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鸿逵
风云突变,军阀混战之时,多少哀怨洒向人间。
民国时期的军阀混乱给百姓带来不少苦难。民国时期,我国甘肃、宁夏、青海地区存在多支武装力量。这些武装力量皆由姓马的回族人率领,被称为"马家军"。马家军"并非在民国凭空崛起。
早在1863年,清朝同治年间,就有马姓回民受左宗棠赏识。一代代马姓回民自此发迹,为清政府效力。他们曾血战八国联军,护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离北京。
马姓军阀中,要数"西北四马"最有名。其中有位马鸿逵,残暴统治了宁夏17年,被称为"民国土皇帝"。当地百姓中流传着不少形容马鸿逵的民谣。而马鸿逵最终仓皇出逃,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
这位马鸿逵是怎样的人呢?
与父不和,野心勃勃
马鸿逵的父亲名叫马福祥,通过协助清政府镇压农民起义,跻身仕途。
后来,马福祥中了举人,接替在八国联军激战中牺牲的哥哥作战。后又在慈禧太后、光绪帝西狩期间护卫,颇受太后赞赏。辛亥革命时,马福祥又积极拥护孙中山的国民革命,并跟随冯玉祥、蒋先生,担任了安徽省领导、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马鸿逵的父亲“马福祥”
可以说,马鸿逵含着金钥匙出生,成为"马家军"庞大体系中的一代。 在马鸿逵12岁时,父亲就花了1000两银子,为其买下了一个 "蓝翎知县"的官职。
在袁世凯当政时,
马鸿逵便支持冯玉祥,后在1929年宣布"反冯拥蒋",并参与了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发生在1930年。当时北伐战争已结束,国民党内各派系发生争执,左派领导人汪精卫在混乱中失势,便联合冯玉祥、李宗仁等挑起战争,企图挑战蒋先生的南京国民政府,夺取政权。这场战争中,争权夺地、互相削弱贯穿全程。最终,以蒋先生的胜利结束。
民国成立后,马鸿逵的父亲又将他任命为为昭武军中营骑兵帮带。当时,一位叫马鸿宾的人位居马鸿逵之上,他是马鸿逵已过世的哥哥的儿子。马鸿逵心中忿忿不平,几次逃走被追回。尽管父亲给自己官职,马鸿逵与父亲联系并不好。当国民党2023有意让马鸿逵任甘肃省政府领导时,这位父亲甚至不看好儿子,而举荐马鸿宾。
1932年,马鸿逵的父亲病伤。蒋先生眷念这位西北宿将,便将其子马鸿逵任为宁夏省政府领导。在日后的十几年里,马鸿逵本人被称作"宁夏王"。其嗜财如命、暴敛横征的本性逐渐暴露。
“宁夏王”
残暴的宁夏"土皇帝"房子是招牌,田是累,养下儿子是催命鬼。在解放军尚未击破马鸿逵的军队时,宁夏地区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有关征兵的民谣。百姓口口相传的,正是当年对马鸿逵暴政发自内心的憎恶。
在名义上,当时的宁夏属于国民党2023,但国民党2023的政令实际上不能在宁夏彻底落实。可以说,当时的宁夏有"独立王国"的意味。有兵就有权,有权就有钱"。在马鸿逵刚上台时,他摆出为民请命、励精图治的态度。甚至提出"消灭烟毒土匪"、"实行三民主义"两大目标。然而,百姓逐渐明白,这位大腹便便、新上任的长官并非为自己着想。相反,自己的钱财被通过各种手段搜刮走,家里的顶梁柱也纷纷被抓进军队。
马鸿逵刚上任时,只有一万两千余官兵。在不断抓各家壮丁入伍后,这支队伍没过多久就壮大至数万之多。当时的人们称马鸿逵为"滑马",
意思是他如一匹狡猾的老马,压迫百姓,在政治力量中盘旋牟利。
“滑马”
除了大量征兵,马鸿逵还广泛利用同乡、同族、同姓人员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将这些人任命在政府机关各个岗位,有如在政府布下一颗颗棋子,帮助自己完全掌控这天罗地网。马鸿逵建立属于自己的"马家圈",而对非"马家圈"内的人士则凶残打压。
