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雍正王朝》中,那个肥头大耳的蒙古王爷到底是谁?他究竟是谁的人?

在《雍正王朝》中,那个肥头大耳的蒙古王爷到底是谁?他究竟是谁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597 更新时间:2023/12/17 16:28:52

第一次是在刑部冤狱案后,康熙率领众皇子到木兰围场秋猎,在秋猎现场,这位蒙古王爷夸赞老八胤禩逮的活物最多,因而说他仁慈,是当皇太子的料;第二次则是在蒙古与西北边陲,年羹任西北大将军,蒙古王爷宴请年羹尧,当时正值朝廷众员弹劾年羹尧,杀死孙嘉诚后,雍正大怒,即刻解除年羹尧大将军职务。

剧中,满蒙的关系可以用四个字形容,那就是“相爱相杀”,不过到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各部之后,女真族崛起,到皇太极建立大清,清朝以各种方式分化掉蒙古各部之后,蒙古就再没有雄起过,只能当大清朝的跟班儿了。

到了康熙皇帝那里,蒙古各部为了自身的利益,只能依附于大清。

尽管如此,大清对蒙古各部的监视从来就没有减少过。木兰围场,既是满族皇室忆苦思甜的活动场,也是监视蒙古各部的防御区,在木兰围场周边,驻扎着满清最雄厚的武装力量,目的,就是对蒙古的战争防御。

在《雍正王朝》里,有一个肥头大耳的蒙古王爷出现过两次,但是这两次都凸显出巨大的作用,他是谁?他的作用在哪里?他是谁的人?很是令观众疑惑。

电视剧中并没有交代他的名字,后来才发现,他是蒙古札萨克多罗贝勒,后来为和硕亲王,蒙古的皇族等级制度和大清差不多。

在康熙木兰秋猎期间,这位蒙古王爷可能还是个多罗贝勒,他的名字叫和啰哩。到雍正时代,就是和硕亲王了。

那么,他在剧中的情形都干了些什么事?他都是谁的人?

两次出现,虽然时间很短,但是这位蒙古王爷,却充当了很重的角色分量。

第一次出现,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那就是“捧杀老八”

也就是在木兰围场那次,刑部冤狱案后,老八风头正旺,擢升为王,但是背地里,却落得个“其心可诛”的评价。

在木兰围场,康熙冷落太子,释放出更换储君的信号,并让风头正旺的老八胤禩代太子为蒙古王公赐宴,这无疑是把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到老八胤禩的身上。

在秋猎的时候,老八又大装仁慈,秋猎逮的都是活物,企图讨好康熙及众臣。这时候,肥头大耳的蒙古王爷见势对老八大加褒奖吹捧,将康熙释放的信号愈吹愈大。

当时的蒙古族是比汉族高等的二等民族,其影响力显然是很大的。老八胤禩显然是很享受的,愈加觉得未来一片阳光。康熙皇帝就是借蒙古王公之手来捧杀老八,转移朝野的夺嫡目光,将夺嫡情形推向更加错综复杂的境地。

第二次出现,也可以用四个字总结,那就是“引蛇出洞”

年羹尧杀死孙嘉诚后,激起朝野愤怒,雍正皇帝更是怒不可遏,连夜从江南赶回北京。而十三爷和张廷玉,随即也对罢黜年羹尧做出精密的安排和布置。

张廷玉和十三爷的布置是这样:五日内派人赶到西北,通知密探伊兴阿,要他研究解除年羹尧兵权事宜,十五日内派人赶到西北,通知副帅岳钟琪,让他做好接替年羹尧的准备,随后派出粘杆处的总指挥图里琛,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宣布解除年羹尧的职务。

这里最紧要的,当然是五日内的任务,所以,这场解除年羹尧兵权的戏重点在密探伊兴阿的身上。如何解除?如果就地解除,年羹尧在西北军营树大根深,弄不好来给激变,倒不是说年羹尧会反水,但他手下那些听话的士兵和将领未必会害怕皇帝,所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激变,就地解除兵权是风险很大的。

那么,就只有引蛇出洞了,将年羹尧引出军营,以声东击西的方式解除年羹尧的兵权。年羹尧不在军营,这样,就可以从调整年羹尧的下属开始,完成对年羹尧职务的解除。

可以这么分析,伊兴阿五日内在接到密报后,肯定是联络了其他人,当然不是年羹尧的人,商量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蒙古王公为了火炮和马匹的事儿宴请年羹尧,用好酒和美女吸引年羹尧,将年羹尧骗出军营。伊兴阿在五日之后一定会同蒙古王公一起演戏。年羹尧到蒙古王公处肯定需要一些时日,只要蒙古王公能拖住年羹尧,就能完成岳钟琪替代年羹尧的使命。

为什么可以这么肯定?因为按照年大将军的行事风格,只可能是蒙古王公去军营求他拜他,年羹尧怎么会屈位到蒙古王公处来?但是有了美酒和美女的诱惑,情况就会不同了。所以,伊兴阿是看准了年羹尧的德行,和蒙古王爷一起用美酒和美女诓骗了年羹尧。

所以,这里的蒙古王爷扎萨克亲王和啰哩用“引蛇出洞”,让雍正干掉了年羹尧。应该说,从康熙皇帝到雍正皇帝,满蒙的关系还是十分稳定的,要不然,尤其是解除年羹尧兵权这场戏,也不会这么顺利。

更多文章

  • 古代唯一穿龙袍下葬的女子,连吕后和慈禧都不敢穿,她是何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上唯一穿龙袍下葬的女人,慈禧太后穿龙袍,慈禧太后对吕后的评价

