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古时从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核心人物就是秦始皇“嬴政”。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飞跃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嬴政年幼时同母亲赵姬躲避战乱,流离失所,还被当人质在他国委屈多年,赵姬悉心保护下才得已长大。
赢政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秦国,被爷爷看中他的惊人天赋,骑马、射箭和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成年后的嬴政顺理成章继承王位,起初并没有实权,他掌握实权后一心想做轰动一时的大事,而他也真正做到。
当时的形势是有六个大国,小国不计其数,可以说一整个的分崩离析。秦始皇先联系自己的“邻居”,用两个国家力量打败赵国,接着逐一吞并楚国、韩国,最后统一六国。他无论经济、军事还是政治,都进行统一,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推动奴隶到封建社会的进步。
再有成就的君王也难免做错事,秦始皇修筑长城,让很多百姓都死于其中。他制定很多让人闻风丧胆的刑法,比如车裂,五马分尸等,但最大的过错就是错杀大名鼎鼎的韩非子。
▲韩非子。(图/翻摄百科词条)
韩非子是荀子门下的一名学者,是韩国贵族人,按理说韩非子家境优裕,应该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韩非子心怀大志,不满于此。
当时的韩国应该是六国当中实力最弱,国力最小的国家,因为地理因素,地势平坦,阻挡外国侵犯时并没有什么优势。韩国四周有秦国、赵国等大国,处境特别尴尬。
四面遭夹击的韩国也挣扎过,最典型的就是申不害,也就是申子变法。虽然变法效果显著,提高韩国综合国力,但对于另外几个实力强大国家来说,这一点变法无济于事。
韩非子身处于韩国最低谷时期,秦国大举进攻韩国,歼灭韩国几万车马,并拿下韩国五十座城池。韩国经过这场战役,国内士气低迷,朝廷混乱不堪,内部矛盾加深。
年少韩非子看着自己的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百姓诚惶诚恐,而韩王空有一副皮囊,整日浑浑噩噩,无所作为。韩非子痛心疾首,决定出行楚国,深入学习帝王之术。
▲秦始皇(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荀子是楚国著名的儒学家和法学家,学问深渊,很多有识之士都不远万里的投入到他的门下学习,各国许多名学者都是荀子的学生,荀子也不吝传授帝王之术。韩非子不只学习到荀子的帝王之术,自己也对于儒学和法学有独到见解,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韩非子很快就学业有成,回到韩国。本以为自己学得帝王之术,韩国会重用他,帮助韩国摆脱六国最弱的境遇,成功在六国之中博得一席之地。岂知,韩王没重用他就算了,甚至有点看不起他,称他为一介书生。
韩非子一腔热血,满腹经纶没有用武之地,一气之下就把远大抱负转变为文字,一连出好几本书。韩非子人气也随之水涨船高,可说对法学思想有重要的贡献。虽然韩非子在韩国处处碰壁,没人稀罕,但对于不远处的秦国,这些东西都是宝贝。
此时,秦国正处于法家理论的鼎盛时期,可以说秦国由上到下都特别认可法学,也就是后来的“依法治国”。韩非子的思想特别先进,处在低迷期的韩国根本配不上他的思想,而发展较好的秦国正需要这样的法学去治理。
秦王早听说韩非子的才华,重视人才的嬴政怎么能放过才华横溢的韩非子。他利用韩国命韩非子出使秦国游说时,盛情款待韩非子,诚挚邀请他归到秦国,保证给他最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机会。
但是,韩非子身为韩国人,自认就要为自己的国家出谋划策。韩国虽然实力没有秦国强,但毕竟是生养自己的国家,于是严词拒绝秦王的邀请。秦王惜才到极致,正因为韩非子对其拒绝而郁郁寡欢。
▲李斯(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在秦国为官的李斯献计秦王说,韩非子此等有才之人,回韩国必定会成为秦国的敌人,与秦国作对。他主张让秦王假装囚禁韩非子,这样就能让韩非子归顺于秦国。秦王心不在焉,并没有听清李斯说什么就点头答应。
李斯其实是韩非子的学生,但他觉得自己比老师厉害,也因为为嫉妒韩非子的才华,怕他真来秦国会抢自己的风头。李斯假借囚禁,实则把韩非子杀害,秦王知道后也无济于事。
李斯和韩非子虽然都是法学家,但李斯处事风格特别死板和保守,韩非子则是比较柔和。正因为李斯保守,处事循规蹈矩,不会变通,才有苛刻的刑法。百姓忧心忡忡,被逼无奈随后纷纷造反,而后出现秦二世的暴虐。
各国百姓还没有适应被秦国统一,逆反心理强,加上秦二世暴力治国,导致秦国灭亡。如果韩非子没有被杀害,说不定秦国能持续辉煌,延续百年。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