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武王最早把姜子牙分封到了什么地方?

周武王最早把姜子牙分封到了什么地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997 更新时间:2023/12/27 14:59:42

按照史书中的说法,姜子牙到齐国就职是在武庚之乱后,也就是殷商朝灭亡的数年之后,对于姜子牙到齐国就任,有记载说是“东就国,道宿行迟“,也有说”三月而还政于周“,姜子牙到齐国的时候不慌不忙,也就是说姜子牙受封齐国之事,对姜子牙而言可能并非是什么大喜事,姜子牙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欣喜若狂。事实上也是如此,在齐国建国而后,姜子牙就带着大儿子吕伋回到镐京城述职,这也可能代表着某种背后的真相,即姜子牙非常期待回到都城。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姜氏发端于西方,跟姬姓部族有着同样的渊源,都来自周原的姜水流域。姜子牙和后面的三代齐国君主死后都反葬于周,就是这种落叶归根观念的最早体现。后世还有学者认为,姜子牙之所以又叫吕望,是因为姜子牙最早受封的地方不是齐地而是吕地。

他们的证据主要在于,先秦时期有种习俗,就是男子一般不称呼姓氏,大多以封地为称呼,比如战国时候的春申君就是以封地为名。《左传》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男人就称氏,女人就称姓,氏代表的是可以不断传承演变,姓则是千万年不变,春秋战国的诸多封国,秦国、赵国、魏国、韩国等等,封君皆与封地有关。那么,姜子牙有可能曾经被封到吕地,所以就叫吕望,《史记》载:”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望“。

姜子牙究竟是什么时候受封到的吕地呢?显然不可能是在西周建国前,此前的姜子牙是经几度起伏才被周文王发现,而引入姬姓朝堂的。也不可能是在受封齐国后,因为齐国地处东夷地区,在武庚之乱中东夷是叛乱的重要依靠,跟周天子是处于对立面的,姜子牙到齐国为的是震慑东夷,是要在这个地方长此以往的,至少要在这里稳固周天子的力量,所以姜子牙稳固齐国而后还要留下自己的三儿子丘穆公镇守。

那么,姜子牙受封吕地的时间,最有可能就是在周武王灭商之后。吕地究竟在哪里呢?《诗经》载:”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姜氏、申氏、吕氏在周王朝时代有亲属关系,皆为天子外围屏障,担负着保卫周天子的重任,因此才在诗经中有此说法。战国时代有”此申、吕所以邑也,是以赋,以御北方“,什么意思呢?就是申、吕两国距离很近,都是周天子抗击北方部族的重要力量。

《汉书》和《左传》曾经认为,吕地的所在就在南阳宛县,《括地志》则说”申城在邓州南阳北三十里“,这个说法不会有错,但并不准确。申吕之族大多自西方而来,在西周末期的镐京之乱中,申族曾经伙同犬戎攻破都城灭亡西周,在无数诸侯国屏障拦阻之下,申伯能够轻松攻破都城,就代表着申国本身距离镐京不远,才可能如此容易的引入犬戎。

最早的申吕之国,可能就是在镐京附近。至于南阳宛县则是后来的迁徙之地。西周建国之时,殷商并未大定,就是周武王也对殷商旧族忧心忡忡,即便将武庚封到殷商故地,还要授权三监姬氏监督武庚,对殷商旧族的这种不信任,也可能是后来武庚叛乱的诱因。当然,如果武庚不乱,后来也不可能有姜子牙的齐国,所谓”吕以新就大国,定宅济水,乃用新号“,说的就是济水这个曾经属于东夷势力的地区,因吕地封君姜子牙的到任,而更名为齐国。

《国语·周语中》:"齐、许、申、吕由大姜。说的其实就是齐、许、申、吕皆为姜姓国家,分析其发源所在,即可能是四国之诸侯有着同样的血缘,同姓之族在上古时期不可能相距甚远,这种偶然性几乎为零。《地理今释》载:“申首之山,今甘肃中卫县南雪山山脉,东趋直至陕西”,根据后世学者们的叛乱,申地之所在可能就在陕北地区。

这也就应证了史书中说的申吕之国为周天子北方屏障。那么后来申吕之国为什么又跑到了南阳盆地呢?这可能就要说到西周末期的周宣王的征伐之战,当时周宣王为控制南方,掐断楚国北进中原的生命通道,就需要牢牢占据南阳盆地,而选择以最为亲近的姬姓家族或者姻亲家族姜氏到这些地方来就最为合适.

此地遂有汉阳诸姬和姜氏子弟,申、吕之由来即在于此,而申吕之兴盛也在此时达至巅峰,作为外来户在此地发芽生根,比之荒瘠的西北地区,这里更为富庶,申吕之人也是乐不思蜀,更为强大的齐国则更不用说,此后姜氏发源之地西北地区则是被彻底遗忘掉了,这也就是姜子牙也是叫吕望之事成为千古之秘的背后故事。

更多文章

  • 申公豹帮助纣王,对后来有哪些影响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申公豹为啥要帮纣王,纣王和申公豹,封神榜申公豹投靠纣王

    盘古开天辟地,使得天地分为两极,为了防止天地再次合拢,盘古将开天斧变成了不周山。后来水神共工不小心撞到不周山,导致天空破了一个洞,也因此有了后面的女娲补天。补天时,天上不慎掉落一块五色石,而这块五色石也被人们称之为女娲石。其后这块女娲石被元始天尊授予姜子牙,并告诉他千万不可将女娲石送给他人,但因为姜