    历史上,乾隆有一个极为宠爱的女儿,其他皇帝的宠爱则很少言之于世,但人非圣贤,每个人都不会做到绝对的公平,康熙同样也是如此。历史上,康熙对皇后情深义重,两立两废太子,但无人知晓他也曾将万千宠爱全部放到一个女儿身上。这个女子名叫固伦荣宪公主,是康熙的第三个女儿,但前两个女儿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公主实际上是

  • 古代各朝刽子手都用什么兵器行刑?元朝用斧子,清朝刽子手最特殊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元朝巅峰时期版图,古代最残忍的兵器,古代刽子手地位怎么样

    我国古代最早期的刑罚,出现在原始社会,舜禹统治时期,当时的处罚规定,贪赃,抢劫,杀人,这几种罪行性质最为严重,不管犯了哪一种,都要受到严惩,可见当时社会对刑罚的管理制度和严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期间,就对刑罚做出了更明确地规定,他将笞、杖、徒、流放、

  • 《雍正王朝》八阿哥串通任伯安阻挠赈灾筹款,胤禛为何不告发?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雍正杀任伯安视频,胤禛赈灾,雍正王朝四爷见任伯安

    隐忍不发兄弟情!未知父皇心思事,告发恐伤自其身!首先四王爷自身的冷静站队!这就显示他处事谨慎。因为他与太子关系不错,被归为太子一方。利用这件事来为自己表明心迹,也让八爷党看看我胤缜有自己的行事风格,不会依附于任何人,对太子那只是尽做兄弟之情!他也清楚,八爷党是搅局者,如果和他们翻脸,就等于把自己推到

  • 光绪问大臣鸡蛋价格,李鸿章和翁同龢答案完全相反,谁才是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讨厌他的评价也不客气,说他是清王朝的“裱糊匠”,说他只是一个没有才能,还经常决策失误的庸才。此外,李鸿章的贪腐问题也被后人多为诟病,称他当年没少吃清政府赔款的回扣。当然,李鸿章这样一个身处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复杂人物,单用好坏论定未免有些草率。仁者见仁,不同的历史立场去看李鸿章,他就有不同的模样。

  • 历史上的甄嬛长太丑不受宠,雍正的最爱其实是她,连生4子超有福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史上真实的甄嬛有多惨,历史上甄嬛活了多大,历史上甄嬛不受雍正喜欢吗

    ▲甄嬛原型为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历史上其实并不受宠。(图/翻摄自微博)甄嬛原型为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根据清朝历史写道,钮祜禄氏虽为名门,但实为旁支,到了她父亲这一代,已没落至与平民无异,其父官位亦不高。当年13岁的钮祜禄氏在八旗选秀中被指婚,入雍正王府做低阶侍妾,没有封号,仅称“藩邸格格”,可见并不

  • 清朝唯一不用避皇帝讳的大臣,他去世后,皇帝亲自为他戴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避皇帝讳例子,清朝后期最长寿的大臣,古代太子会给大臣戴孝吗

    雍正在历史上有刻薄寡恩的评价,对于他夺嫡的弟兄们秋后算账颇残酷,但是他对胤祥却很爱护,不仅晋升他为和硕怡亲王,胤祥去世后,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这是整个大清王朝中,唯一不用避皇帝讳的一人。胤祥比雍正小8岁,幼年丧母,因此据说胤祥少时由雍正生母德妃乌雅氏所抚养。胤祥自幼跟随胤禛(日后雍正帝),曾

  • 大清12帝,谁是最有作为的皇帝?不是康熙、雍正,更不是乾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皇太极(图/翻摄自百科词条)这个皇帝就是清朝的开国皇帝皇太极。清朝有十二帝,从努尔哈赤开始,皇太极是第二个皇帝。在皇太极时期,将国号后金改为了清。皇太极刚刚继位之时,满清形势相当严峻,随时都有被剿灭的可能性。当年,努尔哈赤通过武力统一的大量土地,如果没有一个有才华的君主来治理,必定散若沙子。面对如

  • 清朝有位倒霉皇帝,隔几年就被刺客盯上了,被刺非常奇葩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朝被刺杀的皇帝,清朝刺客图片,清朝十大倒霉皇帝

    史学家对于嘉庆的评价基本一致,一个平庸的皇帝。《清仁宗实录》记载,嘉庆是个聪明的皇帝,但嘉庆自己多次说,自己悟性迟钝。说到嘉庆一般人就记住一件事,杀和珅。历史上嘉庆也确实毫无作为。▲嘉庆皇帝(图/翻摄自网络)《清史稿·仁宗本纪》记载: “八年……闰二月戊寅,上还驻圆明园。乙酉,还宫,入顺贞门,奸

  • 为何清朝妃子超过25岁就不能侍寝了,原因竟然特别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妃子等级制度,清朝宫廷妃子规矩,清朝后宫妃子都去哪了

    为何清朝妃子超过25岁就不能侍寝了,原因竟然特别现实,同学们都知道在古代皇帝的地位是最高的,天下都是他一个人的,不仅享受这个国家的所有资源,还掌握着天下人的生杀大权,因此所有人都得臣服于他,如果有人胆敢忤逆皇帝,那么就得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作为皇帝拥有这么大的权利和资源,自然而然都希望自己的儿孙继承

  • 百年前,大清设“黄龙”为国旗,列强为何嘲讽不断?原因让人无语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上黄龙出现过吗,大清国旗是谁设计的,清朝黄龙旗在哪

    到了后来,清王朝向西方各国都派出了使者,建造大使馆。按照国际惯例,在大使馆的正前方是要悬挂本国国旗的,清朝也不例外。可当时各国国旗都是长方形,但唯独中国是三角龙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888年,李鸿章向慈禧提出修改国旗,将三角黄龙旗改成矩形黄龙旗。这个提议颇受慈禧的青睐,于是矩形黄龙旗便正式成为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