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争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命他七步成诗。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七步诗》就这样应运而生!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七步诗》以比喻的手法,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
由于曹操早期在确定接班人问题上犹豫不决,因此,曹丕和曹植兄弟间一直互相争斗不已。探索历史,我们发现了:曹操在确定接班人这个问题上也充满了无奈。
曹操,一共有十四个老婆,二十五个儿子。
曹操的长子曹昂虽然是小老婆所生,但可以说是名正言顺的长子。公元197年,曹操因与张绣的婶娘有染,引发了张绣的愤怒,于是投降的张绣又叛变了,为了保护曹操,曹昂和滇卫死在万城,曹昂的嫡母丁氏因为这个事情彻底的和曹操决裂。
曹昂死后,曹操本是重点培养环夫人之子曹冲的,曹冲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他,并有确立曹冲为继承人的意思。但公元208年,曹操原本重点培养的接班人——年仅十三岁的曹冲病逝。
丁氏和曹操决裂后,卞夫人取代了丁夫人,成了曹操的正妻。
卞夫人有四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曹丕这时候就成了嫡长子。从曹昂死后,曹操重点培养曹冲这个事情我们可以看出:曹操选择继承人并没有按照传统的立嫡立长制度,而是选择立贤。
虽然曹操传没有按照传统的立嫡立长制度,那为何最后曹操还是不立曹植,而立嫡长子曹丕为继承人呢?
据史料记载,曹操曾打算将王位传给曹植。曹操有一个著名的篇章《介子志》,是专门为曹植写的:“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
一句简短的话,却道出了一个老父亲的声音:让曹植以自己为榜样,好好的努力,把曹植和自己做比较,很明显他想立贤不立长,想把曹植确立为继承人。
但曹丕不甘心啊,曹丕也不可能放弃,于是以曹丕和曹植为核心的两个利益集团开始争斗,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利益集团,那么最后曹丕为什么会获得胜利呢?
第一,曹丕自己的实力是优秀的。众所周知,曹植很有才华,但曹丕也一样有才华。曹丕与曹操、曹植并称“建安三曹”,在诗歌、赋、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在五言诗方面曹丕更加擅长。此外,曹丕不仅擅长文学,而且擅长武艺。在《典论·自叙》中记载:“余时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
第二,曹丕较早地参加了军事和政治活动,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积累了经验。虽然曹丕还没有被确立继承人的身份,但每次曹操出征,都是让曹丕留守大本营。曹丕因此而深谙政治真理,广结势力‘’
第三,曹丕尊重士大夫阶层。当时,曹操账下的荀彧荀攸叔侄两个是士大夫的领袖。荀攸生病的时候,曹丕“世子问疾,独拜床下”。对于邴原、张范等名儒,曹丕“执子孙礼”。曹丕这些尊重士大夫的举动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大力支持。他们认为曹丕当仁不让的嫡长子,也是不二的接班人。因此当曹操打算立曹植为接班人时,遭到了士大夫阶层的一致坚决反对。
第四,曹丕招揽文学雅士。一方面曹丕很喜欢文学,另一方面曹丕用这些文人来为自己创造舆论优势。而这些人也看中了曹丕嫡长子的身份,纷纷投靠。而在这些投靠的人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谋士吴植,吴植是曹丕成功的关键。
曹操要出征的时候,朝臣们都来送行,曹植发表了一篇赞美曹操功德的华丽文章,而曹丕则相形见绌,此时谋士吴植附耳低声对曹丕说:“你跟魏王道别的时候,什么也别说,只管哭泣就可以了。”曹丕听了吴植的话,一句话都没说,但哭得十分的伤心。曹操和他的左右都被曹丕打动了,所以他们都认为曹植不如曹丕诚实孝顺。
第五:曹丕取得了曹操后宫的支持。有鉴于枕头风的厉害,所以曹丕积极讨好曹操的后宫,送珠宝、送美玉,最后取得了曹操后宫的支持。
为了争夺曹操继承人的位置,曹丕自身实力本来就优秀,又网罗到了各种人才,从士大夫到文人再到后宫,全部都支持他,在这样的形势下,想不成功都难啊。
相反,曹植个人各方面能力虽然高,但在这些方面却与曹丕相去甚远。曹植恃才傲物,凭借自己的才华,对当时的文人集团相互间处的不是很愉快。
曹操是一个不受传统束缚的人,早期的曹操对传统文人并不感冒,但在争天下的过程中,曹操与士族阶层相互利用、妥协,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曹魏集团,但现在的曹魏集团都支持曹丕,曹操也想改变这种局面,然而,经过激烈的斗争,曹操发现士族阶层的力量太强大了。
如果曹操立曹植为他的接班人,势必会导致一场更加激烈和残酷的政治斗争。而以曹植的能力,难以应付全局,而现有的曹魏集团很可能被全部摧毁。
于是曹操只好让步,理智战胜了情感,但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最终确立曹丕成为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