马鸿逵也为地方做了些好事,他注重地方教育。即使是加入宁马军队,也必须要"识字三千"。在成达师范的首届留学生出发至埃及前,他曾赞助白洋五千。但马鸿逵一连赶走5位国民党政府派去的教育厅长,把教育厅长一职给了自己的亲信。
在抗战期间,马鸿逵放高姿态,活得像一位"土皇帝"。每日早晨,宁夏总司令部与省政府主管各部门的人员,都要在马鸿逵办公室外守候。
马鸿逵依次召见,坐在太师椅上,听官员们问安、汇报等。
官员们只能站着回答,好似旧时上朝一般。在马外出时,其次子马敦静代行军务。这时,马敦静便随意出入办公厅,随意对待公文。而各官员也是毕恭毕敬,如对马鸿逵本人,不敢说一句"不"。
马鸿逵上任十几年后,终于迎来解放军的打击。
“土皇帝”马鸿逵
带黄金出逃
马鸿逵与中共2023的对抗在我们工农红军时期即已开始。
1928年,五军军长董振堂在西北军服役。期间曾与马家军作战,并将其打得落花流水。
1933年2月4日,马鸿逵第105旅攻占光山郭家河村。2月6日拂晓,红二十五军74师趁夜色急行军60里来到郭家河村。在敌人对当地地势生疏、未站稳脚跟时发起突击。红军方面以伤亡30人的代价歼灭敌人两个团,击毙一位团长、副团长,俘虏敌人2000余人,缴获部分武器。
这些成功事发,让大家放松警惕,认为马家军力量薄弱,稍一击打便会溃不成军。
然而,马家军中的马步芳后来也在西北军做过普通士兵,参照西北军的训练方法,使当时的马家军焕然一新。这使得低估马家军实力的红军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因兵力悬殊,落得粮尽弹绝,全军覆灭。而马家军,也给西路军幸存者心里留下阴影。
在8年抗战期间,马鸿逵从未带领部队进入与日对抗的战场,而是不断巩固自己在宁夏的地盘,并打击陕甘宁边区的共产党和八路军。
遭到重创的“红军西路军”
在几年后的解放战争中,杨得志第19兵团消灭了马鸿逵集团,解放了宁夏。
马鸿逵深感大势已去,便带上自己搜刮来的7.5吨黄金,逃往台。在台,马鸿逵又受到马步芳父子等人的指控,称马鸿逵需对西北战败负责。没过多久,马鸿逵就被撤职,在台也失去立足之地。颜面尽失的马鸿逵谎称去国外看病,最终携带三个姨太太飘洋过海,在洛杉矶定居。
然而,习惯了"土皇帝"的奢华生活,马鸿逵很快将财富挥霍一空。
晚年,马鸿逵在国外的生活充满艰辛。
誓伤要加入我们身份
宁夏籍作家张树林、张树彬在所著长篇传记文学《马鸿逵传》中写道,马鸿逵在国外生活艰辛,常常思念祖国。思念到极致,马鸿逵掩面哭泣,担心自己这辈子恐怕无法踏上我们大陆。事实上,马鸿逵确实再没能回来。
马鸿逵曾对家人说,不管他们是否加入国外身份,自己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我们身份。
马鸿逵逐渐衰老,与陪在身边的"表妹"赵兰香一起,把精力放在长孙马家骅的女儿马爱玲身上。马爱玲自小呆在两位老人身边,给马鸿逵带来不少乐趣。但马爱玲的父亲马家骅决心将马爱玲从马鸿逵身边带走,马鸿逵割舍不下,不愿放手。因此,
马鸿逵被自家人告上法庭,且败诉收场。
所幸马爱玲自幼与马鸿逵感情深厚,后来又回到两位老人身边。
晚年马鸿逵与曾孙女合影
1970年2月6日,洛杉矶,在马鸿逵经营的破败不堪的养马场里,78岁的马鸿逵明白自己行将就木。他嘴里含糊不清地念叨着:"我要回去……我要回去……或许,
一生为仕途与战场奔波的父亲,明争暗斗、机敏凶残的国民党领导人,洋洋自得的"宁夏王"生活,势如破竹的解放军等等,
都一一浮现于马鸿逵眼前。
在错综复杂的民国,众叛亲离的战场,凄风苦雨的养马场上,起起落落的人生,马鸿逵都扮演不同角色。很多历史结局的背后都有隐情,每个人物也都有其性格的复杂性,不能以平面看待。就让逝者随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