  • 商纣王题了一首诗就要亡国,他究竟底冤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话说一日,商纣王去女娲宫,结果看到女娲娘娘的雕像后,觉得美轮美奂,便题了一首诗,全诗是这样的“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骋媚妆,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其实,真不觉得这首诗哪里有侮辱女娲娘娘的意思,充其量也就是称赞女娲娘娘美丽而

  • 商纣王对女娲娘娘大不敬,女娲为啥不杀了他?你瞧瞧是谁在罩着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女娲跟纣王是什么关系,女娲成长日记二郎神喜欢女娲吗,女娲之女和女娲后人

    商纣王一生中的“贵人”肯定是九尾狐狸妲己了。有妲己跟没有妲己,商纣王完全是两个样。虽说,在拥有妲己、被妲己迷惑之前,他也刚愎自用,残暴专制,但好歹还是能听取他人的意见,做出一些虽过分但不甚过分的事情。那一年,殷商要祭祀女娲娘娘。女娲是殷商的庇护神,如果希望大殷商能够长治久安,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 商朝的最后的灭亡,对后来有哪些影响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商朝灭亡时间是哪一年,商朝灭亡的原因成语,商朝灭亡后的残余政权

    商纣王是这个人从小就没有好的引路人,商纣王特别喜欢吃喝,他在王宫里设置了酒池和肉林,酒池挖个特别大的坑,耗费全国上下的民力填满,肉林就是在酒池边上树立许多木桩,上面挂不少肉,纣王和贵族在酒池边上尽清地酗酒,到肉林随便一张嘴就能吃到肉,全国上下的人们都吃不上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酒池肉林,有一天商纣王

  • 商朝的灭亡,对当时有哪些帮助?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商朝的建立和灭亡,商朝灭亡完整版,商朝灭亡时间地点

    纣王的亲叔叔比干,极力阻止纣王建造摘星楼,妲己知道后,便开始装病,联合太医,对纣王说:只有‘七窍玲珑心’才可治好娘娘的病”,纣王并不知道此物,便问道:”何为‘七窍玲珑心’“,太医回道”拥有此心的人,天生聪明,可以看破妖精真身“,纣王甚是疑问,哪里才能找到此物?妲己说道”要说最聪明的人,莫不是比干?“

  • 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关系,两国真的是一家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国与赵国有何仇,赵国和秦国打仗谁赢了,秦国和赵国在哪里激战

    [var1]从三家分晋赵国建立起,到秦国灭亡赵国180年的时间,秦国和赵国进行了近60次大大小小的战斗。其中,在长平的战斗中,最重大、最凄惨的情况下,秦将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如果40万这个数字可靠,我很难想象白起挖了多大的坑才能一次性活埋这40万人!秦国是老牌诸侯国,500多年的发展实力更不用说

  • 秦国强盛之后,关东各国却为什么纷纷针对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国如何消灭楚国的,乐高秦国大战楚国,秦国和楚国关系怎么样

    楚国的主要对手也是晋国,后来被晋国扶持的吴国偷袭了一次,都城都丢了,而帮助楚国复国的就是秦国。应该说,在整个春秋时期,秦楚两国不但没啥矛盾,反而还有共同的敌人,关系并不差。可是在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拿下蜀国的同时,楚国也开始西进,并顺利拿下了巴国。这下秦楚彻底接壤,矛盾也随之而来。[var1]由于秦国

  • 为什么章邯前期能横扫六国,后期却连刘邦都打不过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章邯为什么不投刘邦,章邯厉害吗,章邯为什么灭六国

    章邯此人武艺高强且饱读兵书,在秦末社会变乱中被秦二世所重用,派他去征剿逼近函谷关的天下反秦义军,临危受命的他只用了十万骊山刑徒,就指挥人马打败了几十万义军,接着兵峰东向,又破齐楚联军,连项羽的叔父楚国大将项梁也死在了他的手中,可见章邯的军事才能。那么前期章邯为何会屡战屡胜呢?[var1]首先在于秦国

  • 白起被称战神,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为何会被秦昭襄王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白起为什么被秦昭襄王赐死,大秦帝国白起被赐死,赐死白起的是哪位秦王

    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var1]白起闹情绪在人生最得意的一站长平之战坑杀了40多万赵兵之后,白起看到了这是消灭赵国的最好机会,他决定上书秦昭襄王要求继续进兵围攻邯郸,消灭赵国。这个时候,由于相国范雎的横插一杠子,说什么秦国军队需要修养,无力进攻,最终说服了秦昭襄王,使得白起的计划胎死腹中。对于

  • 这届秦王啥都好,就是长得有点着急,缺了点王霸之气,鼻音太严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一句话评价秦王,秦王帅照,秦王战斗力有多强

    [var1]作为《大秦帝国》的第四部,《大秦赋》确实是今年难得的大制作,大场面、大投入、大量老戏骨加持,再加上有上一部的核心主创坐镇,配置豪华得嗷嗷叫。看了前面两三集,确实很爽,处处都能感受到经费在燃烧,画面质感真的很棒,以为这次稳当了。谁知,大家还是高兴得太早了![var1]害,熟悉的宫斗剧桥段。