、范仲淹的重视。一路升迁为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宋仁宗因狄青多次建立战功,也开始重用狄青。皇祐四年(1052年),狄青升任枢密副使。
皇祐四年(1052年),交趾侬智高叛乱,宋军猝不及防,两广地区被叛军攻陷。狄青奉命平叛。狄青来到广南后,首先整顿军纪,树立军威,将目无法纪的三十多位官兵就地正法。然后经过积极准备和训练,宋军军纪严明,士气高涨。
狄青率领宋军兵发昆仑关,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原地休整十天,这使得把守昆仑关的叛军放松了警惕。狄青在夜间亲率大军分三路急进,与守敌激战至天明,完全占领整个关口。之后,狄青率军直扑叛军巢穴邕州。侬智高急忙调动军队迎敌,却被狄青大败,最终侬智高丢弃邕州,狼狈逃亡。自此,平叛取得胜利。
因为平定 侬智高叛乱,狄青被迁升为枢密使(宋代宰相)。但因为武将出身,受到文官集团排挤,嘉祐元年(1056年), 狄青被免去枢密使之职,出知陈州。
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狄青抑郁而终,年仅四十九岁。获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三、王韶(1030年—1081年),字子纯,号敷阳子,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县)人,北宋名将。
王韶自幼饱读诗书,于宋仁宗年间进士及第,相继担任新安主簿、建昌军司理参军等职。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韶向神宗献上《平戎策》三篇,详细陈述了攻取西夏的策略。
《平戎策》正确的分析了熙河地区的吐蕃势力,更提出了解决北宋最急迫的西夏问题的策略,《平戎策》得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的高度重视和采纳,王韶被任命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之职,主持开拓熙河之事务。王韶开始以文人出掌军事,担负起了收复河湟的任务。
熙宁五年(1072年),王韶率军进取熙河地区。王韶亲自披挂上阵,指挥部队进攻,大败瞎药等羌人部落,收复熙州,降服瞎药部落二万人。熙宁六年(1073年),王韶攻取河州。此时,原本归降的羌人又发动叛乱,据守河州,王韶回军攻打。王韶亲自带兵奋力激战,收复河州。接着攻下宕、岷二州,叠、洮二州的羌人都开城投降。
此战,王韶带领宋军转战五十四日,跋涉一千八百多里,共攻取五州,杀敌数千,缴获牛羊数以万计。战后,王韶进升为左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最后官至枢密副使。
王韶指挥的熙河之役,为宋朝拓边二千余里,收复熙、河、洮、岷、叠、宕六州,恢复了安史之乱前由中原王朝控制这一地区的局面。并生擒羌人首领木征,送往京师。熙河之役的胜利,是北宋开国八十年来所取得的一次最大的军事胜利。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王韶被贬,外放到地方。元丰二年(1079年),王韶被封为观文殿学士、知洪州,封太原郡开国侯。
元丰四年(1081年),王韶去世,享年五十二岁,被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号“襄敏”。
种(Chóng)师道
四、种(Chóng)师道(公元1051年—公元1126年),字彝叔,汉族,原名建中,后被宋徽宗御赐名为师道。北宋末年名将。
种师道是著名大儒种放从的曾孙、名将种世衡之孙。种师道幼年,拜著名思想家张载为师。之后因为祖上功勋,得以出仕朝廷。之后十数年间,被奸臣蔡京排挤。
政和六年(1116年),种师道被宋徽宗启用,担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知渭州。此后历任西北边州统帅,屡次击败西夏军的进犯。之后,率兵马攻取西夏的臧底城。宣和六年(1124年),种师道因为建议联辽抗金,再次被贬。
宣和七年(1125年),金人举全国之力大举南下,宋徽宗急忙召种师道进京,加封他检校少保、静难军节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有权自行征兵征粮。当时种师道已经高寿,因为抵御西夏有功,天下人都尊称种师道为“老种”。
靖康元年(1126年),种师道率一万五千人兵救援北宋都城开封,走到洛阳时,金军已兵临城下,种师道便虚张声势,号称百万,张旗击鼓前进。金军因不知道虚实而退兵。种师道到达京城后,刚继位的宋钦宗任命他为同知枢密院事。
种师道向朝廷建议等金兵粮尽,北还渡河时,再全力追歼,但未被采纳。开封暂时接触威胁后,种师道即被解除兵权。当金兵再度进犯时,种师道又被起用为河北、河东宣抚使。为抵御金兵,他建议屯兵沧、卫、孟、滑四州,以防金兵再度南犯,朝廷仍未采纳他的意见。
靖康元年(1126年)十月,种师道因病而死,终年七十五岁。开封沦陷后,宋钦宗悔恨地说:“当初不听种师道的话,才落到今日的下场!”
欢迎关注我,看更多历史内容。
【原创声明:本文由作者编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